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愛國文人對大清「國旗」態度不一

2020-12-19 騰訊網

日本橫濱開港時期(1859年)的中華街,龍旗招展。橫濱開港資料館《橫濱中華街150年》

為張勳復闢時期,北京城黃龍滿幟。安特生《龍與洋鬼子》,1927年

到了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領銜出使歐美的時候,龍旗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儀禮道具:「未初,郵船高揭龍旗及頭等欽差大臣旗,展輪駛出吳淞口。炮臺暨中西各兵艦,亦共鳴炮送行。一縷輪煙,遂指香港海程進發。」首站到了聖彼得堡,「火車甫停,中國駐俄使館中諸隨員,共祗迎於道左。俄京尹則先就車站高懸國旗,並派樂工及兵士恭待」。可是,李鴻章不住公務旅館,卻住進了一個名叫巴勞輔的富商家。這位富商在他家樓額上,高高掛起一幅李鴻章像,「入其堂,則四壁高懸中國黃龍旗,窗門屏障間皆懸中華文字,又皆吉祥頌禱語。」(蔡爾康等:《李鴻章歷聘歐美記》)且不論李鴻章此行有什麼結果,至少說明,至遲到19世紀末期,無論公私場合,龍旗已經被國際社會所普遍認可並使用。

龍旗商用:招徠生意的商業幌子

三角黃龍旗色彩鮮豔、形制特別,很易於辨識。商人大概是最早敏銳地意識到龍旗「無形資產」的一個群體。早在大清國官員自己還沒意識到龍旗的象徵意義時,一些販賣中國產品的商人已經開始借用龍旗進行廣告宣傳了。張德彝第一次隨使出訪西方列國時發現,有些商人為了標識貨品產地,往往懸掛龍旗,以作招徠。同治五年五月十八日(1866年6月30日),張德彝等人到荷蘭動物園參觀,「園主約飲午酌,忽見一樓上插大清龍旗,即往觀之。樓中多中土暨東洋諸島土產,萬貨雲集,無美不備。」(張德彝:《航海述奇》)

本來只是大清水師官用的三角龍旗,放在國外的語境中,被商人這麼一借用,馬上發生了結構性的功能轉換,搖身一變為標識產地、區分國別的符號。

1868年,張德彝再次隨使出訪西方列國,在波士頓,有本地官員來迎,先在城內週遊,「一路皆插花旗,間有豎中國黃旗者。有舉中國傘者,有搖中土繡花綢緞者,凡有些須華物,無不炫之。沿途人多,竟有騎牆跨脊、攀樹登梯者」。七月初七(8月24日)至坎布裡奇,當地官員來迎,「車過時男子免冠,女子搖巾,群呼慶賀。更有女子擲花車內者,花上系箋書『慶賀中華』四字。緩行數十裡至會堂,堂前掛大清龍旗,高懸匾額,文曰『慰望慶賀』。」(張德彝:《歐美環遊記(再述奇)》)

1888年,駐美公使張蔭桓在接到關於確認四方龍旗作為國旗的諮文後,上了一折《奏請定國旗形式片》。從張的奏章中可以看出,美洲地區的華商很早就開始懸掛龍旗。雖然這種做法不被大清官方認可,但這些華商顯然很能處理關係,每逢節慶,輒高懸龍旗,很給大清國和大清使臣面子。張蔭桓說,既然現在有了四方龍旗,那就乾脆把三角龍旗給那些商人用好了。這一奏摺大概起到作用,很快得以實行。其實對於商人來說,關鍵是得有一面方便經商使用和身份認同的旗幟,三角或者四方,對他們並不重要。後來的歷史證明,海外華商直到今天還在許多儀式場合使用三角龍旗。

中國商人也只有在天高皇帝遠的異國他鄉才敢掛掛龍旗,回到國內是斷不敢如此冒失的。因為龍旗本是皇權標誌,一般商民不能僭越使用。許多華商進行海外貿易都只能在其他國家註冊,懸掛別人的國旗。1901年,丘逢甲尚在詩中嘆道:「我工我商皆可憐,強弱豈非隨國勢。不然十丈黃龍旗,何嘗我國無公使。彼來待以至優禮,我往竟成反比例。華商半懸他國旗,報關但用橫行字。」

個別商家若能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賞賜,「恩準」懸掛龍旗從事商貿活動,在當時是一種莫大的榮耀。據王照記載,義和團運動之後第三年,北京城開始有商民使用龍旗,但也是因為與慈禧扯上了點關係。「李家為京北一帶鏢行頭領,富而俠,迎請(太后及皇上)駐蹕其家,任糧草捍衛。壬寅(1902年)餘遇其保鏢之武士於湯山店中,言皇上至李家時,尚身著藍布衫,亦奇觀也。李家鏢車高插黃龍旗,雲是太后所賞,是時國內商民尚無插國旗之例,以為異數。」(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從1909年《圖畫日報》上,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一類廣告龍旗。

一則北京的清代傳說也提到,天義醬園因為得到皇帝的賞識,「運送醬菜的小車上,準插一面黃龍旗,可以隨意出入紫禁城,不管內城外城,不論三更五更,京師的城門要隨時開門放行」。可見普通老百姓對於龍旗的崇高地位還是很清楚的。

慶典儀式中開始懸掛龍旗

義和團運動之後,大清皇權被大大削弱。沿海港口城市與國際接軌得早一些,商人使用龍旗也比北京早一兩年。1901年,醇親王載灃為清兵槍殺德國公使克林德一事,赴德交涉,途經上海,「滬商會以此舉有含垢忍辱之意,遂一致懸旗歡送,以表愛國之誠,而形式亦改為黃地長方矣。商店用國旗,實自此始」。(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中國百姓骨子裡一直都有皇權崇拜的情結,平時覬覦龍旗而不敢僭掛,得一機會,商家遂相約以愛國之名,高掛龍旗歡送皇親。面對如此熱情的民眾,醇親王除了默許,還能怎麼辦?不過,龍旗自此一掛,商家再也不願把它從門口取下來了。上海商人仿照日本人的插旗方式,將兩面龍旗呈V字形斜插於商店門首,頗有些裝飾效果。這種插法很快成為一種商業時尚,風行上海。

各地商會組織為了和諧官商關係,往往積極懸掛龍旗,主動示好於朝廷。大清駐外使館,較早形成了皇帝生日(萬壽節)升龍旗的慣例,至遲在1888年,美國華商也開始循例升旗示慶。光緒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99年8月4日)是光緒皇帝「三十萬壽之慶典」,康有為率領美洲華僑華商在維多利亞等地燃燈升旗:「龍牌在上,龍旗在頂,鄉人無商工貴賤老幼,長袍短褐,鹹拳跪起伏,九叩首,行漢宮威儀。」(康有為:《美洲祝聖壽記》)

每逢官員出訪,懸掛龍旗也是海外華人歡迎儀式中的必備儀禮。1907年,主張改革的廣東道臺林輅存前往南洋各島視察學務商務。「該處鋪戶學堂,均懸掛龍旗。和蘭政府派高等官會同各商董,到車站迎接。林氏服西裝,乘雙駕馬車。經過各街,人山人海,擁列道旁,呼萬歲聲,絡繹不絕。中華會館、商務總會,均特開歡迎會,請林氏到會演說」。(《林輅存之受歡迎》,《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5月15日第1版)

進入20世紀之後,內地官僚和商會也開始在皇帝或太后生日懸掛龍旗。1906年,陰曆六月廿六日(8月15日)為光緒帝「萬壽令節」,「廈門商會擬於是日舉行迎會,以為祝碬。提道憲亦表同情,均出為提倡鼓舞,美其名曰『普天同慶會』。且欲熱鬧三天,從廿五日起,至廿七日止。此外仍須各戶懸掛龍旗,衙署鋪設,以壯觀瞻」。(《普天同慶會續聞》,《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7月17日第4版)

雖說大清王朝頑固保守,可也不是鐵板一塊,當他們醒悟到龍旗對於凝聚民心的作用時,也開始有意識地提倡各工商機構及學校等,在國事慶典中懸掛龍旗。只是這種醒悟來得太晚。1910年,為慶祝資政院開院大典,「見警察遍傳內外城各鋪戶住戶,於九月初一日,一律懸掛龍旗」。命令一下,京城百姓紛紛置備龍旗,可是都有百姓生活中哪有龍旗呢?於是小商小販趁機發財,有木版印刷龍旗的,有臨時代畫龍旗的。「最可笑者,如東城之花兒市,打磨廠一帶,設攤於地,亦云發賣龍旗,每對銅元四枚。餘俯視之,乃於黃紙一幅上,塗一似蛇非蛇似龍非龍之怪物。過而見之者,以其價廉,竟爭購之,傾刻而盡。」

龍旗飄落:對待龍旗的不同態度

有清一代,民間年畫多繪昇平氣象,可龍旗的出現的頻率卻非常低,因為老百姓的生活中幾乎不會出現龍旗。倒是日本明治時期的浮世繪中,屢屢出現大清龍旗,因為日本軍隊常與大清龍旗打交道。不過,大清龍旗在日本畫家筆下並不表現為正面形象,而是作為腐敗、無能、貪生怕死的大清官兵的戰敗符號而出現的。

大凡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無不深受龍旗屈辱史的刺激。民族主義革命家們對這面龍旗尤為深惡痛絕,正如鄒容在《革命軍》中所說:「中國黃龍旗之下,有一種若國民非國民,若奴隸非奴隸,雜糅不一以組織成一大種。」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從來不是偶然個別的歷史現象。商人對於政治,總是既遠離,又利用,他們更多考慮如何從政治變局中獲取自身的商業利益,而不是符號的政治意味。懸掛龍旗的最大受益者是商人,最熱衷於懸掛龍旗的也是商人,上海商戶尤其喜歡「門口高扯兩面龍旗,臨風招展,仿佛導人進觀」。

如此一來,大清末年的中國人中,就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龍旗觀:一是愛國學生對於大清龍旗的深惡痛絕,必欲棄之於地而踐踏之;一是商人熱衷於在商業場所懸掛大清龍旗,當作招徠生意的商業幌子。

1911年春節期間,「澳門一群培基學堂學生到營地大街寶衡銀號抗議懸掛清朝的龍旗,和店方面的主事人發生爭執。該銀號請葡警彈壓,澳門的華探目劉康善帶警探來到現場,見到所謂肇事的學生很多是當地紳商的子弟,就一面勸學生守秩序,一面勸告該銀鋪把龍旗取下。學生在這一次抗議中取得了勝利。」

即便同為清末愛國文人,對待龍旗的態度也很不一樣。一是對這幅象徵國家的龍旗充滿期待;二是對這幅象徵腐敗王朝的龍旗百般揶揄;三是如黃遵憲這樣的愛國文人,對龍旗愛恨交織,哀旗不幸,怒旗不爭。

1911年的辛亥革命,終於結束了大清龍旗的歷史使命。武昌起義打響之後,大清海軍奉命前往鎮壓。可是到了武昌之後,海軍卻掉轉炮口,隨之起義了。「時適日落,陽明即落下龍旗擲於甲板而踐踏之,旋棄於江。在此一剎那,海軍龍旗,便成歷史陳跡。」

海軍反正之後,「展輪下駛,經過九江、安慶、蕪湖等城,望見滿城白旗,知皆已起義,惟南京仍懸掛龍旗,傳聞何海鳴尚欲頑抗革命軍」。這時,是否扯下大清龍旗,已經成了革命或反革命的分野標誌。

宣統皇帝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第二天,北京城各家報紙就把詔書的全文發表出來,當天把龍旗也收起來了。」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的消息迅速傳到全國各地,各中小學及公共機構紛紛集會慶祝,把清朝的黃龍旗扯下來,升起新的五色國旗,到處放鞭炮,大家都為之歡呼鼓舞。

龍旗餘緒:作為儀式符號被傳承

從1862年大清水師升起三角龍旗,到1912年宣統退位,全國扯下龍旗,正好50年。封建帝制滅亡,龍旗作為官方旗幟的歷史宣告結束,可是,普通老百姓的龍旗情結並未就此消散。

雖然老百姓懸掛龍旗的時間非常短,可就在這短短數年中,迅速掀起了一陣龍旗熱,「滬商競制龍旗,爭奇鬥盛,各不相下」,引出上海的一出小鬧劇:有一位暴發戶為了炫富,特製了一些綢質刺繡的大龍旗,「佳節令旦,必一炫耀焉,蓋廣告作用也」,可是沒多久,大清王朝垮了,龍旗用不上了,只好將它束之高閣。1912年夏天某日,雨過天晴,經理突然想起應該將龍旗拿出來曬曬。店員戲以長杆將龍旗挑起,像往常一樣作V字形斜掛於屋頂。結果,駐滬某軍艦士兵從望遠鏡中發現岸上有龍旗隱現,疑為復闢機關,馬上電話通知警察局。警察大驚,偵察良久,乃敢「荷戈直入,徑趨張旗處,摘以為證,將治以淆亂人心之罪」。老闆趕緊請商會出面斡旋,好不容易擺平此事,最後罰款、毀旗了事。(陳伯熙:《上海軼事大觀》)

另一出舉世矚目的鬧劇發生在1917年7月初的北京。張勳復闢,擁立溥儀重登龍座,「命令各商戶一律懸插龍旗,以誌慶賀。內外城商家於上午十鍾起,均陸續高豎黃龍旗」。清朝結束已六年,許多人家龍旗早不知扔哪裡了,「被要求掛龍旗的民眾沒有辦法,就拿紙糊個三角龍旗插在門前。街道和胡同裡一排排的紙旗幟,讓人感覺這個國家的人都犯了什麼病」。

可是,好景好市也只持續了十天,張勳很快就被「討逆軍」擊敗,於是,沿街商戶只好陸續撤下龍旗。據說騾馬市有家專售龍旗的商店,積壓了不少龍旗,只好在門首貼一「龍旗大減價」的廣告,成為笑談。(張贛盦著,張樹勇標點:《復闢詳志》)

張勳之後,三角龍旗在國內已經很難見到了。但在海外華人商界,許多商會自立會以來就一直使用三角龍旗作為儀式符號,即便在四方龍旗產生之後,他們依然沿用著三角龍旗。三角龍旗已經成為他們相互認同和儀式表演中穩定傳承的象徵元素。橫濱中華街的商人們,直到今天仍在遊神活動中廣泛地使用著三角龍旗,神像背後,往往裝飾性地斜插上幾面三角龍旗。

相關焦點

  • 此國曾經是大清王朝附屬國,至今延用大清國旗,和中國不來往
    說來可笑,因為閉關鎖國政策的存在,中國擁有屬於自己的國旗是全世界比較晚的,一直到清朝末期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去參加國家會議的時候,發現別的國家都有自己標誌性的國旗,但是大清卻沒有,於是把這件事情匯報給了當時的掌權人慈禧太后。
  • 川普態度大轉彎,稱戴口罩愛國:沒人比我更愛國了
    據CNN於7月20日報導,此前從不願戴口罩的美國總統川普於周一在社交網站推特發了一張自己戴口罩的照片,並表示在公共場所戴口罩是一種愛國行為。「我們正團結起來對抗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新冠病毒。許多人都說,在不能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情況下,戴口罩堪稱是一種愛國行為。」他寫道,並附上自己戴口罩的照片說:「沒人比我更愛國了,我是你們最愛的總統!」配圖是川普總統在7月初訪問沃爾特·裡德國家軍事醫學中心的照片。據悉,這是川普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公眾場合佩戴帶有總統印章的特製口罩。
  • 愛國文人李開先
    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民國時期著名的愛國文人。李開中的父親李德早年受聘於瀘州師範傳習所,任國文教師。1907年,李開中隨父到該校就讀附屬的高小、初中。李開中聰穎好學,又得其父真傳,才識過人。1921年,李開中初中畢業後,借用少年夭折堂兄李開先的高中畢業證參加升學考試,成績優異被北京大學錄取。李開中從此更名為李開先。
  • 香港愛國愛港團體登獅子山揮舞國旗,涉險摘除反對派標語
    視頻:香港愛國愛港團體登獅子山揮舞國旗,涉險摘除反對派標語,時長約26秒【環球網報導】繼此前兩日愛國愛港人士在香港的商場中揮舞國旗和香港區旗,高唱愛國歌曲後,中秋節第二天(9月14日),一批愛國愛港人士又將國旗和香港區旗舉上了香港的獅子山頭
  • 從「民國不如大清」說起
    當我讀到「翻不如前更可羞」「回憶滿清慚愧死」,不由想起彼時流行的一種論調:民國不如大清。我一度以為,這只是清朝遺老的感喟,不曾想,就連為民國奠基的革命黨人蔡濟民,都作如是觀。        那麼,「民國不如大清」的論斷能否成立呢?蔡濟民發表《書憤六律》於1913年,此時屬於民初。
  • 世界盃點燃德國民眾愛國情緒 國旗竟供不應求(圖)
    世界盃抒發愛國熱情德波之戰中,當德國前鋒諾伊維爾為本隊攻入致勝一球時,一向矜持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壓抑不住激動的心情,從座位上跳起來,激動地高聲歡呼,全然不顧當時就坐在她身邊的波蘭總統卡欽斯基心裡是什麼感受。
  • 李鴻章出訪歐美,升旗時卻沒大清國旗,李鴻章:快拿來我的黃馬褂
    同時,他也認為這是宣揚大清國的最好時機。因此,他將皇帝御賜的黃馬褂隨身攜帶,並且在適當的場合還把黃馬褂穿在了身上,不過對於那些根本不了解中國文化的洋人來說,這種黃色衣服只有皇帝才可以穿。
  • 清朝已滅亡100多年,該國卻仍使用大清國旗,至今未與我國建交
    清朝已滅亡100多年,該國卻仍使用大清國旗,至今未與我國建交文/歷史大芒果清朝已經滅亡了,他的滅亡標誌我國封建制度徹底結束。如今,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了,可以有一個一直使用大清國旗的國家卻一直沒和我國建交。這到底是哪個國家呢?當時其實清政府並沒有國旗,李鴻章在進行談判的時候發現我國是當時唯一沒有國旗的國家。他認為這樣是不對的,不利於一個國家的完整性,於是變向慈禧太后提議,建議製作清朝國旗。於是黃龍為主,黃色為底的旗子便成為了國旗。隨著清朝的滅亡,黃龍旗也被埋進了歷史的洪流之中。
  • 掛國旗、學國歌,法國的「開學第一課」從愛國講起
    (資料圖)根據法國政府的新規定,自今年新學年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必須在課堂內展示法國國旗和歐盟旗幟,同時將法國國家格言、國歌《馬賽曲》的歌詞張貼在教室內。法國教育部表示,這一新規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 韓國軍隊迎愛國節日 以十倍價格購國產國旗撤換中國產品
    據韓國《中央日報》6月4日報導,為迎接6月6日「顯忠日」(韓國的法定節日,是為紀念保護國家安全而獻出生命的烈士英雄的節日,其中戰死士兵大多死於韓戰——觀察者網注),韓國國防部不惜以十倍的價格訂購韓國本國生產的國旗,將軍隊之前使用的中國產韓國國旗全部撤換。軍方解釋稱,這樣做是顧及國民的愛國情緒。
  • 大清設「黃龍旗」為國旗,列強看到卻嘲笑,原因簡單的令國人無語
    中國古代的各個朝代沒有國旗一說,大清朝也從來沒有定製過任何形式的國旗。在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後,尤其是列強的艦船在我國近海或國內航行,常常與我國未懸掛任何旗幟的船隻發生爭議。後來在奕訢與曾國藩等人的操縱下,把代表皇室的「黃龍旗」掛在了清朝的官船上,開始只是三角旗。
  • 愛國也需規範表達,請正確升掛國旗
    有一種「中國紅」叫做國旗當你注視著國旗心裡在想些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我們還記得韓城4歲萌孩向國旗敬禮的畫面。
  • 大清軍艦開到美洲震懾墨西哥太霸氣了,然而清艦卻沒能沒回來
    一段時間長江黃河等河瞬時遍布了插著各國國旗的軍艦。此時,一些有志之士開始呼籲清廷重建海軍,直到慈禧太后死後,宣統繼位,攝政王載淳才開始籌辦海軍。購買了大小艦艇32艘。到1910的年的時候,全國加在一起大小艦艇一共135艘。但是大多是小艦艇,裝備比較落後和曾經大清帝國的北洋水師,不在一個等級。重建後的大清海軍。
  • 每日一幣|已酉年大清銅幣當制錢五文,清末小型銅元的絕響
    宣統年造已酉大清銅幣當制錢五文文/觀鑑欄目組評論員賈敏十(古泉)1909年清宣統年造已酉大清銅幣當制錢五文一枚,打制精美深峻但是,己酉系列中,五文、二文則極為罕見,五文更如鳳毛麟角,原因在於面值過低,當時「一文」的行用比較暢通,市面找零不虞匱乏,故此成為清末小型銅元的絕響。
  • 韓國國旗作者是中國江蘇人 設計原因令人愕然
    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韓國的國旗其實也是中國人設計的。他就是清末著名外交家和學者、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的弟弟——馬建忠。今天我們在這裡講講韓國國旗的由來。  在1875年,那時的整個朝鮮半島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名叫朝鮮。朝鮮半島發生了「雲揚號」事件,以雲揚號為首的三艘日本軍艦入侵朝鮮釜山,進行炮擊騷擾;並於同年9月入侵江華島一帶並與當地朝鮮守軍發生衝突,以日本大獲全勝告終。
  • 北京通州開展「向國旗敬禮」活動 培育青少年愛國情懷
    為更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7周年,北京通州各中小學校紛紛開展「向國旗敬禮」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組織青少年網上簽名寄語,國旗下光榮入隊,開展「童心向黨」活動等,培育青少年的愛黨愛國情感和奮發進取精神。
  • ...愛國感情!濟寧曲阜團市委在全市開展「我和國旗合個影」主題活動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日訊國慶節前夕,為全面展現少先隊員和團員青年的愛國精神,濟寧曲阜團市委開展慶國慶「我和國旗合個影」主題活動,在全市掀起了用照片傳遞愛國感情的良好風尚。以鮮豔的五星紅旗為背景,全市的少先隊員和團員青年用相機定格珍貴的愛國記憶,通過照片傳達對祖國的美好祝願。9月29日,在曲阜市舞雩壇小學,該校少先大隊部組織開展「我和國旗合個影」活動,進一步激發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對黨和祖國的樸素情感。國旗是國家的象徵。
  • 清朝本無國旗,後來「黃龍旗」是怎樣被清廷廣泛使用的
    隨後,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正式批准了《北洋海軍章程》,並且規定大清海軍軍旗「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從此,大清國旗塵埃落地,在隨後的數十年裡飄揚在中國各地。
  • 國旗樣子的「愛國麵包」河內走紅,一個4.2人民幣
    【環球時報記者 西山】 一款國旗麵包近日在越南河內迅速走紅。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7日報導,這款麵包出自河內一家麵包店。這家店的兩位合伙人表示,他們一直以來都想做一款對青年人有特殊意義的特色麵包。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們看到越南人民團結一致抗擊疫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也賦予他們創作靈感和動力,這款通體紅色並飾以一顆黃色五角星的「愛國麵包」應運而生。製作麵包採用的食材都是天然的。為使麵包呈紅色,店家嘗試了不同水果和蔬菜,隨後確定甜菜作為主要染色成分。
  • 國旗樣子的「愛國麵包」河內走紅 一個4.2人民幣
    【環球時報記者 西山】 一款國旗麵包近日在越南河內迅速走紅。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7日報導,這款麵包出自河內一家麵包店。這家店的兩位合伙人表示,他們一直以來都想做一款對青年人有特殊意義的特色麵包。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們看到越南人民團結一致抗擊疫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也賦予他們創作靈感和動力,這款通體紅色並飾以一顆黃色五角星的「愛國麵包」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