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不同地區的婚禮習俗也不一樣,平民百姓和達官貴人之家的婚禮習俗也不盡相同。我們跟著小編一起聊一聊,明代不同地區的不同婚禮習俗都有哪些?並以明代幾個地區為例,實際為大家講解一下具體情況。
明代婚禮風俗萬變不離其宗,依然要遵守古時婚禮議程中的規定來進行。
雖然明代不同地區的婚禮習俗有所差異,比如在江南各地流行的婚禮儀式中有許多程序違背了傳統禮制,但是核心內容仍然遵循著古時婚禮儀程中的諸多規定。按《大明令》:「凡民間嫁娶並依朱文公家禮。」也就是說,在明代凡民間婚禮,都是要按照《家禮》進行。
明代官方禮制嚴格規定婚禮仍沿用「六禮」,不過民間士庶的婚禮可據情況有所簡省。據史料記載,明代「六禮」內容被調整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及「發冊奉迎」,其中「納採」「問名」實為相親階段,「納吉」「納徵」為定親階段,然後才是成親階段。
以明代帝後完婚,和明代平民婚姻為例,詳細介紹了結婚的繁縟禮儀。
以明代天子納後為例子。明代天子納後不僅禮儀繁縟,規模也很宏大,依照古代時候的「六禮」程序進行,但天子的婚禮沒有「親迎」之禮。完婚的帝後,一般都要拜見皇太后並接受百官、親王以及內命婦和外命婦的慶賀。即使是親王,婚姻程序也要依照「六禮」而行。明代庶民婚禮儀式所依據的是《朱子家禮》。也就是說,上層只有「六禮」齊備,婚姻關係才算是成立,而庶民只有「納採」、「納徵」、「請期」與「親迎」四禮。
普通百姓的婚儀中也有諸如「納採」「納幣請期」「親迎」」見姑舅」「見祖禰」「婿見婦之父母」以及「饗送者」之類的記載,而其中的「納採」「納幣」與「請期」的禮俗又在一定程度上仿照了品官的諸多儀式,而且只有媒人,沒有賓相。如明代南京地區婚禮在「六禮」基礎上保留了自身獨有的一些特色,大致可分為「議婚」「訂婚」「迎娶」三階段,且婚姻締結嚴格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原則進行。
明代的「納採」,特指媒人來女方家送聘禮。
明代男女初次締結婚姻,媒人上門多是會帶一些禮物,並討取女子名氏和生辰。如果女方家認可,會辦酒席款待來客,多會用銀牌寫上「允許」二字以表同意,也就是我們所知的「謝允」。雖然明代婚禮省去了「問名」,但卻以「媒人」或「庚帖」替代。另據不同史料記載,「納徵請期」是指男方主婚者、媒人送上禮物和婚書,雙方商訂婚禮舉行的吉日。如果男女雙方門當戶對且命相被合,即可進人訂婚階段。至此男方可送上財禮給女方家,彩禮多少可據家庭條件而定。
以江南、嶺南、北京等全國各地為例,舉例說明明代不同地區的婚前習俗究竟如何?
以江南地區的聘禮為例子,史料記載其聘禮有豬鵝或茶餅。雖然明代皇帝朱元璋的廢團茶興葉茶之詔令,曾使餅茶生產日趨衰落,但在明代嶺南一帶,茶禮仍有一定的流行,這一點在《泰泉鄉禮》中曾有過記載。此後的訂婚又可分為「小定」與「大定」兩個儀式。「小定」相當於古時的納吉,民間稱「小茶禮」。「納幣請期」則指男方送禮物和婚書以確定婚禮舉行日。實際上,明代的這一環節大多與前朝相同。在小編看來,明代婚禮中的「納採」「納採」和」請期」均是要寫明聘禮以送給女方,而女方收到後則是要回書以明禮節。
在聘禮下定後,接下來的環節是「催妝」和「親迎」。以北京地區為例,在婚娶前一日,男方家多是要帶酒菜和雄雞到女方家催妝,旦女方家開始接受催裝之禮,就要儘快做好準備。平民女子在結婚迎娶時,新娘多是穿花釵大袖衣。明代「親迎」是指新郎去女方家接新娘回家行拜堂禮。親迎前一天,新娘家派人到男方家擺設新房,俗稱鋪房。男方多僱來花轎在下午去新娘家親迎。迎親隊伍一路上吹打彈唱,氣氛頗為喜慶。一般車轎禁用紅漆,只有婚轎可用。崇禎初期由於崇尚簡樸,花轎多用藍色綢帷,也即以藍綢為轎幔,這種花轎只在四角加桃紅色的彩球。
在結婚當天,明代不同地區的人們婚禮習俗也大不相同。
以明代南京地區男女結婚中「親迎」為例,迎親時,花轎多是在下午四到五時發轎,且在轎子前面有鼓樂齊奏,女方家人多是會用鏡子照向轎中,然後再點燃爆竹置於轎內,用以驅趕可能的妖魔以避邪,謂之「搜轎」,此後新娘才換上新鞋或由喜娘扶著或由哥哥弟弟背送上轎,花轎出發時要燃放鞭炮以求吉利。新郎頭戴狀元帽,身著龍鳳紅袍,腰持紅花迎新娘上轎。
關於「親迎」這個禮俗,在一些史料中還有一種記載,是說由男方家長輩帶著禮物、花轎到女家中迎娶新娘,新郎則不參加親迎。如南京地區的新郎親自迎親者並不多,大多是由新郎母親前往迎接,而新娘則是由其母親隨送至男家,舅姑設宴款待女方母親。達官富之家則徹夜歡慶,天明女婿要隨新娘去新娘家,拜謝女方父母。在北京地區,新娘出轎時要跨過馬鞍以示平安。婚後次日要行拜宗廟、見舅姑等禮俗。至此才算婚成。
明代拜舅姑、舅姑醴婦之禮大體與品官諸禮相同。明代的「見祖」指的是新婚夫婦拜新郎家祖先以體現"孝」之精神。而「婿見婦之父母」指新郎偕新娘去女方家拜新娘雙親。這被認為新娘第一次以人妻身份回到娘家。在當時的北方地區,也有一月後女家迎婿及女兒回門的記載。
知識小拓展
在福建地區,新婦是在進門三日之後與新婿回娘家,之後禮謝賓客。婚後新婚夫妻回嶽父嶽母家又稱為「歸寧」。 小編看來,這不就是和我們今天結婚後的三天後回門是一個道理麼?所以說現在的許多婚禮習俗,其實也是大有歷史淵源的呀,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