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翀
吃的是五穀雜糧、喝的是甘甜的湖水,吹著悠悠長江風,不急不緩地長大——如此詩情畫意,正是崇明最西端、緊靠長江的新海鎮上明珠湖生豬專業合作社的養殖環境。在島外,打著「明珠湖」品牌的生態豬肉,已通過標準化菜場,以及麥德龍、沃爾瑪、樂購等商超渠道進入市區,讓市民嘗鮮島上生態農業的科創成果。
建立「生態農業科創中心」,是崇明縣響應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重要舉措。定位於國際生態島,崇明的每一步發展都強調環境保護,鼓勵發展「吹江風長大的豬」等生態農產品,是崇明經濟發展的新探索。
養豬基地藏著科創基因
明珠湖生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斌,是島上第一批回鄉創業的大學生「豬倌」。聽他講「吹江風長大的豬」,會發現生態豬肉不僅得益於環境好,更充滿科技含量。
比如,傳統養豬場大多用外購預混料,散養豬還會用泔腳。但明珠湖養殖基地的豬,吃的是沈斌自己配製的專用飼料,既有雜糧,又有酒糟,還用微生態有機生物飼料替代抗生素,嚴格把住飼料投入品的安全關。加上自配的飼料營養均衡,使得成豬肥瘦合適。
豬肉上市使用的「氣調冷鮮盒」也大有講究。很多市民對冷鮮肉已不陌生——豬經屠宰後立即進行0℃至4℃快速預冷和排酸,提高口感、方便保存。但普通包裝的冷鮮肉,在冰箱冷藏室的保存時間只有3天至7天,而沈斌引進國際先進的氣調包裝技術,在包裝盒裡充入安全的惰性氣體,使豬肉在冷藏室裡的保鮮時間能延長一倍,風味不變。
沈斌說,好的農產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生態島崇明自有天時地利的優勢,至於「人和」,靠的就是科技創新。
生態農業構建產業鏈
崇明的設想,是通過「農業科創中心」,走出一條具有崇明特色的消費經濟、體驗經濟之路,構建全新的產業鏈。
提前試水的明珠湖豬,產業鏈成效初顯:用生態飼料配方養豬效果好,不僅島內的養殖場歡迎,島外的也慕名而來。結果,合作社索性成立了一家現代化的飼料加工廠,把養豬飼料也做成產品推向市場。還有生態豬的口味醇美,很多消費者評價說「像小時候的味道」。於是,島上餐廳紛紛推出清湯豬肉火鍋等最考驗豬肉品質的菜餚,吸引遊客慕名而來。
產業鏈越來越長,合作社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最初小打小鬧的養殖場,變成一家擁有生豬自繁、自養、自宰、自銷完整產業鏈的專業公司,旗下養殖基地年存欄母豬5500頭、上市生豬11萬頭,飼料廠年產量12萬噸,在島上和市區設有260多個銷售網點。
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和生產管理方式,也讓新海鎮獲得食品安全生產示範基地的稱號,成為生豬生產的行業標杆。
價格不高就能享口福
「500元一斤的進口豬肉,到底好在哪裡?」
沈斌還是用故事來回答。下轉◆3版 (上接第1版)去年底請某專家來基地把脈,該專家誇獎吃過一款售價高達每500克500元的進口豬肉,口味細膩獨特。不服氣的沈斌在基地食堂上了一道連蘸醬都沒有的「礦泉水熟涮五花肉」,結果專家把湯底都喝沒了。「豬肉口味好不好,養殖方式比品種更重要,所以我對自家豬肉絕對有信心。」由於明珠湖豬肉來自崇明地產豬種,生態飼養增加的成本也有限,加上與市區交通方便,所以最終產品的售價不僅遠低於進口豬肉,還低於不少精品超市裡的同類產品。
其實,崇明探索「生態農業科創中心」,也是為了讓市民吃到更多的平價精品。市民對島上的特色農產品並不陌生:金瓜、蘆粟、蘆筍、翠冠梨、白扁豆、清水蟹……但怎樣把這些特色農產品通過科技創新,變成市民餐桌上一道又一道的平價精品菜餚,是崇明正在探索的課題。根據設想,未來的「生態農業科創中心」將變成島上的農業博士創業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現代農業培訓基地和體驗生態農業特色基地,創業者、養殖者、種植著、消費者都將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