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唐招提寺的路 | 孫小寧

2021-02-07 文匯筆會

濤聲(局部)東山魁夷作於1975年 唐招提寺藏


「去往唐招提寺的路」,這原是東山魁夷的名篇,標題即是一種召喚,召喚著每一個對鑑真大師心懷敬愛、又對這段中日佛教交流史感興趣的人,來尋找並踏上這條路。它同時也是一條精神的感應之路,走得越多,越能感應到,更多人,其實也都走在這去往唐招提寺的路上。

    

於我來說,第一次抵達,眼裡裝滿的,全是唐招提寺的景致:建築、草木、佛像、小路。可以說,用一座廟宇,表達對一個人的思慕與敬仰,再沒有比這裡,構建得更深情、動人。也曾去過高野山,空海大師創建的道場。規模比唐招提寺大。也因為大,學校、郵局、派出所、餐館,無所不包,反而在我眼裡,變成一個無別的世界。人固然可以在其中參生悟死,但也可以盡享美食——比如高野山的果麻豆腐,就是我念念不忘的好物。我能感受到空海大師氣息彌滿的,主要還是那座御廟。僧人們每天都給他供早餐與中餐,過午不食,也不忘奉茶,這個儀式名為「生身供」。

    

但是,唐招提寺的敬法是另一種。一般訪客很少能見到僧人,以及可見的紀念儀式,但對鑑真上人的思念,就系在這平平常常的每一處瓦草木。綿綿密密,連空氣中都有。第一眼看到的金堂不說,那些圓柱、頂上鴟尾,自是按他心中所想構建,甚至地址的選定,固然由當時的皇家親賜,但也是經由他「親嘗地味」,氣和才在此創建。一座傳播律法的寺院,歷千百年後,終成為人們對鑑真大和尚敬仰之情的表達。那些散落各處的句碑,真是寫盡後世文人墨客無言的禮讚。而御廟供塔前的瓊花、八角石燈籠中不滅的燭火,也都替來者表達著如俳聖芭蕉那般前來拜謁的心情——採擷一片葉,揩拭尊師淚。這是唐招提寺句碑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俳句都是五七五句式,但這裡,好像漢詩似的工整譯法,才能呈現這一種莊嚴虔敬的情感……句為1688年,松尾芭蕉偕門人旅行,途經奈良,拜謁唐招提寺時所留。之後接力一般,會津八一、東山魁夷,紛紛在這裡留下心跡。

    

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就是這樣一條交匯的路。古人與今人的心跡在其中交匯迴旋,而我只是無數默默跟進的普通人中的一個。

    

唐招提寺御影堂內的《濤聲》


前後造訪兩次,今年去又碰上陰天,雲層壓得很低,天空零星飄雨。雨中的唐招提寺,通往金堂的參道依然寬闊整潔,兩邊的白沙即使在黯淡的天色下,仍顯出細膩的潔白。金堂則一如往昔,盡力在將人的視線向兩邊伸展拉平,低平中又透著安穩的靜氣。這一次,我刻意不再走一般遊客的路線——從金堂轉講堂,再經御影堂、開山堂到御廟。我任自己的足跡,在遊客平常不至的邊緣遊走,最先到的是戒壇這邊。隔著門柵瞻仰戒塔,之後便在周邊的林間走走停停。看深林中的秋葉,在風中翻飛掉落。收拾這些樹葉,竟成為穿工服的清潔工一刻也不停的工作。遠古的寂寥在此時生起,寂寞之眼便看到了道邊一扇堅閉的門扉。我於是問那清潔工:這裡可見有人出入?他顯然懂些英語,答:從來沒有。我便對著枝葉掩映的門扉拍照留念。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即使是被無數人解說得巨細靡遺的名寺,大概還是有一些不知道的人與事,掩在類似這樣緊閉的門扉中。而就像御影堂一直在大修,兩次欲睹東山魁夷障壁畫而不得一樣,有些事不能強求。

    

當然,部分遺憾,可以靠書籍來補償。比如,藉助井上靖那部《天平之甍》。但這一次,我隨身帶的是另一部相關讀物,一本厚厚的《鑑真年譜》。年譜的好處是,你可以在傳主活動的同一年,看到平行發展的許多事件,中日歷史(尤其是佛教史)的線索都隱於其間。而它也真如草蛇灰線般,暗暗鋪就了我這次奈良之行的軌跡。真是任誰也想不到,我這到哪裡都暈頭轉向的著名路痴,原本只為看正倉院展而來,最後竟然做了一場奈良深秋的、一個人的古寺巡禮。事情到底是怎樣變化的呢?起程之前,我還在為呼朋引伴而不得深深抓狂;一旦獨自上路,又突然發現,獨行原可以這樣自由任性。比如剛一踏進春日大社旁的興福寺,我便讓這次的旅行路線,徹底轉成尋寺而行。

    

這是因為,在所讀的《鑑真年譜》中,我正好發現,邀請鑑真東渡的兩位遣唐僧榮睿、普照,就是從這裡選拔——當然,也有史料說普照是大安寺僧,但寺都建在奈良,所以也是從這裡渡海到的唐土。如蜜蜂吸花,他們盡力在汲取大唐佛學之精華,但心心念念的,仍是要將優秀的傳戒師請到日本。長安不得,再到揚州,鑑真的日本行,始終有他們的身影。榮睿病死於途中,等於客死異鄉。但對於渡海僧來說,這是可以預見到的犧牲。只是,同樣在途中付出生命的,還有鑑真的弟子、中國僧人祥彥。這一個人物從紙頁間跳脫出來,正是由於這本年譜。

    

濤聲(局部)東山魁夷


在揚州,鑑真聽完榮睿、普照一番誠摯邀約,曾問出一句:有誰要去嗎?座下唯一做出反應的人,就是祥彥。「到日要渡森漫滄海,聽說百無一至,『人生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補,道『果』未到。」看來是為眾弟子的不應做個解釋。但是法師決意要去,祥彥便第一個起來應:「和上若去,彥亦去。」到臨終際,他問同門思託:「大和上睡覺否?」答曰:「睡未起。」彥云:「今欲死別。」遂一聲唱佛,端坐,寂然無言……

    

類似的描述,井上靖小說中也有。但為什麼心生感動,是在讀《鑑真年譜》?我突然意識到,井上靖到底是日本作家,他傾力刻畫的日本僧,感人而有個性的太多,從普照、榮睿,到只顧抄經的業行,乃至入唐之後便做行遊僧的戒融,都活脫脫躍然紙上,而遣唐僧在中國,本就是一道陌生的歷史風景,會牽引住人格外的注意力。年譜不同,裡面人物事件,皆沿時間線往前推進,每一個都簡略,但也不致被忽略。如此,便看見了隨鑑真東渡的一眾弟子。看見了祥彥,自然也看到了思託。這曾與祥彥做過如此生死對話的弟子,後來成為鑄起唐招提寺佛像的棟梁之才。我於是不免想,真該有一個中國的井上靖,能將祥彥與思託做成榮睿、普照這樣一對人物形象。再寫寫思託們渡海到日的日常生活。在唐招提寺鑄佛,思託是否也有一刻:「略微仰著臉坐在稍暗的堂中」,一剎那腦際中會浮起在吉州客死的祥彥的面容?

    

那些隨著鑑真大師赴湯蹈火的中國弟子,到底是怎樣的心跡呢?有一點井上靖也體會到了,那便是他們都這樣認為:「和尚的內心我們無法猜測,但我們唯和尚之心是賴,和尚若去日本,我們跟隨,若留在國土,我們自也留在國土隨侍在側。」

    

這說來已是徹底的無我。但因為是自己給心做的決定,所以就至死不移。

    

這是純然地為一個人而犧牲嗎?怕也未見得。數年隨侍於鑑真上人身側,他們對佛法的體悟,律法的精進,乃至對世間事物的洞察,怕是比誰都眼明心澈。而一路的跨省過縣,眼中所入的山河,恐也是一般僧侶所未能見識的壯闊。心志的鍛鍊不說,精進的還有造船、航海、建築知識與美術才能。或者還包括,醫學。鑑真本人的臨床經驗,便是年輕時赴長安學習,參與當時的疫情救助中習得,鑑上人的藥方,曾為當時的皇太后開出,並讓對方深懷感恩。弟子們就知道,佛法的傳播,原不只是單靠佛法而已。做好了人事,自然也成就了佛事。

    

按鑑真一行的足跡,當時已遠至海南島、嶺南一帶,行路也講法傳戒,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鑑真能不能渡海成功,這十年都沒有空過,佛法的種子,已經被他最大範圍地播揚。

    

而在他輾轉的數年,母國與要去的異國,佛教的命運,正發生著微妙的翻轉。一邊是,玄宗以下向著道教一路偏斜;另一邊是,聖德太子大化革新,佛教受到空前推崇。鑑真不懈地向東向東,或許在他在心中,唐招提寺已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佛教在另一處開花結果的起點。這花這果,年譜中仍有見證:後來獲邀到各寺講經的,就有其弟子思託、忍基、善俊、惠新等。「從此以來,日本律儀,漸漸嚴整,師師相傳,遍於寰宇。如佛所言,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即為如來常在不滅;亦如一燈燃百千燈,暝者皆明明不絕。」

    

通向唐招提寺的路,是一條通向更遠的遠方的路。

    

御影堂內的《山雲》


或許真就是受了這細微的啟示,我在後來的古寺遊歷中,開始尋找鑑真與後面僧人的聯繫。這在曾擁有南都六宗的奈良,其實並不難找。比如東大寺,鑑真東渡後第一個駐足地,後來從唐歸來的空海,就曾在這裡做過別當。而年輕的空海在赴唐之前,也曾以奈良一帶作為他主要的活動場。據傳鑑真的弟子思託,就曾為其受菩薩戒。而在他成為真言宗一代弘法大師後,正倉院的書簡中,仍保留著他和鑑真弟子如寶的往來書札。

    

空海,也是入唐求法後成為的東密傳人。長安青龍寺的高僧惠果見他第一眼就說:「我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我已經等你很久。現在,你果真來了。我的道可以傳到東邊去了。」當時人看這些遣唐僧,曾有一句形容:「現在,日本的沙門來求聖教,就像把一個瓶子裡的水倒入另外一個瓶子一樣,一點不剩地學去了。」但學去了又怎樣呢?有慧眼的大師傳法,就是這樣量器度才。

    

所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鑑真東渡到惠果傳法,這種信念鏈條,一直是在歷史的時空中傳遞。

    

所以,我不由得又把此行最後的造訪地,定在了去得最多的東大寺。沒有再去大佛殿,也沒有看林間的鹿,我要造訪的,是大佛殿西側的戒壇院。比起那些熱鬧地,這又是一座相對安靜的小院,院門直入,參道兩邊,又是爬梳得格外仔細的白沙。到大殿階前,脫鞋,入殿,瞻仰大佛,也拜四周的四天王。見那小小的解說冊上這樣說:「以四天王相作為守護神,是從飛鳥時代開始的信仰,在奈良時代迎來最盛期。」

    

簡短的字句,讓我莫名地又想起祥彥。

    

井上靖小說裡有一句:「一國的宗教、學問,不論在什麼時代都是這樣孕育的,靠許多人的犧牲而來。」而這許多人中,也是有祥彥這樣無名而無我的人啊。仿佛一生的使命就是,做通往唐招提寺路上的守護神。

    

芭蕉那句立在唐招提寺的深情詩句,如今體味,倒像是貼著祥彥的心寫出來的。這顆心,應該早隨著鑑真上人,抵達了這裡。


2018筆會文粹《那「通關密語」》已經出版,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可在文匯出版社微店購買,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噹噹購買

【筆會近期作品推薦】

張憲光:我想看馮至和沈從文的昆明

汪家明:冷冰川的《七札》是閃電

劉心武:我的老朋友孫毓敏

何頻:棉花滄桑

楊位儉:弗蘭德斯的虞美人

史寧:窄巷裡的老舍故居

邢小群:牟宜之的雕像與石碑

徐慧芬:窮日子,富日子

張蟄:1982年的高一歷史課

李宏昀:論耍帥的分寸以及自我定位

沈軼倫:千言萬語,都沒有說


相關焦點

  • 通往唐招提寺之路
    ,將在那裡進行題為「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的展覽,展品包含寺院珍藏的五組與鑑真生平相關的文物,以及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為寺內供奉鑑真像的御影堂繪製的68面隔扇畫,囊括了唐招提寺文物的精髓,同時因為布展格局幾乎複製了唐招提寺的御影堂,可以說展覽為國人指引了一條通往唐招提寺的便捷之路。
  • 藥師寺與唐招提寺
    而在眾多寺廟中最為顯眼的就是藥師寺與唐招提寺。這兩座寺廟正在電車的沿線,並且緊鄰。甚至在電車上,遠遠就可以看到藥師寺成片的恢弘的古建築。所以十月二十日,我去拜訪了這兩個寺廟。如果住在日本,稍微留意就會對日本的歷史略知一二。大體上可以劃分成三個時代,奈良為首都平城京,京都為首都平安京,以及東京為首都江戶的時代。其中以奈良時期最古,也與中國唐朝關係最為密切。奈良的諸多寺廟即為見證。
  • 唐招提寺,是什麼?
    在去觀展前,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唐招提寺。每當感嘆盛唐建築風華的時候,我們都會把目光投向日本奈良,畢竟那裡保存了最多的唐風建築,連同那些珍貴的歷史圖檔、代代相傳的營造工藝,都是人類文化的瑰寶。而唐招提寺,便是這瑰寶中的一顆明珠。唐招提所在原是一座親王舊宅,綠樹環繞,獨享一份幽靜和安詳。
  • 尋找通往唐招提寺的路
    或者,更進一步,我們可以移步唐招提寺——這裡沒有東大寺那麼多的遊客,況且,這是最直觀的「大唐」——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唐朝建築」。盛唐之美,已經超越了我們能用語言進行的描述。每年五月初,櫻花季過後,寺內的「御影堂」花園開滿白色的五瓣花朵——這是鑑真和尚的故鄉揚州的市花——瓊花。
  • [東方時空]拜訪唐招提寺
    根據行程安排,此後胡錦濤主席將轉往關西,參觀古都奈良的唐招提寺,該寺是唐朝高僧鑑真大師歷盡千辛萬苦,東渡日本後親手所建,有媒體報導說,胡錦濤主席此次訪問唐招提寺,就是為了強調中日間這剪也剪不斷的聯繫,去年末,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訪問中國時,曾表示"想體驗中日兩國自古以來在思想上的共通點",並專門前往孔子故鄉山東曲阜,參觀了孔廟。那麼,胡主席將要訪問的唐招提寺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寺院?
  • 新潮|細雨唐招提寺
    來到鑑真弘揚佛法的唐招提寺,只見寺院山門高懸一塊古樸原木,雕刻著「唐招提寺」四字,為日本孝謙女皇仿王羲之、王獻之字體所書。進門一條幽深的林蔭細砂路,引導來人崇敬地步向唐招提寺金堂。肅穆空間,「沙沙」步聲,似穿越在歷史時空,耳畔鳴響著悠遠的波濤。將生命託付於偉大信仰的鑑真,來到日本後受到了孝謙天皇的隆重接待與器重,其不畏艱險矢志不移的東渡精神,更贏得了日本廣大僧眾的敬佩愛戴。
  • 唐招提寺的「不老」妙方
    唐招提寺主殿金堂外觀(付玉梅 攝)經歷1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唐招提寺依舊「不老」,正是因為一代代人細緻的守護和一次次保留原味的修繕,其生命力的延續靠的是世代相傳的技藝,以及一次次修理中的新發現、新故事。
  • 攝影:中國人應該來打卡的唐招提寺
    中國人應該來打卡的唐招提寺唐招提寺建於759年的唐招提寺被譽為最具中國唐代遺風的日本寺廟,因為它是由大名鼎鼎的唐代高僧鑑真大師所建。唐招提寺從市區坐公交車抵達此處,遊人稀疏,我就喜歡這樣空蕩蕩的感覺。這裡頭的金堂、講堂、經藏、寶藏、禮堂以及鼓樓等建築都保存良好,被譽為國寶級的建築。其中中央的金堂最大,以建築精美著稱,但我抵達時不可入內,也就錯過了看到鑑真大師坐像的機會。
  • 探訪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探訪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到奈良旅遊,不能不去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在我們的眼裡雖然是一個旅遊熱點,但是卻孤零零的與藥師寺為伍,悄悄地坐落在奈良的西郊,與集中在奈良城東的一系列的旅遊熱點一點也不沾邊。  和我們在京都東本願寺看到的一樣,唐招提寺也是以自己的本色展示在人們的面前,給人一種樸素和莊嚴的感覺。正當我們要跨進寺院的大門時,從裡面走出一個參觀團,並在寺院的門口停下,閃光燈在他們的前頭不停地閃爍。
  • 「唐招提寺,據說和中國有關」
    據說,日本天平時期(公元724年至748年)的奈良,就以秀麗的田園風光著稱,而西之京看起來像奈良郊區,但是在1200多年前,這裡是日本國都平城京的中心地區,公元759年以天武天皇之皇子新田部親王的舊宅邸為基礎建造的唐招提寺就坐落於此。  在出發赴日前,我在旅遊網站上看到有「驢友」寫「去了唐招提寺,據說和中國有關」,不禁哈哈大笑。
  • 唐招提寺:盛唐之美有多美
    其中最能說明奈良與大唐密不可分的當數唐招提寺,該寺由鑑真大和尚按唐朝寺院的規制修建,極具盛唐的優雅與宏大,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是日本的國寶。梁思成先生曾說,「對中國唐代建築的研究來說,沒有比唐招提寺金堂更好的借鑑了」。對一個仰慕唐文化、從事建築設計的人而言,唐招提寺就是我心中的一座殿堂,冥冥中,有無限的引力召喚著我。  2017年春節,我和先生直赴奈良,只為拜望唐招提寺。
  • 日本:唐招提寺,寺院保留了濃鬱的盛唐時期建築風格
    建築處處透露著我們 中國 的氣息~唐招提寺寺院裡到處都是 春日 的櫻花~唐招提寺唐招提寺推薦大家來唐招提寺拍照~因為人少~景美唐招提寺隨處可見的人生警語~唐招提寺這條小道的盡頭就是鑑真和尚長眠的地方了!
  • 薛立若:安倍晉三為何不去參拜唐招提寺?【2】
    冬日的唐招提寺靜謐安詳   1945年,太平洋戰爭接近尾聲之時。為迫使日本儘早投降,美軍準備利用其空軍優勢,對日本本土城市實施毀滅性打擊。唐招提寺再避一劫,歷千年而不倒。多年之後,在奈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30周年之際,日本《朝日新聞》撰文稱,梁思成是「日本古都的恩人」。   鑑真、梁思成——兩位日本的「恩人」跨越時空,因唐招提寺而「相遇」了。這座寺廟的歷史厚載千年,令人敬仰。2008年5月10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在赴日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冒雨前往奈良唐招提寺,向鑑真大師的陵墓深深鞠躬。
  • 鑑真僧團與唐招提寺
    作者:鄭州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兼任教授 葛繼勇  鑑真自754年赴日至763年圓寂的約10年間,可分為於東大寺戒壇院授戒五年、於唐招提寺傳律五年。唐招提寺及其主要建築、佛像存至今日,實乃鑑真僧團及其後傳弟子心血澆灌、辛勤培育之結晶。
  • 鑑真東渡日本修建唐招提寺 寺最盛時有僧徒三千人
    灕江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東山魁夷美文》有好幾冊,如《唐招提寺之路》、《水墨畫的世界》等。在《唐招提寺之路》裡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鑑真大師的無比景仰之情。  東山魁夷(ひがしやま かいい,1908-1999),原名新吉,畫號魁夷,日本風景畫家、散文家。1908年生於橫濱。1931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1934年留學德國,在柏林大學哲學系攻讀美術史。
  • 突然,我們想把日本唐招提寺搬到網上
    年初本來想去趟日本奈良,看看美麗的唐招提寺,未能成行…… 公司的設計獅小哥最近幹活也毛毛糙糙…… 於是俺跟他說:「你把唐招提寺弄個數字全景圖出來吧,既磨練你的心性,也讓我過過癮。」
  • 唐招提寺丨盛唐風格·日本國寶
    日本律宗總院·唐招提寺日本著名的古寺院,位於日本奈良市,公元759年由中國唐代高僧鑑真和尚所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鑑真和尚六次東渡帶去很多佛經和醫書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儀式,系統講授佛經,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指導日本醫生鑑定藥物,傳播唐朝的建築技術和雕塑藝術,設計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這座以唐代結構佛殿為藍本建造的寺廟是世界的一顆明珠,保存至今。鑑真圓寂後,其弟子為他製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為「國寶」。
  • 唐招提寺,世上保存最好的唐式建築
    唐招提寺,重點在唐字,中國唐朝時期所建。現在是日本律宗的總本山。世界遺產。本山是日本的佛教用語,指寺廟的級別,如藥師寺和興福寺同為法相宗的大本山,比大本山再高一級的是總本山。唐招提寺就是律宗的總本山。其實「本山」這個詞早在中國隋唐時候就使用了,只不過後來中國不怎麼使用,而日本一直堅持了下來。
  • 在上海博物館 走進日本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 御影堂日本人民奔走相告,舉國歡騰。為使「來自中國的貴人不要踏上日本骯髒的泥土」,這位老者所到之處,不僅鋪滿鮮花,連日本天皇都親派特使,在奈良城外早早恭候。在一片簇擁中,老者入主奈良城最尊貴的聖地——東大寺。對,就是日本舉世聞名的正倉院的所在地。
  • 鑑真帶去日本的舍利首次回鄉,不能錯過的上博唐招提寺展
    2019年12月17日-2020年2月16日在上海博物館舉辦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此次展覽將首次向中國觀眾展示唐招提寺珍藏的5組與鑑真生平活動有關的文物,以及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為寺中供奉「鑑真和尚像」的御影堂繪製的68面隔扇畫,勾勒出鑑真與日本文化交流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