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先,原名李開中,字少庸(1898-1936)。隆昌龍市鎮大雲庵人。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民國時期著名的愛國文人。
李開中的父親李德早年受聘於瀘州師範傳習所,任國文教師。1907年,李開中隨父到該校就讀附屬的高小、初中。李開中聰穎好學,又得其父真傳,才識過人。1921年,李開中初中畢業後,借用少年夭折堂兄李開先的高中畢業證參加升學考試,成績優異被北京大學錄取。李開中從此更名為李開先。
當時,資中人林如稷就讀於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學校,深受新文化的影響,結識了郭沫若、鬱達夫、沈雁冰、周作人等,林如稷決定創辦新文學社。他不僅在上海活動,還到北京召開有關成員的會議,將李開先等納為骨幹。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組織,1922年夏,淺草社在上海成立。淺草社以北京、上海的四川籍青年學生為骨幹,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王怡庵、李開先、馬靜沉、陳竹影等是核心成員。
1923年,淺草社出版了《淺草》季刊和《文藝》旬刊。在此期間,淺草社社員創作了大量小說、散文、詩歌以及一些翻譯作品。其間,因林如稷出國留學等原因,《淺草》停刊。陳煒謨、陳翔鶴、馮至、楊晦、李開先等人以北京大學為基地,在北京組織成立了沉鍾社,辦刊物《沉鍾》。《沉鍾》周刊1925年10月10日創刊,至第10期停刊。1926年 8月 10日,改為《沉鍾》半月刊,出版第1期,至第12期又停刊。林如稷在法國巴黎大學畢業後回國,任北平中法大學教授、國立四川大學教授等。1933年,林如稷和楊晦決定把中斷了五年多的《沉鍾》半月刊復刊,1933年10月15日正式復刊,為第13期。1934年 2月28日出至第34期停刊。其間,李開先在《淺草》《沉鍾》發表了大量的散文、小說。
淺草社和沉鍾社一脈相承,對新文學影響很大。發表的多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鮮明的進步傾向。
1926年,李開先到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後改稱聯華影業公司)擔任文學編輯,主編電影畫報。為公司提出「提倡藝術,宣揚文化,啟發民智,挽救影業」的口號。
1930年,李開先離開上海聯華影業公司到重慶《新蜀報》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