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萬宇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經濟學博士科班出身,在科技領域擁有多年研究積累,2019年精準把握電子、計算機等科技行情,其管理的3隻基金包攬主動權益基金前三名……在外界看來,劉格菘是一位科技成長類基金經理,精於把握硬核科技的投資之道。
但劉格菘並不想給自己貼上「科技成長」的風格標籤。十年公募從業經歷,劉格菘不斷精進其投資框架,提煉出一套效率資產和核心資產輪換的投資體系,在不同階段根據產業景氣度和供需格局變化,找出市場中的高性價比品種,動態調整效率資產與核心資產的配比。正是基於這樣的投資邏輯及框架,讓他管理的基金在取得良好收益的同時又能有效控制回撤。
談及2020年的投資,劉格菘認為,2020年A股市場具有結構性機會,科技方向從橫向對比來看是業績增速最快的。從長周期看,未來兩三年乃至三五年,科技都會佔據比較重要的配置。從短周期看,這一輪景氣度至少可以持續到2021年上半年。基於科技行業的長期投資機遇,廣發基金將於1月17日發行新基金———廣發科技先鋒混合,擬任基金經理正是劉格菘。
一半以上時間在外調研
中國證券報:科技是你比較擅長的領域,相比其他基金經理,你覺得哪些方面比較有優勢?
劉格菘:我對科技行業的理解可能與其他人有一些不同,在科技領域下的工夫也比較多。過去幾年,我在二級市場投的科技公司較多,對主板市場的科技公司較為熟悉。另外,我一直對創新的東西比較關注,比如2019年計算機領域的某家龍頭公司,我在其130億元市值時就已經重倉,2019年這家公司表現也非常好。我覺得這是因為我對單個公司包括行業有比較深的理解,對公司中長期的成長性包括合理的定價有較為客觀、清晰的認識,才能抓住這種機會。而且,我不大會去冒險,基本是在一個價格合理或者低估的階段布局,在評估風險和未來成長性方面相對成熟一些。
中國證券報:為什麼你能比市場更早感受到科技等行業的變化?如何捕捉到這樣的信號?
劉格菘:我能把握住科技機會的主要原因是我在邏輯上先有一個大的假設,而後面的數據驗證了我的邏輯。其實,我在2018年就配了很多科技類公司,主要原因是覺得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後,這些科技巨頭的內在需求就是產業鏈開始向國內轉移,這是邏輯上的假設。2019年5月份開始,我們的研究員就在跑整個產業鏈,包括設計、封測等,跑下來之後發現確實在驗證這個邏輯,所以我們在7月份幾乎在最底部將電子板塊配成了第一大重倉。我的投資框架本身就認可這方面的東西,數據出來後又能佐證自己的判斷,這時自然會確信它是比較好的投資機會。
另外,我出去調研的時候很多,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外面調研,跑上市公司,跑產業鏈上下遊,跟蹤和研究行業及公司。長期跟蹤這個行業,也讓我對相關數據有很強的敏感性。
中國證券報:有些人覺得科技股的估值比較高了,你如何給效率資產估值?
劉格菘:效率資產也講究估值和成長性相一致。大家看今年電子板塊的靜態估值比較高,但實際上設計公司中的龍頭,盈利幅度都比較高。舉個例子,假如某一家龍頭公司2020年的盈利增速能超過100%,未來景氣度也不會回落,那麼給四五十倍估值就是相對合理的,它屬於長周期成長性疊加短周期的周期性比較強,它的成長性可以彌補短期高估值。從靜態來看,2019年的估值比較貴,但2020年盈利增速提升,2020年的估值很快會下降。
對於效率資產而言,行業供需格局變化意味著需求快速爆發或者供給大幅收縮,這會導致龍頭公司在開始階段收入利潤快速上行,這種爆發式成長階段靜態估值可能是偏貴的,但從估值與業績增速保持一致的角度看,這種偏貴的估值可能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等效率資產過了爆發性增長階段之後,再算它的穩態利潤情況,與核心資產的估值方式一樣,用業績和成長性算它的合理市值是多少。
科技板塊增長較確定
中國證券報:如何看待2020年市場?有哪些確定性機會和不確定性的因素?
劉格菘:2020年市場還是有結構性機會的,流動性環境可能比2019年更好,方向上科技是增長較為確定的板塊之一,其業績於2019年二季度開始出現向上拐點,2020年可能出現全面性的盈利提升。
至於不確定因素,進入2020年以來,國際形勢有較多變化,它可能會階段性影響市場風險偏好。但目前A股整體點位不高,雖然還看不到企業盈利系統性向上,但從某些細分行業來看,可以選擇的資產比較多,所以對今年市場相對樂觀。
中國證券報:2020年哪些行業會納入你的效率資產投資範圍?
劉格菘:現在看還是會在科技方向選股,包括自主可控、5G,因為產業趨勢一旦起來不會很快結束。例如5G通信建設,包括5G之後物聯網應用可能會起來,如傳媒、醫療等的應用範圍比較廣。從過去幾年來看,每年效率資產的機會並不是特別多,有一些屬於偏主題投資類的品種。拉長周期看,如果業績兌現不了,就不能算作效率資產。
目前我還沒有看到新的東西出來,傳媒可能具備條件。2019年四季度以來,傳媒估值已經修復了很多,其估值能否繼續擴張要看現在的變化能否持續,需求是不是會邊際繼續向上。如果向上加速,這個行業還可以繼續投資。新能源車也是一個方向,但年初以來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預期太高,產業鏈的很多公司從性價比角度來看,短周期估值擴張已經超過業績預期。
中國證券報:2019年你對行業的判斷非常準確,但經過一年的上漲,從性價比的角度出發,你的重倉股性價比是否已經下降?未來半年或一年如何調整你的組合?
劉格菘:對於電子板塊來說,目前性價比肯定不如2019年7月,那個時點預期差非常大。2020年要把預期收益率降下來,但方向不會變。現階段還要看業績兌現之後的估值水平,如果業績不達預期,可能要調一調;如果業績預期兌現,股價漲幅較大,透支需求,這種情況下也要換一些品種。
無論效率資產還是核心資產,我都會按照自己的投資框架,去尋找性價比較高的新品種,保持整個組合中有10-15個百分點的新鮮血液,這樣波動性和回撤控制都能好一些。至於尋找的方向,還是沿著之前的行業方向。效率資產中,科技方向從橫向對比來看是業績增速最快的。核心資產可以選的東西更多,經過這一輪市場調整,醫藥、食品領域都有性價比較高的品種。
重視供需格局 把握產業趨勢
中國證券報:2019年,在科技股領域的投資取得了成功,可否將你定位為科技成長類基金經理?
劉格菘:我沒有把自己定義為科技成長類基金經理,這是市場給我的標籤。我自己的框架近兩年比較穩定,就是效率資產+核心資產。但是什麼樣的資產是效率資產、什麼樣的資產是核心資產,在不同階段是會變化的。比如,我覺得2017年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家電、白酒在某種程度上是效率資產,因為它背後是消費升級的大邏輯,包括家電、白酒、地產下遊的家裝產業鏈的龍頭公司業績都超預期,需求爆發,所以產業鏈裡面的公司就具備效率資產特徵。而現階段,具備效率資產特徵的是科技。國內半導體短周期已經從底部出現提升,加上中國的5G建設、半導體產業鏈向國內轉移,這幾個趨勢變化導致科技行業景氣度發生變化。目前這個階段能代表效率資產的就是科技,所以我配置科技較多。
中國證券報:在你的框架中,核心資產與市場所講的核心資產有什麼區別?
劉格菘:市場中講的核心資產,屬於行業景氣度比較穩定的板塊,2019年很多公司因非業績增速提升的原因而驅動估值抬升很多。但我覺得核心資產要講性價比,還是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核心資產的特點是整體處於景氣度較高階段,但是行業供需格局基本穩定,因此行業和龍頭公司在較長時間內的業績增速均值會比較穩定。從中長期看,估值水平要與業績增速保持一致,投資應注重估值和性價比。
具體而言,我在挑選核心資產時會從兩方面進行評估:一是增速穩,龍頭公司未來幾年的增長處於穩定狀態,盈利趨勢不穩定的公司會引發估值的波動;二是估值和成長性一致,如果未來幾年能保持30%以上或40%左右的增長,可以給35-40倍估值;如果未來幾年都是20%-25%的增長,20倍估值可以接受。假設20%-25%增長的公司,市場給30-35倍估值,短期可能是資金結構的原因導致的,但從中長期來看,如果長期盈利增速始終在這個區間,這個位置買進去就不太容易賺錢。
中國證券報:效率資產的特徵是否可以表述為業績增速加快?如何發現這些行業的公司業績增速提升?
劉格菘:我對效率資產的定義是企業盈利出現系統性趨勢提升,這個趨勢提升至少能持續一年到一年半以上。它不像是周期類資產階段性提升一段時間又下來,它是趨勢性的,後面景氣度也不會差,在更高水平上有新的長周期的景氣,這類品種是最好的效率資產。
至於如何發現這類機會,我覺得有幾點。首先是勤奮,保持敏感,經常看研究員的調研報告,把握產業鏈的變化,還要對宏觀變化有格局上的判斷。其次,在這個背景下有幾個數據要抓住:一是反映供需格局的數據,這是影響增速系統性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整個行業的供需格局發生變化或者需求爆發,或者供給增多,都會導致產業鏈裡的龍頭公司盈利增速發生爆發式變化,過去的市場中出現很多這種資產。
二是分析趨勢性變化帶來的公司受益程度:到底能不能持續?龍頭公司受益的彈性如何?要計算這些公司的估值是否可以接受,然後再配置。最主要的變化就是供需格局,供需格局變化背後的邏輯依據是產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