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高崎閩臺中心漁港還只是一片灘涂。
高崎閩臺中心漁港從無到有,如今已成為現代化國家級的中心漁港。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陳佩珊郭欽轉)歷史上,廈門以海為田。自明朝以來,隨著海洋捕撈業的發展,廈門逐漸形成了以沙坡尾、東渡、第一碼頭等漁貨集散地。城市變遷裡,沙坡尾、東渡漁船匯聚的場景最終定格在了老照片裡。
而廈門本島西北一隅,一處現代化的國家級中心漁港正像一顆新星冉冉升起。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高崎閩臺中心漁港從無到有,蓬勃發展,成為了特區發展的獨特註腳。
項目建設
從單一功能到國家級漁港
閩臺中心漁港建設得從20年前說起。
廈門地處東南沿海,每年都要接受三五個颱風的考驗。1999年14號颱風正面襲擊廈門,廈門外海的漁船毀壞100多艘,有的直接被吹到了岸上。在很多人看來,建設一個設施完善的避風港勢在必行。
8年探討,4年建設,位於廈門本島西北部的一片灘涂開始翻天覆地的變化。項目經歷了從避風塢、閩臺漁船避風港到閩臺中心漁港的升級,樓房、廠房、凍庫蓋起來了,大規模的漁船避風區成型了……2003年,高崎閩臺避風港一期工程完工,廈門高崎閩臺中心漁港也成為了由國家農業部批准立項的國家級中心漁港。
後來,廈門水產品生產狀況和交易狀況、市場需求之間的不相適應也引發了討論。當時廈門地區年水產品生產量20萬噸,年漁業產值15億元,但當時的東渡水產品批發市場年成交量僅約3.8萬噸,成交額也只有約4億元。
針對廈門地區水產品流通市場發展趨勢,新建的高崎閩臺中心漁港,為本埠和外埠水產商戶提供交易場所及相關服務,滿足廈門各商貿市場對水產品的日常需求,並作為閩南地區乃至全省的水產品集散中心,對完善廈門水產品市場體系、發展水產業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於是,閩臺漁輪避風港從最初單一的功能定位被調整為「綜合性的漁業物流平臺」。
防災減災
避險中心成船員「臨時家」
建成後的高崎閩臺中心漁港成了漁船新的避風塢,也成了許多船員們避風期間臨時的家。每次颱風來臨前後,數百船隻從四面八方匯聚至此,閩臺漁輪避風港管理處作為避險中心的管理單位,做好防颱風物資的準備,服務人員安全撤離、安置,一切工作熱鬧而有序。
每年防颱風期間,高崎閩臺中心漁港承擔著廈門、漳州、廣東、香港、臺灣等周邊地區漁船以及廈金、廈鼓、廈漳航線客輪、遊艇的停靠避風。每次進港避風船舶可達600艘至800艘,人員3000人至4000人。
2011年7月11日,位於高崎閩臺中心漁港北堤岸邊的全國最大、全省首家防颱風避險中心正式啟用。避險中心第一層為卸魚棚,颱風災害時轉為臨時停車場使用。第二層為避險人員安置大廳,場所內配有1000多張小座椅,250張木板床並配有枕頭、毛巾被。漁民上岸避險,這裡的點心、礦泉水等全部免費供應,滿足避險人員吃住等需求。
避險中心第三層為指揮部,配備了大屏幕遠程監控設備,可實時觀察颱風動向和監控漁港內各處具體情況。這裡可謂是海上防災減災的「中樞」。各相關部門駐點在此,各有分工,各司其職,在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9月,強颱風「莫蘭蒂」席捲廈門。颱風來臨前,577艘各類避風船舶開進了高崎避風港避風,船上的3368名船上人員全部撤離上岸。
水產業發展
將打造漁港經濟圈
「一個平臺、一個中心、一個市場」可以涵蓋閩臺中心漁港在水產業發展的功能定位。一個平臺為對臺交流平臺,一個中心是農水產品集散及冷鏈物流配送中心,一個市場即專業交易市場。
距廈門國際機場2公裡,距東渡港6公裡,南鄰廈門火車站北站,東林廈門大橋等,閩臺中心漁港以優越的區位優勢、海陸空物流條件和漁港完善的配套吸引了眾多臺輪,在對臺合作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9年1月6日,臺輪「金宏興」運載著400箱臺灣漁民公海捕撈的冷凍秋刀魚來到了閩臺中心漁港。半個多小時的時間裡,相關報檢手續完成,秋刀魚順利上岸並存入凍庫。這意味著臺灣鮮活水產品進入大陸市場的「綠色通道」已經打開。如今,閩臺中心漁港已成為海峽兩岸及東南亞農水產品的集散地,並通過廈門發達的海陸空物流體系,將農水產品快速配送至全國各地。
2016年12月,依託漁港而建的夏商國際水產交易中心正式開業。這裡集批發交易、水產貿易、冷鏈物流、保稅冷藏等於一體,輻射廈漳泉、三明、龍巖、江西、臺灣等地,已成為廈門遠洋漁業集散基地和大宗遠洋漁獲拍賣中心,成為海西最現代化、規範化、專業化的大型水產品批發市場。
最新數據顯示,位於閩臺中心漁港的夏商國際水產交易中心每年交易額已超百億,市閩臺漁輪避風港管理處堅持嚴把質量關,確保廈門水產品質量安全。
目前,廈門已規劃依託閩臺中心漁港打造漁港經濟圈。今後的漁港將一站式滿足市民、遊客休閒娛樂、餐飲、住宿、購物等需求,展示閩南漁業文化,豐富廈門旅遊項目。
親歷漁村巨變享受發展果實
透過窗,高崎村村民林友誼向記者回憶起十幾年前的漁港所在地。「這裡一整片都是灘涂,村民們在灘涂上搞養殖,養海蠣、花蛤、血蛤、蟶等。」20歲不到的年紀,林友誼就跟著父親到莆田、汕頭等地買苗種,再回家把它們種進灘涂裡。「有些苗要冬天下水裡去拋,海風大,氣溫低,一小會兒手就凍僵了。」
灘涂被政府收回時,有些村民不理解,但在林友誼看來,這就是城市發展。如今,村裡的小樓房鱗次櫛比。漁港不斷發展,來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們也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商機。家裡的出租房搶手了,每個套間每月收入在500元至800元之間;有的村民在漁港裡找到工作,開始了規律的生活;有的村民開起了小炒店,有的開起了小賣部……一個全新的生活圈、經濟圈正不斷完善著。
十幾年間,閩臺中心漁港不斷發展,附近村民親歷、見證,也開始享受發展帶來的成果。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