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古代寺廟有兩大複合體,一座位於緬甸的巴甘,另一座在柬埔寨的吳哥窟。吳哥寺廟是公元802-1220年間由高棉文明建造的,是人類最令人驚嘆、最經久不衰的建築成就之一。從吳哥時代開始,高棉國王統治了一個遼闊的疆域,從越南到孟加拉灣,直至與中國接壤。
今天在吳哥窟看到的建築物,總共有100多座石廟,是一座宏偉的宗教、社會和行政大都市的遺蹟,其他建築如宮殿、公共建築和房屋,因為這些建築物都是用木頭建造的,早已腐爛和消失了。
傳統理論認為,吳哥窟所在位置的戰略軍事地位和農業潛力決定了其被選為定居點。然而,其他學者認為,吳哥建築群的地理位置和寺廟的布置是基於古代跨越行星的神聖地理。利用計算機模擬,已經表明,吳哥窟建築群的地平面圖,其主要寺廟的地面布局,反映了公元前10500年春分時德拉科星座中的恆星。
雖然這種天文排列的日期比吳哥窟任何已知的建築都早得多,但看起來它的目的是為了在建築上反映星空坐標,以便幫助人們從地球上觀察天空的中的星星。吳哥寺廟的布局和它的許多雕塑,尤其是阿修羅(「惡魔」)和德瓦斯(「神」)的圖象性質,也旨在表明天象現象的歲月之差,可見在高棉的吳哥時代,這裡曾是一個佔星盛行的時代。
在巴肯山神廟周圍有108個塔。在印度教和佛教宇宙學中被認為,神聖的數字108是72加36的總和(36是72的總和)。數字72是與地球軸向進動有關的數字序列中的主要數字,把它運用在計算星座位置上,會發現在25920年期間發生明顯變化,或每72年發生1度變化。
吳哥窟情結的另一個神秘事實是它位于吉薩金字塔以東72度的經度。巴孔寺、普拉科寺和普裡蒙利寺位於吳哥窟主要建築群以南的羅洛斯,三座寺廟彼此相對,以反映公元前10500年春分黎明時出現的北冕三顆星。有意思的是,這三座寺廟建造於10世紀和11世紀時,但修建的位置卻如此巧合。
吳哥窟,建於12世紀初,由高棉帝國蘇裡亞瓦拉姆二世建造,尊崇印度教的毗溼奴神,毗溼奴神是印度宇宙學的象徵性代表。吳哥窟由象徵神話中的梅魯山的巨大廟宇組成,長方形牆壁和護城河象徵著山脈和浩瀚宇宙聯繫紐帶。
吳哥窟這個龐大的建築群沿南北軸線精確地排列,而東西軸線則被有意地偏向東偏南和西偏北0.75度,這似乎在提醒天象觀察者,三天後春分將至(春分是高棉月曆記法一個節氣)。
不像吳哥窟的其他寺廟,塔普羅姆遺址被發現,熱帶森林會對寺廟的建築產生了影響。廟宇被古老樹木根莖束縛著。幾百年前,這棵樹的蛇形樹根把古老建築的石頭撬開了,巨大的樹幹橫跨在曾經熙熙攘攘的佛寺上。塔普羅姆星座由賈亞瓦曼七世於12世紀後期建造,是德拉科星座血竭的陸地對應物。
高棉帝國統治東南時間高達半個世紀,吳哥城成為整個東南亞重要的朝聖目的地。但隨後高棉帝國沒落,1431年被泰國人洗劫,1432年吳哥窟被遺棄,從此吳哥窟被遺忘了好幾個世紀。
然而,直到1860年,法國探險家亨利·穆赫特在叢林中發現了遺落的吳哥窟,並將這一遺址公布於世,吳哥窟再一次吸引全世界人的目光。最先被吳哥窟迷住的是法國人,從1908年開始資助並出色地管理著一項大規模的修復工程。修復工作一直持續到今天,除了70年代和80年代,當時的軍事戰鬥阻止考古學家住在廢墟附近。
東正教考古學家有時把吳哥窟的廟宇解釋為超自然國王的陵墓,但實際上,這些國王設計和建造廟宇既是對上帝也是對自己臣民的服務。寺廟不是為了崇拜國王,而是為了崇拜上帝。
吳哥窟寺廟與星星精確對應,巴孔寺、普拉科寺和普裡蒙利寺形成三維星系對應,寺廟建築裝飾著的令人驚嘆的美麗的宗教藝術,這些都是宗教科學、天文學和日曆計算卓越體現,為了幫助人們更好的掌握所謂的「神聖」工具。
賈亞瓦拉七世談到了他在廟宇建造中的意圖:「對世界的美好充滿深切的同情,為的是賜予人類一種拯救他們不朽的良藥……通過這些美好的事業,我可以拯救那些在生存苦海中掙扎的人。」
吳哥窟目前已經成為了柬埔寨一張旅遊名片,它的圖象被印在柬埔寨的國旗上。如果您不想為「十 一」國慶長假國內景點添堵,來柬埔寨觀看世界最大古寺廟遺址吳哥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也能見識什麼是古佔星術,因為吳哥窟透著古佔星術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