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介紹法國啟蒙思想家笛卡爾

2020-12-23 汗青論史

引言

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笛卡爾雖然是一名天主教徒,但是他卻喜歡在信奉新教的荷蘭居住和研究。笛卡爾的父親是布列塔尼地方議會的議員,擁有一份相當大的地產。笛卡爾在父親去世以後繼承了這筆遺產。

從1604年到1612年,他一 直在一所耶穌會的學校裡接受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數學根底,1612年去了巴黎,後來又退居鄉下,1617年,他加入荷蘭的軍隊,當時荷蘭太平無事,他享受了兩年太平無事的沉思的生活,在1628年他曾經加入圍攻胡格諾派的軍隊,可能是為了逃避紛爭,他不久就選擇 荷蘭居住。1629年至1644年他長期居住在荷蘭,成為一位不願意公開露面、行為隱秘、 喜歡隱居的哲學家,其座右銘是「隱居得越深,生活得越好」。據說他也喜歡荷蘭的氣候, 更喜歡這裡安靜的與世隔絕的生活這是他在巴黎辦不到的。

1631年左右他在荷蘭出版 了一本名叫《論世界》的書籍,這是一本在物理學方面涉獵廣泛而頗具前瞻性的著作,不過在他生前並沒有公開出版。在這段時間,他的思想非常活躍,每周都要花一天的時間寫信,藉此引發哲學的討論。他還把主要的時間花在光學以及生理學的試驗方面。他還用錢去買來人的屍體進行解剖,當時只有在荷蘭才能夠做到,在天主教國家這種做法是不可想像的。1633年,他出版了《人論》文集。在此之前不久,他聽到了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判罪的消息。由於害怕像伽利略一樣受到教會的譴責,他非常謹慎地隱瞞了自己的真實思想。1635年,他的朋友勒內裡開始在烏特勒支介紹他的自然哲學思想。

從這一年到次年的冬季,他決定發表《論正確地運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門學問裡尋求 真理的方法》,簡稱《方法論》,他希望這本著作能夠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以用法語而非拉丁語寫成。1637年8月,就在《方法論》出版之時,他移居哈勒姆附近的荷蘭海岸,一直居住到1639年底,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他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處理信件,主要是回答對於《方法論》一書的各種意見。他也經 常到一個牧草園裡從事耕作,解剖動物的屍體,對自己的著作加以評註,對諸如滑輪、槓 杆以及齒輪等各類簡單機械原理進行解釋。從1638年開始,他從事《第一哲學沉思集》 的創作,雖然在這部著作的前言中他對於教會以及索邦神學院表示了感謝,但其中闡發的物理學觀念卻隱含了地球不是太陽系的靜止中心的觀點,表現出一種革新的思想,不過他也沒有做出更明確的陳述。

從 1641年開始,他寫作了《哲學原理》,並寫作未完成的對話錄 《真理的探求》。《哲學原理》包括四個部分,是笛卡爾自然哲 學和形上學的完整闡述,採用的是教科書的形式,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但是該著作的第 五和第六部分則沒有完成(據說是涉及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等內容的)。以後的一段時間 裡,他又恢復了對於解剖學的興趣,並寫了《人體描述》的短論。從1629年到1649年,除了少數幾次短時間去法國以及一次去英國以外, 他在荷蘭居住了20年。晚年,他想回到法國,但是巴黎卻在動亂中。1646年,在瑞典女王克裡斯蒂娜的邀請之下,他去了瑞典,1650年逝世。 約翰·洛克在1683年至1689年間為躲避斯圖亞特王朝保皇黨人的迫害流亡到了荷蘭,在阿姆斯特丹他與那些像他一樣流亡到荷蘭的法國新教徒以及鼓吹寬容的荷蘭人頻繁往來。

1685年的冬天,他與菲利普·凡·林堡格進行了多次交談並且受到促動,寫下了《論寬容第一書簡》 。就在那一年的10月18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宣布廢除《南特敕 令》,剝奪法國的新教徒的一切宗教自由和公民自由。在以後的幾年中,移民到英格蘭、 普魯士、荷蘭以及北美的胡格諾教徒達40萬之眾。洛克看到了法國持續不斷的對新教徒的 排斥,也看到了英國的開明思想家們被逼迫的命運,由此產生了深刻的思考,這就是這部 後來聞名遐邇的著作產生的背景。林堡格是當時阿姆斯特丹抗辯派的領導人,與洛克同在 一個文學社團。這封信的原文是以拉丁文寫成的。洛克充滿激情地呼籲宗教的寬容,這在 歐洲的政治哲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這本著作特別適用於當時英國和法國的情況,但是卻是在荷蘭的土地上產生的。荷蘭聯省共和國為所有基督教宗派的和平相處提供了榜樣,這是促使洛克深入思考這個問題的社會環境。1688年,「光榮革命」發生,洛克回到了英國。 次年,林堡格用匿名出版了這本書簡集,不久以後,威廉·坡普爾的英 譯本很快就面世了。 《論寬容第一書簡》首先指出寬容是基督教教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寬容是純正的教 會的基本特徵」。每個人都以自己為正統不是基督教會的標誌,只不過是爭奪他人權利或 者是最高權威的標記。倘若缺乏仁愛、溫順以及對全人類乃至非基督徒的普遍的友善,就 不配稱一個基督徒。他指出信仰不是一個意志的問題,個人不能在受到壓迫的情況之下突 然決定去信仰他事實上並不信仰的東西。

壓迫與信仰之間絕對沒有因果的關係。正因為如此,使用武力或進行壓迫是非理性的,至多只能造成假的和偽裝的信仰,這違背了上帝只接納真心信徒的意願。他認為政府在信仰方面使用武力是不明智的,況且起不了什么正面的作用,只能在公民中引發騷亂。他強烈地呼籲政教分離:認為國家的目的是「謀求、維護和增進公民們自己的利益。所謂公民利益,我指的是生命、自由、健康和疾病以及諸如金錢、土地、房屋、家具等外在物的佔有權。官長的職責是:公正無私地行駛平等的法律,總體上保護所有的人並具體地保護每一個公民屬於今生的對這些東西的所有權」。

「教會屬於一個自由的、自願的團體,因為任何人都不是生來就屬於某一教會,教會的宗旨是 共同禮拜上帝,並以此手段求得永生。」他認為政府和教會都是人們自發組成的機構,但 是它們的目的和手段各不相同:國家應當執行法律和維護秩序,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 全、解決各種衝突,國家是壟斷強權和武力的。教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灌輸信仰、勸誡以及樹立好榜樣使得人的靈魂得救。兩者的目的與手段各不相同,不能侵犯彼此的權威,國家不能干涉個人的良心問題,教會也不能對觸犯法律的人實施懲戒。

洛克的這封信在英國發表以後,遭到牛津大學女王學院的一個高級教士的反駁,他認為為了促進「純正 的宗教」,使用強制的手段是正當的和合法的。洛克後來在1690年、1692年和1704年,又 以書信的形式寫了三篇論宗教寬容的著作,但是最後一篇沒有寫完就與世長辭。這四篇書 信後來合起來收在洛克的《論宗教寬容》中。洛克的主要思想後來成為近代歐洲宗教自由 觀念的基礎,也是後來被納入歐洲各國憲法的政教分離原則的基礎。他的宗教觀點和政治觀點都帶有理性主義的特徵和對自然理性的信仰,在17世紀後期得到廣泛的傳播。

主要生活在18世紀的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早年在旅居英國時已經深受洛克的哲學思想和牛頓的科學思想的影響,他對於當時天主教會的腐敗和不寬容是極度不滿的。他曾經五次來到荷蘭省。早在 1737年,他就對荷蘭的教授們以及各個大學通過提供給學生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特別在科學以及醫學方面)來吸引外國學生的能力十分欣賞和震驚。他認為當時無論法國人還是英國人都在介紹本國和外國的新思想方面趕不上荷蘭。他發現荷蘭人雖然自己不能撰寫書籍,「但是由於他們是全世界的經紀人,所以他們能夠同時出售別國的精神產品以及食品」。

馬克斯·加洛在《伏爾泰的一生》中寫道:「在荷蘭吹拂的自由之風使他沉醉。他發現一個強大的、商業繁盛的、自由的國度。『在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裡有一千多艘船隻,在居住在這座城市裡的五十萬人之中,沒有一個遊手好閒的人,沒有一個窮人,沒有一個二流的作家,沒有一個粗俗無禮的人。在那裡看不見任何捧場的人。人 們不會為了看到一位王子走過而排起人牆。人們只知道工作和謙虛。」

荷蘭的人們則如饑似渴地閱讀他編撰的《哲學辭典》,這是一部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短文集,其中包含了討論寬容的一個章節。這本書與他1763年出版的《論寬容》一書共同闡述了他的關於寬容的思想。他並沒有對於洛克的思想注入新的內容,但是卻更加廣泛地傳播了洛克的思想,並且對當時法國民事當局與天主教教會持續不斷地迫害新教徒進行了猛烈的鞭撻。

相關焦點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理性人生
    理性的地位從笛卡爾開始改變。1笛卡爾(1596-1650)。1596年3月31日,出生於荷蘭海牙。笛卡爾的祖父是醫生,父親是法國地區議會的參議員。笛卡爾的母親在懷孕期間就染上重病,生下笛卡爾不久就去世了,笛卡爾的身體也孱弱多病。
  • 笛卡爾與帕斯卡爾:隱居的法國人
    在這個世紀裡,法國貢獻出了三位科學天才,即笛卡爾、費爾馬和帕斯卡爾。眾所周知,費爾馬的興趣主要在純粹數學方面,尤以久而未決並最終在上個世紀末被攻克的「費爾馬大定理」聞名於世。而笛卡爾和帕斯卡爾因為多才多藝,並一度生活在巴黎,他們在世時就已聲名顯赫了。
  • 荷蘭為什麼是歐洲啟蒙思想家最愛的國家?-虎嗅網
    在書架上沉睡多年的一本小書,狄德羅的《荷蘭行記》終於引起我注意,大約兩個半世紀以前的荷蘭給這位啟蒙思想家留下了什麼印象?這個低於海平面的蕞爾小國其實土地並不肥沃,氣候也不算宜人,但利用其處於海上交通要道的地理優勢,靠商業立國,17世紀迅速崛起,成為「海上馬車夫」,被稱為「全球市場」。
  • 法國哲人笛卡爾十九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唯物論開創者——笛卡爾 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公元1596年3月31日~公元1650年2月11日),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六位法國思想家啟蒙語錄,終身受益的智慧指南,建議至少讀兩遍
    在歷史上,啟蒙運動主要有兩大陣營,一是主要在法國和德國流行的理性主義,一是主要英國和法國盛行的經驗主義。而在英、法、德三國中,法國的啟蒙運動可能是最為風風火火的,湧現了笛卡爾、孟德斯鳩、帕斯科爾、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家。下面舒生以啟蒙為主題,遴選法國啟蒙運動六位偉大代表的經典語錄,相信我們所有人都能受益。
  • 西方哲學家簡介及哲學發展系譜圖
    、數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 培爾(Pierre Bayle,1647-1706,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 考爾德(William Coward,1656-1725,英國自然神論者) 梅葉(Jean Meslier,1664-1729,法國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空想共產主義者) 維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義大利唯心主義哲學家
  • 陳樂民、史傅德:法國大革命與啟蒙精神
    史傅德:在此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談一下法國大革命與公民社會,還有啟蒙的關係。我們集中在法國,但是不能忘記其他國家,比如北美獨立。法美之間的聯繫很多,一些美國人來法國,也有些法國人如拉法耶特、託克維爾等到北美去。英、德也很活躍。其實法國大革命就是公民社會和啟蒙的產物。首先革命的原因是什麼,當時有幾個假設。首先有人說這是一場陰謀,為什麼呢?
  • 康德、莊子、量子力學:康德為什麼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康德,被人們公認為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之後,對西方近現代文化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即使一些不熟悉哲學的人,一提起康德,估計也聽說過他的大名。康德生活在18世紀中葉,是西方啟蒙運動最後一位思想家。
  • 後現代之後重審法國啟蒙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著名的思想史、文化史專家彼得·蓋伊延續了卡西勒的思路,將啟蒙運動作為現代性的基石加以肯定。⑦蓋伊明確倡導現代化啟蒙運動論,他的經典著作《啟蒙時代》下卷第三篇的總標題即為「現代性的追求」。⑧他撰寫的是「啟蒙哲學的社會史」,展現了在啟蒙運動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西方社會在自然與社會科學、文化、藝術、政治、教育等領域的轉型,並認為這種全面的轉變促進了現代性的誕生。
  • 笛卡爾懷疑論,一切都可以被懷疑,除了我自己
    笛卡爾法國哲學家,近代西方哲學三大理性主義者。笛卡爾開創了唯理派的先河。笛卡爾從歐幾裡得的幾何數學發現,只要像從歐幾裡得那樣,從一組基本的公理出發,依據準確的邏輯那麼必定可以得到確定的知識。笛卡爾之前的哲學,思想與理念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分歧,哲學得不到任何確定的知識。
  • 西方哲學導圖:一圖讀懂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
    唯理論演變成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中的獨斷論,而經驗論則在休謨那裡成為徹底的懷疑主義,這為法蘭西啟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學的出現埋下了伏筆。18世紀法國哲學包括法國自然神論和唯物主義兩塊,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論上則表現為思維和存在的關係。
  • 笛卡爾與公主,是絕美愛情故事?是心形線?
    想必大家都看過百歲山礦泉水的廣告,它講述的就是公主和笛卡爾的浪漫愛情故事,公主在街頭偶遇笛卡爾……故事的開頭總是猝不及防。1648年一個溫暖靜謐的下午,在斯德哥爾摩的街頭,52歲的笛卡爾邂逅了18歲的瑞典公主克裡斯汀。幾天後,笛卡爾收到皇室通知,國王聘請他做小公主的數學老師。
  • 「推書」《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蔣勳)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蔣勳)——臺灣出版最高獎「金鼎獎」蔣勳,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於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擔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 笛卡爾大腦前額葉突出—新聞—科學網
    笛卡爾大腦3D模型 圖片來源:C. Philippe等 勒內·笛卡爾始於「懷疑」。「 我無法否認自己的存在,雖然我們懷疑……我思故我在。」這位生活在17世紀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寫下了這樣的名句。但不幸的是,當科學家希望進行研究時,笛卡爾的遺體已經腐爛了。 因此,研究人員藉助通常用於分析史前人類的技術,掃描了笛卡爾顱骨中的殘餘物,建造了其大腦的3D模型(如圖)。該顱骨已經在法國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保存了近200年。 結果顯示,在很大程度上,笛卡爾的大腦十分平常。與其他102名現代人類相比,笛卡爾大腦的尺寸屬於正常範疇。
  • 莊子與笛卡爾:東西方哲人共通的「夢喻」
    直到近現代,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笛卡爾也用夢來論證其普遍懷疑的方法論。更有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一書,其中曾這樣描述「夢」在古代人精神生活中的影響:究竟我們是睡著?還是清醒著?笛卡爾哲學中的「夢」與上帝存在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被黑格爾成為「近代哲學之父」,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笛卡爾的哲學思想則奠基於「普遍懷疑」的主張之上,由此,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
  • 西方文明的曲折發展史:中世紀、「歐盟」、後現代
    在宗教分裂基礎上,歐洲產生了一系列現代民族國家,如現代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德國、義大利等等。西方民族國家劃分的標準之一是「教隨國定」,即根據不同的國情,信仰不同的基督教形式,如英國的新教、義大利的天主教、希臘、奧地利等國的東正教。
  • 衣香鬢影:18世紀的法國上層貴族沙龍的邀請,可不容易得到
    引言 如今我們朋友聚會,一般也都少不了飯店、KTV,日常的生活忙忙碌碌,難得有輕鬆休閒的時候,而這些地方通常就會成為我們釋放壓力的地方,不過在17世紀的法國,一種流行於上層社會高端的聚會,一下子風靡起來,在這個聚會中,受到邀請的一半都是社會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他們在這個地方悠閒的品茶
  • 文化啟蒙思潮迭起,士人務經世之道,而厭空疏學術
    因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已不是中國皇帝用什麼手段遏制、在什麼時候驅逐西方文化,而是中國的老百姓在怎樣的現實教訓、理智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前提條件下,去逐步地、有選擇、有批判地接受它"。為這樣的文化大趨勢所推動,大批士人開始棄蒙昧主義和空疏的學術,而以開放的胸襟,將西方文化作參照系,調節從封閉的僵體中解脫出的部分中華文化的再生機制,使之蛻變,以獲新生。
  • 每天了解一個人——笛卡爾,心形線,高智商天才的浪漫表白
    勒內·笛卡爾,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笛卡爾與公主——相信童話還是相信現實,是你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