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秦川川 鋅財經
疫下時代,食材供應鏈賽道站到了資本的聚光燈下。
7月底,火鍋食材供應商鍋圈完成了C輪6000萬美元的最新一輪融資,累積融資金額已經超過10億元。
鍋圈,國內首個火鍋燒烤食材連鎖便利超市,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裡其門店數量已經超過3600家,幾乎每天都會開出兩家門店。在今年,鍋圈也定下了5000家門店和60億營收的「小目標」。
簡單來說,鍋圈整合、指導上遊供應鏈,把還原門店味道的火鍋食材輸送到社區邊上的合作商門店內,為消費者提供在家吃火鍋這一消費場景。
可以說,鍋圈踩中了社區入口、食材供應鏈、電商供應這三大風口。
鍋圈門店
一年融資四輪的速度讓鍋圈衝上風口浪尖。「有人說我們數據造假,我們的財務數據被盡調翻了好幾遍,發現數據是真的之後就被一路看好。」鍋圈創始人楊明超告訴鋅財經,在現在也有一些國際一線資本來了解。
雖然融資速度驚人,但實際上鍋圈並不是一家依賴資本輸血的企業,從2018年開始,鍋圈就已實現盈利,新的資本是為了讓鍋圈跑得更快。
好吃的火鍋,不必很貴
火鍋,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一直在國內的消費市場佔有重要地位,甚至佔領了餐飲行業總營業額的1/5。《2019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顯示,2018年,全國火鍋業總收入8757億元,預計將在2020年超萬億元。
火鍋市場的火熱,催生了火鍋第一股海底撈、北方勢力巴奴火鍋,還有小龍坎、湊湊、撈王等各種口味的火鍋品牌,甚至連藝人陳赫、薛之謙也下海做起了火鍋生意。
但不得不說,大部分品牌門店的人均消費水平並不低,部分接近甚至高出100元,並且各個火鍋品牌的主流消費群體仍然以80後、90後等年輕消費群體為主。
圖源網絡
傳統門店並沒有讓火鍋走進千家萬戶的尋常餐飲方式中。
這也讓鍋圈團隊看到了機會。鍋圈的初創團隊有十幾年的餐飲經驗,創始人楊明超在做鍋圈之前創立的小板凳火鍋僅門店數量就超600家。
「中國1000戶以上的社區有18萬個,2000戶以上的社區中國有9萬個,如果2000戶開一家鍋圈,這樣的社區有9萬個,所以我們這個市場很大。」楊明超曾說。
在2015年鍋圈就已經成立,但第一家門店在經過了兩年的時間對供應鏈、原料產地的調查後才在鄭州開出。此後,鍋圈也把吃火鍋的人均價格從上百元拉低到了三四十元。
楊明超認為,海底撈這類優秀的火鍋品牌得以做連鎖、覆蓋那麼多城市,很大原因是店面和服務比很多的中餐廳更標準,「火鍋這個品類要做標準化,而且比我們理解的還要標準化,這樣可以實現大規模、快速複製。」
這並不簡單。火鍋食材品類複雜、標準化程度低、產品同質化程度高,還存在不規範、供應分散、採購價格不夠透明、信息不對稱等痛點。
圖源網絡
想要把門店的火鍋食材帶到家庭場景中更不容易,同一家火鍋門店的堂食與外賣的口感往往不一致,例如某些知名的火鍋品牌,實際上兩個場景的火鍋底料是兩個配方。
原因在於,外賣走流通渠道,中間商較多、成本較高,不得不降低產品標準來提高毛利,很難保留堂食火鍋原始味道。
這位餐飲老兵的想法很簡單粗暴,也很直擊行業痛點:一是解決上遊供應鏈分散化等弊端,做出門店味道;二是通過直營、合作等方式,在社區邊上開出火鍋食材超市,為居民提供在家吃火鍋的場景。
通過這樣的模式,從2017年開始,鍋圈開始一路高歌猛進,把來自中原糧倉的火鍋食材送到全國各地的千家萬戶。
好貨源頭,中原糧倉
餐飲行業的任何一個細分領域,供應鏈都是其中關鍵點。從公司註冊成立,到開出第一家門店,鍋圈足足用了兩年時間,他們把時間花在了解決供應鏈痛點上。
作為中國文化的發源地,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帶是中華四大糧倉之一,發源於糧食大省河南的鍋圈,在地理位置上有獨特的優勢。可鍋圈也不得不承認,儘管初創團隊有十餘年的餐飲經驗,手上握有不少上遊工廠資源、擁有豐富的餐飲資源,但是供應鏈還是創業過程中最難的一件事。
火鍋食材和生鮮電商看似有很大的重合度,但實際上火鍋食材與之相比是一個更專業、更需要餐飲敏銳度的領域。
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生鮮講究的是「鮮」,考驗的是產品質量,關鍵點在於生產標準和運輸保存,把產品通過最保鮮的手段為消費者奉上。但火鍋食材的底料、丸子、豆製品等都需要經過極其精細的加工才能上桌。
簡單來說,標準化才是火鍋食材在採購、加工、運輸、儲存中的難點。標準化包括食材的生產、包裝、規格、定價體系等,在此基礎上,才能把統一品質的食材輸送到全國各地,也才能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把火鍋店的產品通過研發,翻譯成適合TO C產品,使產品進入家庭之後保持味道不變。
例如在配方方面,鍋圈會指定原材料,例如上遊ODM需要按照要求去指定產地購買辣椒,按照鍋圈的工藝流程做出符合要求的味道;工廠在製作底料時,鍋圈會對用什麼鍋、鍋的直徑、油溫、油的品牌等諸多細節問題進行指導。
圖源網絡
「出於對行業的了解,我們知道哪個地方的辣椒能夠做出我們要的味道;給工廠算清楚他的生產利潤是多少、原材料大概是多少,我們帳算得很明白,工廠掙他該掙的利潤。」鍋圈創始人楊明超提到。
只有這樣的強指導性,才能生產出鍋圈想要的味道。據楊明超透露,鍋圈的一款「重慶老炮」的底料,味道比一些火鍋店的還成功。
一個紮實的供應鏈體系,是鍋圈高速成長的穩固底盤。
目前為止,鍋圈合作的上遊ODM近500家,其中上市合作企業30多家,200多名買手。全國範圍內,其已經擁有8大倉儲中心,輻射全國3600家門店。
在上遊供應鏈達到一定規模之後,為了最大程度上保證品質,鍋圈還自建過物流。但隨著社會分工更加明確以及物流公司配送體系的更加成熟,鍋圈最終還是將配送環節交給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食材上。
鍋圈速度
餐飲企業要快速擴張,加盟是最高效的方式,不過市場上,對加盟模式的詬病聲音一直不斷,最核心的弊病在於品質難控。
但鍋圈與門店的合作模式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加盟」,不收加盟費,還預先解決了上遊品控、標準化等難題,用「品牌授權合作」來形容更為妥當。
最早的一批合作商誕生在河南,由一些夫妻店、原先經營不太好的餐飲店轉型而來,然後通過口碑裂變和地推迅速擴張。
此外,鍋圈早已有了一套數位化的網絡來串聯全國3600家門店。
目前,鍋圈雲信息中心擁有近300名專業IT技術開發人員,已經上架和正在研發的技術產品有實時動態盤點系統、SAAS數據交換系統、智能補貨系統、供應商協同系統等。
「未來我們想做一個數位化的供應鏈企業,重構行業的交易環節、讓中間的環節賺該賺的錢。」
以鍋圈目前的數位化水平,可以知道前一分鐘全國任何店鋪的銷售情況,而實時交互的數據可以提示上遊工廠及時備貨。通過提高周轉率,規模效應自然降低工廠的生產成本、提高門店的周轉效率,形成良性循環。
有了技術的支撐,鍋圈的擴張速度很快。據悉,在2018年年底時,鍋圈線下門店不過400多家店,而一年之後就已超1500家。「今年的目標是4500-5000家。」楊明超告訴鋅財經。
不僅是擴張速度快,更值得一提的是,鍋圈的關店率極低,僅有1%。
3600家店裡,盈利的佔到了90%以上。
山西鍋圈食匯合作商楊旭莉在2019年4月開出第一家鍋圈食匯之後,她從全職家庭主婦轉身成為一名創業者,營業額從月均5萬多,提升到目前的十幾萬,目前正在準備開二店。
像楊旭莉這樣「有故事」的小b商家,在鍋圈的合作商裡比比皆是:周口合作商黃雪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開了9家門店;安徽合作商李濤曾經在蘇寧工作,也做過天貓網店,在一年半的時間內連續開了7家店……
根據鍋圈的合作方式,開一家門店並不需要很高的成本,靈活且有數據支持的配貨方式,也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這些合作商的盈利可能。
3600家門店九成盈利,也證明火鍋的飲食方式本身就是家庭飲食中日常的一種選擇。而鍋圈三四十元的均價,也得以讓火鍋成為千家萬戶的日常飲食方式。
如今雖有不少競爭對手開始入局,但鍋圈已經在這個看似簡單的賽道裡隱秘狂奔了數年,穩穩佔據了第一的位置。
時間積累就是最大的壁壘,不斷的資本加持就是最大的認可。於鍋圈來說,最重要的是繼續煮好這一盆火鍋。
原標題:《四年開店3600家,一家火鍋食材店的逆勢瘋長生意經》
閱讀原文(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