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姐近日從英國旅遊回國,除了美好的記憶外,還多了一些用剩下的外幣,當她去本市一些銀行要求兌換時卻被告知,紙幣可以換,硬幣不行。銀行拒收外幣硬幣到底是何原因?有的銀行回答說是難辨真偽,有的說空運成本過高,有的回答是一向慣例,但是卻沒有一點為客戶著想的意思。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目前每年出境人數的遞增,每年帶回國的外幣硬幣數量也在持續增加,初步估計每年要有價值數億元人民幣規模之巨。
銀行拒收為哪般
一些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拒收硬幣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硬幣沒有「出口」渠道。
權威人士表示,如果是外幣紙幣,過去可以通過香港等渠道兌換成人民幣或者其他貨幣,或者存入其他銀行,但是硬幣則很難辦。一來硬幣面額小,分量重,空運成本增加;二來境外銀行也不願意收取零散的外幣硬幣,而是希望收取整條包紮好的硬幣。
因此,多年以來,各家銀行就因循了這樣一個「慣例」,拒收起外幣硬幣來了。另外記者了解到,新設立的小額外幣兌換公司也不收外幣硬幣。
每年流落我國數億
如果放在20年前,也許這些硬幣不是大問題,但是現在每年出境人數在激增,滯留在我國的外幣硬幣也快速增長,保守估計每年規模達到數億元人民幣。
據外交部公布的統計顯示,去年一年我國公民出境人數達3200萬人次,較上年3100萬人次持續增加。如果以每人次帶回價值人民幣10元的外幣硬幣來計算,就是3.2億元之巨。外交部預計至2020年,我國公民出境人數將達1億人次。目前,經國務院批准的旅遊目的地國達108個,我國已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的客源輸出國。屆時帶來的巨大數額無法兌換的硬幣就不僅是出境人員個人的問題了,很有可能會在未來出現地下的流通市場,直接影響人民幣的流通。
客戶利益須保障
部分客戶認為,銀行拒收外幣硬幣,侵犯了他們的利益。
記者在滬上所有可以購匯的銀行都沒有看見提示外幣硬幣無法兌換的公告。很明顯,首先銀行沒有盡告知的義務;其次銀行在回答拒收的原因時五花八門,讓人難以適從,更沒有一條原因是以客戶利益為重的,處處搬出銀行的為難來。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外幣硬幣也是外匯現鈔,既然銀行在購匯時沒有說明硬幣不能結匯,那麼銀行就應該有義務承兌。如果不兌換,那麼客戶手持這些外幣,將來又不知道何時出國,這點硬幣的價值就損失了。防偽問題其實很容易,國內有權威的銀行檢測,只要送去即可。至於銀行抱怨收取外幣硬幣會導致成本上升,部分客戶非常不認同,他們認為,從銀行購匯本身就已經給了銀行利潤,隨著人民幣升值,從銀行結匯又將給銀行帶來一筆利潤,銀行賺了錢就應該盡義務。
業內專家表示,外幣硬幣兌換問題確實是一個老問題,但是卻反映出銀行仍然朝南坐的壟斷者心態來。據悉,某些銀行已經開始接受1元到10元港幣的硬幣兌換,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本報記者陳韶旭本報實習生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