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文人李開先

2020-12-12 內江新聞網

李開先,原名李開中,字少庸(1898-1936)。隆昌龍市鎮大雲庵人。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民國時期著名的愛國文人。

李開中的父親李德早年受聘於瀘州師範傳習所,任國文教師。1907年,李開中隨父到該校就讀附屬的高小、初中。李開中聰穎好學,又得其父真傳,才識過人。1921年,李開中初中畢業後,借用少年夭折堂兄李開先的高中畢業證參加升學考試,成績優異被北京大學錄取。李開中從此更名為李開先。

當時,資中人林如稷就讀於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學校,深受新文化的影響,結識了郭沫若、鬱達夫、沈雁冰、周作人等,林如稷決定創辦新文學社。他不僅在上海活動,還到北京召開有關成員的會議,將李開先等納為骨幹。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組織,1922年夏,淺草社在上海成立。淺草社以北京、上海的四川籍青年學生為骨幹,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王怡庵、李開先、馬靜沉、陳竹影等是核心成員。

1923年,淺草社出版了《淺草》季刊和《文藝》旬刊。在此期間,淺草社社員創作了大量小說、散文、詩歌以及一些翻譯作品。其間,因林如稷出國留學等原因,《淺草》停刊。陳煒謨、陳翔鶴、馮至、楊晦、李開先等人以北京大學為基地,在北京組織成立了沉鍾社,辦刊物《沉鍾》。《沉鍾》周刊1925年10月10日創刊,至第10期停刊。1926年 8月 10日,改為《沉鍾》半月刊,出版第1期,至第12期又停刊。林如稷在法國巴黎大學畢業後回國,任北平中法大學教授、國立四川大學教授等。1933年,林如稷和楊晦決定把中斷了五年多的《沉鍾》半月刊復刊,1933年10月15日正式復刊,為第13期。1934年 2月28日出至第34期停刊。其間,李開先在《淺草》《沉鍾》發表了大量的散文、小說。

淺草社和沉鍾社一脈相承,對新文學影響很大。發表的多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鮮明的進步傾向。

1926年,李開先到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後改稱聯華影業公司)擔任文學編輯,主編電影畫報。為公司提出「提倡藝術,宣揚文化,啟發民智,挽救影業」的口號。

1930年,李開先離開上海聯華影業公司到重慶《新蜀報》就職。

相關焦點

  • 《北平無戰事》:他盡微薄之力救國,廖凡刻畫了一個愛國的文人
    《北平無戰事》:他盡微薄之力救國,廖凡刻畫了一個愛國的文人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北平無戰事》中的梁經倫呢?梁經倫是燕京大學的教授,也是是燕大副校長何其滄的助理,他的真實身份是中共嚴打地下黨成員,鐵血救國會成員。
  • 清末愛國文人對大清「國旗」態度不一
    1901年,醇親王載灃為清兵槍殺德國公使克林德一事,赴德交涉,途經上海,「滬商會以此舉有含垢忍辱之意,遂一致懸旗歡送,以表愛國之誠,而形式亦改為黃地長方矣。商店用國旗,實自此始」。(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中國百姓骨子裡一直都有皇權崇拜的情結,平時覬覦龍旗而不敢僭掛,得一機會,商家遂相約以愛國之名,高掛龍旗歡送皇親。
  • 為何總是文人公知鼓吹不愛國
    近日,看到有關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所謂愛國不是愛政府愛政權之說的報導,聯想近年文人公知極盡種種說辭妖魔詆毀愛國主義:醜化愛國是被洗腦、愚昧,是愛國賊;鼓吹愛國已過時,污衊政府倡導愛國有陰謀;妄言倡導愛國主義會犧牲個人自由、個人權利、個人幸福;胡扯不要大國崛起只要小民幸福;汙名倡導愛國會引發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仇恨與戰爭;詆毀愛國無用,是「意淫」,是邪惡;謊稱國外不搞愛國主義教育
  • 《文化名人抗戰實錄》出版 記錄文化巨擘抗戰愛國事跡
    《文化名人抗戰實錄》出版 記錄文化巨擘抗戰愛國事跡 2017-04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圖書《文化名人抗戰實錄》系列出版,該書是中國首部以抗日戰爭為主題集中記錄中國文化界名人愛國事跡的系列圖書
  • 茶人·茶道 柴門裡的文人茶集
    到了近現代,留洋出國的文人多了,咖啡、巧克力、奶茶、汽水等外來飲料進了國門,許多文人的寫作手法乃至生活方式都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唯獨喝茶這一雅趣卻還在圈子中流傳。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寫道:「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北平中學講『吃茶』,——並不是胡適之先生所說的『吃講茶』……」可見周、徐、胡都對茶頗有見地;梁實秋生前愛茶,從小喝到老;老舍先生寫作時要有好茶在手,還創作了《茶館》;郭沫若在廣州泡茶館,泡出了「身在異地,心如歸家」的感覺,寫出了「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的愛國之情;汪曾祺的《泡茶館》、楊絳的《喝茶》等與茶相關的雜文散文更是不勝枚舉。
  • 關於愛國的作文:愛國的文化
    愛國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歷史的車輪轉動千年,愛國也便沉澱為一種文化。愛國文化的醇香越來越濃,我不禁陶醉其中。   愛國就是蘇武的持節南望。當大漠的風將他的手雕刻得龜裂,當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雙鬢,他依然手握節毛盡落的旄節,眼睛跨越千山萬水,尋找著回家的方向。
  • 陸遊這首詩震古爍今,詩人把內心的愛國情懷,描寫最為感人的一次
    陸遊是偉大的愛國詩人,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人士,還真沒有幾個人有陸遊那麼執著,那麼的一往情深,他始終希望可以改變自己的國家,可以收復北方失地,而且詩人自己也真正的帶兵上過戰場,可是後來我們知道陸遊的這種努力,由於當時南宋朝廷的不作為,無論他如何去努力,也是無法改變什麼,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
  • 唐宋文人之酒與家國情懷
    親朋好友相聚多以把酒言歡,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最愛之一,興起於魏晉,盛行於唐宋,隨之酒文化也在這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且與詩歌文化以及茶文化並列人間正道之三強。不難看出享受生活時時刻刻佔據著時代的主導地位,即便是世事蒼桑且時有創傷,人們對美好生活抱有很大的期望,有時也會我行我素,疏狂悲憤的精神狀態,這與兩宋時期文人的哀愁境界,儼然是陰陽兩隔。
  • 一介文人,心懷家國,鄭午昌繪《紅樹青山好放船》
    鄭午昌是個愛國的畫家,在抗日期間鄭午昌和一眾藝術界的朋友一同拒絕為日本人效力。在此期間他潛心創作,用畫筆抒懷。這幅畫上的款識很長,寫明了創作原因。時值日寇侵華,滿目瘡痍,大好河山,民不安居。鄭午昌把希望寄託於畫中,他堅信終有一日會趕跑日寇,重整河山。
  • 文人畫是中國畫的特色,學問是文人畫的核心!
    他把文人畫限制在社會上層的文人士大夫之間。到了北宋的蘇軾和明代《唐六明畫譜》又提出了「士夫畫」一詞。以區別於民間畫工和畫院供奉待詔等的職業繪畫家,而成為文人畫的別稱.元代的錢選首失提出「士氣」說,在其影響下而後又出現了董其昌的「文人畫」說。 董其昌正式提出「文人畫」這個概念見於《畫禪室隨筆 畫訣》中的一句話:「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即王維)始。」
  • 古代文人用什麼字詞「號」令天下?(下)
    古今中外的文人,心中的怨氣是相同的,如果有的話。舊文人,或因人生的際遇,因失意、因不公、因身體等等,遇到了不幸,產生了怨氣,怎麼辦?取個能夠消除鬱悶的號與之抗爭,也許是個好辦法。雖然,戰鬥的成績往往不怎麼樣。在這方面,大詩人陸遊是最好的說明。詩人一生愛國,為朝廷出生入死,不拘束於封建禮法,不滿偏安當局。結果卻被守舊的時人譏其「頹放」。 頹放,那又怎麼樣?
  • 為什麼中國的文人「公知」卻最恨中國?
    、「涉國家核心安全的國企也可民營化」、「愛國是一個邪惡的字眼」、「愛國賊」、「帶路黨」、「三百年殖民地」、「假如日本統治中國中華民族將更壯大」、「感謝美軍飛行員」、「銜石成痴絕,滄波萬裡愁——為汪精衛辯護」、「方正為日本開拓團立碑」、「我們不需要《懲治漢奸言論法》」……中國文人「公知」身為中國人,卻時時、處處、事事敵視中國,從不站在中國一邊,從不為中國的利益著想,從不在乎讓中國吃虧——
  • 旅遊就是為了放鬆心情,遊客有權選擇目的地,不要綁架愛國這個詞
    這段時間,經常看到一些報導,很多遊客去國外旅遊,被一些人扣上了不愛國的大帽子,更有有些人給人家身上潑髒水,什麼沒骨氣,不要臉等詞都一股腦的端上來了。也許,你覺得你有些道理!  可是,你忘記了一個本質的問題,你算老幾?  我也旅遊過,旅遊就是為了放鬆心情!廣博見聞!
  • 「小樓一夜聽春雨」,愛國詩人陸遊的才情,不僅僅是「鐵馬冰河」
    陸遊的愛國性很突出,陸遊不是為個人而憂傷,他憂的是國家、民族,他是個有骨氣的愛國詩人。總理作為國家領導人,有他的出發點,有高瞻遠矚的家國情懷作為論證的背書。如果我們把古往今來的愛國詩人做一下勾連,選拔個冠軍——非陸遊莫屬。陸遊的天下情懷,光復志氣,是文人中的翹楚。
  • 【愛國衛生月】愛國衛生運動的歷史與意義
    全國愛國衛生月定於每年4月。全國愛衛會第八次委員會擴大會議提出,從1989年起,在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活動的同時,要建立愛國衛生月制度。開展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強化大衛生觀念,動員和依靠全社會力量,集中時間和力量,解決群眾意見最大而又可能解決的一兩個社會性衛生問題。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文人畫家既想建功立業又想歸田隱居的矯情與自我優越感可見一斑。文人畫雖重寫意,並不是說就排斥工筆。文人畫所推崇的寫意精神是直抒胸臆的抒情,譬如陳老蓮、金農筆下很多兼工帶寫的作品都是上乘的文人寫意畫。那麼院體畫是否就不是文人畫呢?不盡然。譬如首開工筆花鳥畫派的宋徽宗畫作在我看來就不乏文人畫特質。首先他有絕佳的繪畫天分與藝術修養,再者他有非職業作畫的自由狀態。
  •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的反應截然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國藩和左宗棠的聲譽是最高的,他們都曾達到過古代文人心目中「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不過可惜的是,清朝的衰亡從「閉關鎖國」那一刻起便已經註定,即使是他們也無力再回天。有的時候重要的不是做出了多大的功績,而是真心的愛國才能受到真正的尊重。曾國藩和左宗棠誰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