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農業專家攜手探索山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2020-12-19 中國臺灣網

兩岸農業專家攜手探索山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2015年04月20日 08:04:00來源:新華網

  2015海峽兩岸(畢節試驗區)生態農業發展交流會18日在貴州畢節召開,兩岸專家學者就山地經濟發展模式、生態旅遊等問題交流探討,推動臺灣現代農業和畢節試驗區山地生態農業的深度合作。

  與會專家建議,發展生態農業應立足當地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建立以農業產出、產品深加工、旅遊體驗等多層次多領域的農業發展體系,才能有效推動生態農業發展。

  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呂明雄說,當前很多地區農業產業發展還處於轉型期,加之受傳統農業發展思路和片面追求經濟價值的影響,各地以增加施肥等單一投入方式來提高產量的現象依然存在,並未真正實現農業的生態發展。

  據介紹,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只是單一追求產量提升或片面的科技投入,而是在穩定糧食生產和多種經濟作物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整合第二、第三產業,實現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實現效益最大化。

  臺灣「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胡興華說,生態農業要高效必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將單一的農業生產融入生態保護和旅遊開發中,相互協調發展,整合產業效益,以構建集生態、養生、休閒、旅遊、產品為一體的生態產業體系,提升農業效益。

  為破解「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難題,1988年6月,國務院批覆同意烏蒙山區的貴州省畢節市成立試驗區。畢節通過積極與臺灣等地的合作,藉助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的資源平臺,借鑑臺灣農業發展經驗,加強與臺灣精緻、高效、生態農業的合作交流,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畢節與臺灣緯度相近,山區地形條件相似,生物多樣性接近。胡興華說,兩地農業合作成果顯著,為兩地深入合作作出示範引領。大陸近來提出的生態建設等一系列政策,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護,為海峽兩岸深入開展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意義重大。

  為加速發展,畢節試驗區將進一步完善園區建設,提升農業產值、加強產業整合、樹立名優品牌,並積極引進臺灣先進技術,招財引智,促進兩岸全面交流合作。(記者駱飛 胡星)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焦點

  • 走進張掖民樂生態工業園區 探索戈壁農業發展之路
    原標題: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戈壁農業發展紀實  國際在線縣域經濟頻道消息:寒冬時節,地處祁連山下的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天氣明顯轉涼,然而走進位於該縣生態工業園區的張掖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智能溫室工業化栽培生態示範項目建設基地,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為冬日裡的茫茫戈壁鋪開了另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
  • 兩岸青年攜手同心共創鄉村振興:2018年兩岸青年農業論壇在臺灣舉辦
    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發來賀電,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祝賀,並指出青年為承繼兩岸發展之未來,農業為立足兩岸生存之根本,藉此盛會,期許各位與會嘉賓共同攜手,一起邁步向前,為兩岸和平榮景開創新局面。她介紹,賀州市2016、2017年成功舉辦了兩屆兩岸青年農業論壇,有力推動了賀臺各項交流合作,以此為契機設立了賀州市兩岸青年農業創新園區,增進了同胞福祉和親情,為兩岸青年在農業領域加強交流、增進了解、凝聚共識、共謀發展提供助力,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探索農業與旅遊深度融合之路
    探索農業與旅遊深度融合之路 發布日期:2017-01-18 12:42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 生態荊門•文創農業
    活動以「兩岸一家親、攜手創共贏」為主題,圍繞荊臺兩地現代文創農業產業發展,開展了研討和交流,進一步深化了兩地農業領域的合作。  作為東道主,昕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張華熱情致辭,她表示: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產業有著廣闊的兩岸及國際市場空間,拓展兩岸文創產業合作,有助於推動兩岸合作共贏,也有助於啟迪昕泰文創農業產業發展。
  • 建生態農業科創中心 探索經濟發展新途徑 崇明把「吹著江風的豬...
    在島外,打著「明珠湖」品牌的生態豬肉,已通過標準化菜場,以及麥德龍、沃爾瑪、樂購等商超渠道進入市區,讓市民嘗鮮島上生態農業的科創成果。建立「生態農業科創中心」,是崇明縣響應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重要舉措。定位於國際生態島,崇明的每一步發展都強調環境保護,鼓勵發展「吹江風長大的豬」等生態農產品,是崇明經濟發展的新探索。
  • 廣東梅州市召開梅臺農業合作交流會兩岸專家論劍精緻高效農業
    12月4日下午,梅州·臺灣農業合作交流會在梅州召開,海峽兩岸的農業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等200多人共同探討兩地交流合作,為梅州發展精緻高效農業建言獻策。    梅州市委書記李嘉向與會領導嘉賓、專家學者對梅州農業發展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 中國生態農業發展論壇在京召開
    這是為探索與交流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技術、新經驗、新方法、新形式、新構想、新主張;推介生態農業發展基金的設立,為企業融資搭建平臺的一次全國性專題研討會。  本次大會旨在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國現代化農業強國,任務更重,還要走很長的路。「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 戈壁農業: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生態建言】       由祁連山脈、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所構成的「山地—綠洲—荒漠」複合生態系統,是一個生態安全屏障區,以水為主線,集水源涵養、綠洲溼地、防風固沙為一體;是一個生態經濟功能區,其發展直接關係到50萬平方公裡內500餘萬人口的永續福祉;是一個藏漢回蒙融合發展的民族團結進步區
  • 清鎮風字巖村村民王興剛:發展現代山地生態循環農業帶富鄉親
    我叫王興剛,今年43歲,是清鎮市新店鎮風字巖村村民,於2018年返鄉創業,引領村民一起發展現代山地生態循環農業。我的家鄉風字巖村是清鎮市的石漠化重點防治區域,村民長年以種植玉米、油菜、烤菸等為生。經過多方考察學習,2017年底,我借著村裡發展牧草產業的機會,決定回到家鄉種植牧草養殖肉牛。創業初期,我一邊種植雜交狼尾草,一邊找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草業研究所等單位的技術人員請教,嘗試輪作種植青貯玉米和飼料油菜,並收購村民富餘的農作物秸稈加工成混合飼料養殖肉牛。同時,我幾次帶領村民到納雍、黔西、紫雲等地考察學習牧草種植和肉牛養殖技術。
  • 荊門市舉辦「生態荊門•文創農業」合作研討會
    圖:荊門市文創農業專家交流發言(攝影:王啟宏)活動以「兩岸一家親、攜手創共贏」為主題,圍繞荊臺兩地現代文創農業產業發展,開展了研討和交流,進一步深化了兩地農業領域的合作。  作為東道主,昕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張華熱情致辭,她表示: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產業有著廣闊的兩岸及國際市場空間,拓展兩岸文創產業合作,有助於推動兩岸合作共贏,也有助於啟迪昕泰文創農業產業發展。
  • 「溫泉花都」探索生態發展之路
    花卉與溫泉,是大多數商河人介紹家鄉的兩張名片,它們背後的發展都離不開商河良好生態環境的支持。近年來,商河正不斷推進綠色生態經濟,在力求做到「樹多、地淨、水清、天藍」的同時,探索「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新路子。
  • 天全縣召開農業農村十四五暨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座談會
    會上,省統籌城鄉研究會專家聽取了天全縣十三五規劃、小康社會建設目標、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工作的匯報,圍繞天全縣十四五規劃、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意見。連日來,專家們不辭辛勞,深入天全縣仁義、始陽、思經等鄉鎮,對天全紅色旅遊發展、雅山藥種植、農特產品加工園建設、冷水魚養殖等相關情況進行調研,並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為天全的發展指點迷津、傳經送寶,既是鼓舞、更是鞭策,為天全農業農村工作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 中山市鎮區農業:港口鎮的兩岸四地現代農業模式(組圖)
    港口鎮建設兩岸四地現代農業示範區,是充分發揮港口鎮的資源環境優勢,借鑑臺灣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更好地利用港澳乃至國際的市場,集聚兩岸四地的資金技術,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原生態的現代農業,建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 從三峽陽菊的精彩綻放看雲陽如何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三峽陽菊和生長基地優良的生態環境是相互成就的,我們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楊雪梅介紹,三峽陽菊以雲陽優良的生態環境為綠色本底,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創業示範+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將企業、村集體經濟、村民們緊緊的聯結起來,激發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並不斷進行產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不斷推進農旅融合,增加附加產值,延長產業鏈。
  • 崑山星期九休閒生態農莊開園 農業將成兩岸新熱點
    6月9日,由臺商投資的崑山星期九休閒生態農莊正式開園,該園也成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示範點。今後,兩岸將以該示範點為平臺,在農業生物科技、農產品深加工、農業觀光旅遊等方面進行重點合作。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富卿出席了開園儀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給廣大臺商開發了一個更廣闊的領域,臺商將在農業方面大有可為。  隨著兩岸關係的回暖,兩岸之間的合作正逐步深入,農業現已成為攜手的新熱點。臺灣國民黨中常委賴調燦認為,金融危機給臺灣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在這樣衰退之下,臺灣人民,依賴著大陸經濟發展的契機。
  • 念好「山字經」 貴州將大力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
    中新網貴陽1月27日電 題:貴州念好「山字經」 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  作者 周嫻  1月27日,出席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的代表繼續審議貴州省省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如何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並將其作為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和扶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 探索「農業+文化+生態旅遊」新模式
    發展「農業+文化+生態旅遊」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當前我國鄉村旅遊業還存在著個別基層政府管理不到位、生態意識淡薄、服務水平不高、旅遊項目無特色等問題。對此,應發揮政府職能,強化管理意識;科學開發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旅遊從業人員的素養;挖掘和凸顯地域特色,提升旅遊業發展空間。
  • 「農業+」拓展生態農莊發展邊界
    一輛小汽車停在路邊,「三口之家」從車上下來,徑直走向一家生態農莊。周末去農莊,正在成為城市流行的生活方式。隨著長沙周邊農莊的興起,一些農莊經營者開始嘗試新的產業模式。瀟湘晨報記者從長沙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獲悉,該縣通過「農業+」模式,不斷拓展生態農莊發展邊界。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當下,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蘊含不少商機。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 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對於現代農業生態改造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及結構調整提供全新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我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與實踐 目前,我國各地已經探索出許多獨特而實用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種養加工複合模式、立體複合循環模式及物質再利用模式3種常見模式。
  • 首屆全國功能農業發展大會在寧開幕 多地攜手打造功能農業產業集群
    ,共同研討功能農業發展方向,探索功能農業發展新模式和新路徑,助推全國功能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國際硒研究學會榮譽主席Gary Banuelos教授等中外知名專家視頻致辭。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尹雪斌教授在主旨演講中詳細梳理了功能農業2020年重要進展、「十三五」發展回顧和「十四五」發展展望,並安排了2021年聯盟工作推進重點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