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奈良以後發現周圍的寺廟特別多,起了探訪之心。而在眾多寺廟中最為顯眼的就是藥師寺與唐招提寺。這兩座寺廟正在電車的沿線,並且緊鄰。甚至在電車上,遠遠就可以看到藥師寺成片的恢弘的古建築。所以十月二十日,我去拜訪了這兩個寺廟。
如果住在日本,稍微留意就會對日本的歷史略知一二。大體上可以劃分成三個時代,奈良為首都平城京,京都為首都平安京,以及東京為首都江戶的時代。其中以奈良時期最古,也與中國唐朝關係最為密切。奈良的諸多寺廟即為見證。
藥師寺正是南都七寺之首。藥師寺起源於比平城京更早的藤原京。藤原京位於奈良南部的橿原市,是天武天皇時期的首都,後來才遷都奈良市有平城京。藥師寺據是後來遷址到奈良市周圍的,可謂歷史悠久。藥師寺屬於南都六宗中的「法相宗」。我前幾天去的九品寺屬於「淨土宗」。法相宗供奉「玄奘法師」為始祖,也是唐時期最為流行的宗派。那時候,日本很多「留學僧」,三藏就是那個時候在奈良的興福寺和藥師寺開展傳教活動。
藥師寺本來是持統天皇為祈願鵜野讃良皇后病癒所建寺廟,歷史上多次毀於大火又重建,現在這個也翻新作品。門票1600日元,我覺得太貴太坑。
伽藍在日語裡面是寺廟建築群的代稱,我感覺中文裡用的挺少的。
園內建築氣勢恢宏,風味有點…京味。
進門以後人挺少的,主要都是善男信女,像我這種工作日來訪,還是單人年輕女性顯得很突兀….
玄奘塔,看起來跟背景天壇有點相似。上書「不東」,不知道什麼意思。
有個講堂正在講課,裡面烏壓壓全是學生,外面有些場地服務人員坐在走廊休息。紅柱走廊,還真有點故宮那深宮大院的味道。
桂花開了。但總體感覺這個建築群全是水泥磚低,看不到什麼植物,就是讓人感覺很大,壓迫,氣勢恢宏。可能對於日本人來說很新鮮 ,大!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這種手法在中國極為常見,會覺得,emmm,並不感冒。
金堂。
嶄新的西塔。其實東塔更古老,是真物,並非重建,然而東塔現在又在維護,看不到。和中國的塔下大上小不同,日本的塔一般上下差不多粗細。另外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就是寶頂,中國的塔頂較短,日本卻一般很長。
寺廟微縮圖。多參觀一些日本的寺廟以後就會發現大一點的寺廟都很雷同,基本都會有兩個塔,金堂,大講堂,食堂。看完以後沒啥特別的感覺,就是很大,很新,不錯不錯。
——————唐招提寺的分割線—————-
出了藥師寺大概向北走二三十分鐘就到了唐招提寺,那麼,唐招提是誰呢?鑑真和尚。鑑真東渡的那一位。
路上還看到這個,挺有趣的。
鑑真和尚是唐朝著名的得道高僧,受日本邀請,多次前往日本傳道。然而由於官方和非官方的各種阻撓,第六次才成功抵達日本。第五次甚至路途中染疾失明,也有流落海南島的時候。他來到日本以後,受到天皇極高禮遇,在奈良東大寺做主持,一度成為日本佛學國師,傳授了很多大唐的佛教建築醫學知識。這唐招提寺座寺廟也是在鑑真的主導下修建而成。
唐招提寺信奉南都六宗的「律宗」,祖師鑑真和尚。門票1000日元。
進門以後就感覺非常幽靜,走了幾步可以看到這樣的蓮花形狀的緩和的噴泉,中央有小汩水湧出,花瓣邊緣細流不斷。
寺廟的鐘。這個鐘完全不同於藥師寺的碩大和威壓,反而掩映與樹木之間,既莊重又慈祥。
金堂是真品,木質結構的走廊給人沉靜肅穆之感。
金堂內設木像千手觀音,也是真品,但是不能拍照,就拍了介紹圖。觀音的手造型各異,數目直逼千手,令人驚嘆。最難得的是木質建築和木質雕像可以從唐朝時候保存到現在,很不容易。
穿過建築群,左手邊有一條小路,上去就看到戒壇了,雖不能進入,可從門外略窺一二。
寺內植被掩映,引有蓮花池,頗有江南風情。後來細查才發現,鑑真竟是揚州人,難怪寺內景致頗為眼熟。這座寺廟也是日本極少數的沒有塔的寺廟,完全照搬了唐朝江南寺廟的風情。寺內右邊設一小格,名為開山堂,內供奉鑑真和尚坐像。真品被保護起來,只有特定的時間會拿出來供奉,這裡是一個影印版本。開山堂外有日本江戶時代著名詩人芭蕉來參拜唐招提寺時留下的俳句石碑「若葉して御目の雫拭はばや」,意為:新葉呀,請你拭去鑑真和尚雙目中的陰翳吧。這是在感慨鑑真和尚為東渡日本雙目失明之事。與古人共同參拜一地,常常讓人摒棄了橫亙其間的時間,一旦地理上聯繫起來,就仿佛也心意相通了。
繼續深入,可以見到這樣一條長牆,古意頗重。
進門一探,便驚詫了。古木參天的幽深樹林且不論,最抓人眼球的還是地上如同絨毯一樣的苔蘚,連綿不絕,如潭水般緩和寧靜。林中鴉雀無聲,讓人也不自覺地放輕了腳步。
穿過樹林,一汪小池環抱著一顆小島,島上就是鑑真和尚廟了。如此造景,與江南園林手法別無二致。島上入口處設一洗手池,極盡幽靜之美。
看完兩座寺廟,更喜歡唐招提寺。只可惜藥師寺名聲更勝,許多人甚至沒有去過唐招提寺。我在谷歌上傳的評價,唐招提寺的閱覽量極低。與去過兩座寺廟的日本人攀談,也覺得唐招提寺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