善化寺
善化古寺位於山西大同城內西南隅。始建於唐。玄宗時稱開元寺。五代後晉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稱南寺。遼末保大二年大部毀於兵火,金初,該寺上首圓滿大師主持重修。自天會六年至皇統三年凡十五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並頗具規模。元史記載,曾有四萬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會,作佛事活動。明代又予修繕,明正統十年始更稱今名善化寺。
其實這是老豬第二次來大同了,第一次由於瑣事沒有來此觀瞻,回去才得知此寺的歷史之悠久,也是梁思成曾經探訪並手繪過的地方之一,深感遺憾,故而第二次的大同之行斷不可在遺忘這個國內僅存不多遼金古建了。
老樣子,探訪少不了老豬的照片,咱們還是在照片中的歷史遺存中回顧發生在這裡的歷史吧。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坐標:山西,大同古城。
行腳系列之善化古寺。
整個寺院建築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全國現存遼、金時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沿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兩側有觀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寶殿與三聖殿之間的西面,有一座獨具風格的普賢閣,它是一處重簷九脊頂方形樓閣。寺院建築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寺院。
此為山門是正門亦為天王殿,單簷五脊頂,面闊5間;進深兩間。當心間闢門。山門前後立有簷柱各6根,分布整齊;縱向另立中柱6根,共18根,內外柱一樣高,鑿削規整,形制美觀,為現存金代山門中的巨構。
山門懸「威德護世」匾額,字體敦厚有力。
山門內的四大金剛塑像,栩栩如生,體態巨大。
出得山門,映入眼帘的便是三聖殿。
三聖殿雄踞於一米多高的臺基上,為金初代表性木構建築,建於金天會六年。殿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8米,南北寬13.5米。面闊5間,進深4間,單簷五脊頂,左右次間的斜拱形制多樣,色彩斑斕。這種斜拱是遼金建築的特有形制,它不但承載簷部重量,且具有極強的裝飾作用。
梁思成曾評價這種「鬥拱」說:偉大,含有無限力善化寺量,頗足以表示當時方興未艾之朝氣。
三聖殿,是善化寺的中殿,內塑立像三尊,中為釋迦牟尼佛,右為普賢菩薩,左為文殊菩薩,稱「華嚴三聖」,故名三聖殿。
三聖佛像之前,有二位助侍菩薩侍立,佛壇後面有護法韋馱塑像,手持降魔杵,威武雄健無比。
殿內有幾通碑碣,為研究該寺之重要文獻資料,論其建碑歷史之最先,碑額雕刻之玲瓏,碑文辭藻之華麗,碑刻書法之精湛,惟朱弁撰寫之《金碑》譽為佼佼者。金羈朱氏於此寺達14年之久,目睹寺院重修經過而為之記,故不僅文採飛揚,且記載翔實可信。
西側為金貞元二年所建普賢閣。普賢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乃是一座三間見方重簷九脊的遼式樓閣,採用平座暗層做法(即兩明層之間有一暗層),尚存唐代樓閣遺風。細部結構許多處與遼清寧二年(1056年)所建應縣木塔相似。
東側原為文殊閣遺址,如今文殊閣已經按照古法重建,恢復了往日的巍峨氣派。
普賢閣和文殊閣為一對稱的樓閣建築,位於大殿與三聖殿間的東西兩側,又稱東樓、西樓。
接著向後行進, 便是大雄寶殿,它是善化寺的主殿,也是寺內最大的殿堂。 大雄寶殿它是善化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戰火毀滅的遼代建築。大殿立在高達3.3米的臺基上,月臺上有明萬曆四十四年建造的牌坊和鐘鼓亭。
上得殿前月臺,左右便是鐘鼓二樓。
突然想起了陸遊的一句詩,特別應此景:「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時休」。
大殿面闊7間,進深5間,單簷五脊頂。殿頂當心間有八角形藻井,內圍列有兩層鬥拱,下層為七鋪作,上層為八鋪作,由下而上層層疊收。殿內亦採用減柱法配列支柱,空間開闊。大雄寶殿為遼代建築,金代重修。
大殿內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正中有平基藻井2間,餘為徹上露明造。鬥八藻井內圍列鬥拱兩層,下層為七鋪作,上層為八鋪作,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與大殿本身梁架結構和鬥拱形制相同,為遼代遺構。殿內佛壇正中有泥塑金身如來五尊,端座於蓮臺,人稱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法相莊嚴,姿態清雅,衣紋流暢,雕技高超,雖然經過歷代彩繪修飾,但仍保留遼金塑像之藝術風格。
周圍還有弟子、菩薩恭謙敬謹。兩側是二十四諸天,這些立像高達2.5米左右,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形態各異,可看出他們的年齡、性格、文臣或是武將。其中塑造最為出色的是東側六臂「日宮天子」和西側「月宮天子」,日宮天子,眉目清秀,肌膚豐滿圓潤,身材修長,衣飾流暢,表情含蓄,善良慈祥,雕塑家把他們塑為女性,更見身姿婀娜,華貴不凡,那玉臂輕舒,富有動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日宮天子與月宮天子塑像,猶如兩位活著的賢惠、文靜的少婦站在那裡,確是金代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不愧為精品傑作。西、南兩壁繪有佛傳故事畫。
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閃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微妙聞佛。
在這個角度更可以近距離觀察碩大的蓮座鑲有蓮瓣、串珠、三角柿蒂及獅首等裝飾,其手法雄健,與其上之五如來佛像同為遼代遺物。
善化寺大殿內採用了減柱法,室內空間非常開闊、舒暢,除明間(當心間)施以平闇及鬥八藻井外,其餘徹上露明造。
出得殿來,在月臺上觀摩這座穿越千年的古建修復的如此之好,不由的心裡充滿敬意。因為在梁思成顯示的老照片上,它還是這般模樣。
梁思成在大同紀行中曾這樣描述過善化寺,縱觀此寺建築,除配殿朵殿外,其大殿,普賢閣,三聖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珍貴古物。非始料所及,惟寺自民國來,曾一度充女校,嗣雖遷出,荒敗不堪寓目,現唯頑童奔逐諸殿中,援柱攀梁,探鴿巢,獲卵為樂;及附近駐軍,假為操地,叱吒喑啞其問耳。住持妙道,川人,展此廿餘載,已垂垂老矣。絮絮話寺興廢,為之培然者久之。」
如今的善化古寺,已經不是梁先生所描述的那般破落,它已經如浴火重生般的重現了往日輝煌,一個叫做耿彥波的市長拯救了這裡,正如在善化寺前由他撰寫的楹聯那般心境:
九百載風雲變幻寵辱不驚靜觀世變,
七王朝歲月滄桑沉浮無意閒看人忙。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謝謝觀賞, 喜歡請關注。
下一季將有更好的內容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