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盡功臣 為何名單裡沒有他

2020-12-15 漢周讀書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有一座突兀在江邊的峭壁,那就是與南京燕子磯、嶽陽城陵磯並稱為「長江三大名磯」的采石磯。采石磯是江南名勝,自古以來,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遊、文天祥等許多文人名士都曾到這裡遊覽題詩。

馬鞍山也因此留下詩城的美譽。大詩人李白晚年時期乾脆常年在這邊附近一帶居住,直至最後終老,埋葬在離這裡不遠的當塗縣大青山下。

采石磯地形險要,李白詩中形容它「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亂石流伏澗,回波自成浪。」采石磯還是扼守長江天險的兵家重地。

01 揚名采石磯

如今在采石磯臨江邊一塊懸空橫出的巨石上,可以看到有一處古蹟,非常像人的一對腳印。傳說是元朝末期一場攻打采石磯的戰鬥時留下的。

1355年6月,朱元璋率領軍隊渡江南下,想要攻打集慶,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在采石磯戰役中,元朝水軍元帥蠻子海牙藉助長江天險和江邊險要的地形嚴密防守。

只見朱元璋軍中一員壯士勇不可擋,乘著一艘小船在激流中前進。他左手拿著盾牌,右手揮舞蹈寶劍,拔開元軍不斷射來的如同蝗蟲一樣的飛箭。隨後,他縱身一躍登上采石磯頭,由於用力過猛,竟然在石頭上留下一對腳印。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導遊們都是這樣說的不是嘛)……

但他隨後衝入敵陣,左右衝殺如入無人之境,驚魂未定的元兵在他的劍下紛紛倒地,這可是真事兒。

朱元璋乘勢指揮大軍登岸,元軍望風披靡,潰散逃跑,起義軍一舉打垮了元軍蠻子海牙部。這個壯士就是朱元璋手下的先鋒、25歲的常遇春。

采石磯從此留下了他那雙著名的大腳印,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半米長的石頭腳印自然不是人類所能留下的。

常遇春是安徽鳳陽府懷遠縣人,算起來也是朱元璋的安徽同鄉。他少年時期家裡窮,跟人家學習武術,長大成人後身材高大魁梧,臂力超人。而且馬上功夫也不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不過他最初並不是朱元璋的手下,而是投奔了懷遠、定遠一帶的綠林大盜劉聚。這個劉聚也就是幹些攔路搶掠,打家劫舍的土匪勾當。常遇春起初看到當土匪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比以往餓肚子的日子舒坦多了,倒也覺得很自在。

可是日子久了,發現劉聚並沒有什麼大志,跟著他這麼混下去肯定沒有什麼出路,於是產生了脫離土匪,另找出路的念頭。

明代山匪的最愛:大砍刀

這天常遇春隨土匪頭子劉聚去和州(和縣)搶劫,恰好遇上朱元璋率軍攻打和州。常遇春乘機裝作老百姓在一旁觀看,他發現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不侵擾百姓。認定朱元璋是一個有抱負能幹大事的人,於是決定投奔到他的帳下。

他表示願意跟隨朱元璋打天下,並且自告奮勇願意擔任渡江作戰的先鋒。朱元璋看到常遇春身材魁梧,儀表堂堂,言語間也能看出他的忠厚與真誠,從一開始的懷疑到後來欣然把他招致麾下。這就有了常遇春攻打采石磯勇猛敢戰的壯舉。

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了安徽太平等沿江各地,第二年3月又攻佔了南京。朱元璋得到南京周圍富庶的地區,為在江南的繼續擴展和壯大打下了基礎。常遇春也初露鋒芒,立了頭功,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重視,開始逐步得到提拔。從此一生為將,沒有打過敗仗。

常遇春作為朱元璋手下的猛將,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不僅敢於直言,還勇猛善戰,馳騁疆場,參加了歷次重大的戰役。常遇春人稱「常十萬」,因為他曾經自稱率領十萬軍隊就可以橫行天下。

朱元璋那會兒,南京城長這樣~

朱元璋對常遇春很器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即使是古代名將也沒有超過他的。常遇春後來官當得很大,被封為鄂國公。朱元璋還與常遇春結成了兒女親家,常遇春的長女嫁給了朱元璋最信任和鍾愛的太子朱標。

02 激戰衢州城

朱元璋攻下浙江金華後,派遣大將軍兼親家公常遇春領兵攻打浙、閩、贛、皖四省交界處的衢州。

常遇春率部一路向前挺進,首先佔領了龍遊城。徵戰途中他還做了一首豪氣十足的五言詩《龍遊道中》:「策蹇龍遊道,西風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本是出生於貧苦農家的一介武夫,竟然也會一點詩賦,看來也是受到了朱元璋的真傳。

這衢州城當年也是城垣堅固,防備森嚴。守城的元朝大將名叫伯顏不花的斤,幾年前因為戰功顯著升為浙東都元帥。

今天的衢州城

有意思的是,這位元將伯顏雖是遊牧民族人士,居然還擅長詩歌,通曉音律,書畫水平尤其出色,如今臺灣故宮博物院裡還藏有他的一幅《古壑雲松圖》。看來他已經漢化得差不多了。

古壑雲松圖局部

城中當時還有位衢州路總管,漢名叫馬浩,也是維吾爾族,他兩次在衢州當政,成績顯著,居然還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中華文化強大的吸引力和徵服力可見一斑,兩位少數民族官員也真是才能不凡。

常遇春率領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在城外建立起柵欄營壘,豎起軍中大旗,將衢州六座城門團團圍住。他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用的軍械,推到城下,用來攀登城牆。

他還在衢州大西門城下挖掘地道,準備對元軍進行偷襲。這個伯顏也不是無能之輩,面對常遇春大軍的猛烈進攻,他憑藉堅固的城垣,指揮部下守軍用蘆葦紮成束澆上油來燒呂公車,用長鉤子對付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備地道,可謂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攻打很久還是不能攻破衢州城。

後來,常遇春派出奇兵出其不意地衝進城內,首先摧毀了元軍的大炮,接著猛烈攻打。元軍終於支持不住了,派使者出城密商投降,迎接常遇春大軍入城。上萬人的元軍精銳部隊迅速土崩瓦解,元朝在浙西地區的統治也從此終結。

03 平定諸豪強

在元朝末期,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從一開始的白蓮教從中原起事成立紅巾軍,幾年後劉福通擁立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到後來全國各地的紅巾軍紛紛割據各自稱帝,發展到互相攻打吞併。

其中朱元璋這一支隊伍異軍突起,由於他軍紀嚴明,又知人善任,佔領南京後成為紅巾軍中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他以南京為根據地,不斷向外擴充勢力。他避開北面的韓林兒、劉福通,西面的徐壽輝,東面的張士誠,向南邊元兵勢力較弱的皖南和浙江地區發展,先後攻佔寧國、徽州、池州、婺源、衢州等地。

紅巾軍勢不可擋

陳友諒也是元末時期一代梟雄,他本來是立足湖北等地的天完政權首領徐壽輝的部下。後來他弒君奪位,殺了徐壽輝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大漢。他佔據長江中遊一帶,水軍力量十分強大。他雄心勃勃,成為朱元璋的主要競爭對手,對佔據長江下遊的朱元璋構成極大的威脅。

這一年,陳友諒率部襲擊安徽池州。池州位於九江與南京之間的長江沿岸,是朱元璋重點防守的地方,他命令常遇春與大將徐達一同率領重兵鎮守。徐達讓常遇春帶領精兵萬人在城外六泉口埋伏,當陳友諒全力猛攻池州城時,徐達率領守軍打開城門衝出,常遇春則率領伏兵前後夾擊。最終大破陳友諒軍,一戰殺敵上萬,陳友諒只得逃到九江。

幾個月後,陳友諒又率水軍數十萬直下南京,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採取避開正面,誘敵深入的戰術,常遇春等人率領主力三萬人設伏。

一張圖,告訴你朱元璋怎麼搞定陳友諒的

經過一場鏖戰,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部被打得潰不成軍。當時正好是江水退潮,陳友諒的一百多艘艦船全部擱淺,動不了窩。朱元璋乘機指揮水陸兩軍加緊猛攻,陳友諒再度大敗而逃。

龍灣大捷讓朱元璋轉危為安,這次常遇春大破敵陣,再立戰功。

兵強馬壯的陳友諒自然不甘心前兩次的失敗。三年後,陳友諒傾巢出動,率領60萬大軍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進行了一場持續36天的決戰。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鎖了敵軍的退路。

陳友諒的水軍艦船大,雖然堅固但速度比較慢,而朱元璋這邊的船小,但是速度快操作靈活,交戰中兩軍形成了相持的局面。

有一次朱元璋的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帶領船隊前來圍攻。在這危急關頭,又是常遇春奮勇當先,飛馳而來救駕。他彎弓搭箭,先射傷了張定邊,接著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把船從淺灘撞開,脫離了險境。

在最後的決戰中,常遇春採用當年諸葛亮火燒赤壁的戰術,利用小船靈活機動的優勢組織火攻,乘著風勢放火,把陳友諒的艦隊燒得烈焰沖天,湖水都紅了。陳友諒兵將損失過半,只得向湖口撤退,路上又受到常遇春等人的迎頭堵截。在混戰中,陳友諒被流箭射中而死。

陳友諒的結局

陳友諒大軍的覆滅,大漢政權拼光了實力,只好龜縮在武漢直到最後投降。從此朱元璋一家獨大,成為群雄中間最強大的。鄱陽湖這場關鍵一戰,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讚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隨著朱元璋稱王,他的勢力也迅速擴張,開始橫掃江南的各個割據勢力。常遇春南徵北戰,戎馬倥傯。他隨徐達率軍攻下廬州,又與鄧愈會合拿下江西吉安、贛州、南安等地,嶺南的韶關、南雄等地也望風歸降。隨後又攻下湖北的安陸、襄陽和江蘇泰州。

接著朱元璋開始解決佔據蘇州的張士誠,他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領兵二十萬東徵。

他們採取了先打外圍的戰略,攻佔張士誠的老窩高郵、淮安等地,繼續向南攻取了湖州、嘉興和杭州,殲滅了張士誠軍的主力,剪除了他的羽翼後進逼蘇州。經過長達十個月的圍攻,蘇州城破,張士誠被俘後自縊而死。

張士誠的結局

這時據守在浙江沿海溫州、台州一帶的方國珍也派人來表示歸降。接著朱元璋又攻取了廣東和福建,朱元璋已經佔據了東南半壁江山。而常遇春也因為戰功顯著被封為鄂國公。

04 攻取元大都

南方平定後,朱元璋開始將目標轉向北方的元朝大本營。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徵虜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出師北伐。徐常二將,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聞名,常遇春非常尊重比他小兩歲的徐達,兩人互相配合,天下無敵。純以統軍打仗而論,這對組合在中國歷史上也能排得上頂尖。

而當時元朝的軍力已經大為削弱,徐達和常遇春出師三個多月就平定了山東。

第二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4月,明軍在洛陽的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身先士卒單騎突入敵陣,率領部下勇猛衝殺,擊潰了五萬元軍。這一仗佔領了河南和潼關,奪取了陝西門戶,為攻取元大都做好了準備。

徐達、常遇春率領軍隊水陸並進沿運河北上,接連打下德州和通州。元順帝帶著后妃和太子倉皇逃往元上都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8月,明朝軍隊一舉攻佔元大都(北京),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稍事休整後,明軍隨即揮師西進,攻打山西。經過艱難的徵戰,殲滅了元軍精銳擴廓帖木兒部,奪取山西。第二年又西徵進攻陝西,元將李思齊投降。

元順帝見明軍主力前往陝西徵戰,命令丞相率軍向北京反撲,兵臨通州城下。常遇春又與李文忠一道率步兵八萬、騎兵一萬增援北京,元軍聞訊嚇得轉身向北逃走,常遇春率軍追擊上千裡,大獲全勝。

為了最終解除元軍對北京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直搗元上都開平,元順帝只得再往北逃。想想當年蒙古人縱橫中原多麼風光,如今也落得如此慘狀。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了留守的元軍。

05 身後享哀榮

可是就在從開平往南返回,走到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時,常遇春突然得了暴病「卸甲風」(其實就是脫衣受了風寒)死在軍中,年僅四十歲。

哎,可惜那時的醫療水平真的太差啊,大明白白損失一員如此猛將。

朱元璋痛失愛將,十分悲痛,作詩悼念他:「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斃,淚灑乾坤草木溼」,將常遇春作為陪葬明孝陵的功勳之臣,埋葬在南京太平門外鐘山下,並親自參加他的喪禮。又追封為開平王,配享太廟。

南京明孝陵附近的常遇春墓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後,對曾經幫助他打江山的功臣們大開殺戒。那些從他安徽老家起事開始就跟隨他,為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的大臣們也不能倖免。

從以「謀不軌」的罪名滅掉宰相胡惟庸九族開始,左丞相韓國公李善長、大將軍藍玉(常遇春的妻弟)、曹國公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相繼被誅殺。

明朝初期所封的34個功臣(6個公爵,28個侯爵)中,少數幾個因為之前病死,其他人極少能夠善終。就連朱元璋的髮小兼親家(他的長女嫁給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開國第一功臣,魏國公徐達也被「賜死」了。

朱元璋:統統給我死吧~

常遇春也可以算是個例外,不過原因並不是朱元璋的網開一面,而是因為他沒有等到大明江山的建立,自然也就沒有等到朱元璋殺功臣的那一天。否則以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和膽略,能否倖免就很難說,也算是一種因禍得福了

相關焦點

  • 殺盡功臣的朱元璋,為何湯河可以安然無恙活著,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前言:在大多數人心中,朱元璋稱王晚年的印象就是:對身邊的人猜疑,對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們趕盡殺絕。但根據歷史史實記載當中。儘管無法否認朱元璋經常猜忌身邊的大臣,對他們充滿戒備心甚至枉殺功臣這一事實,但並沒有像民間版本說的一樣將所有功臣全部屠殺殆盡。
  • 朱元璋欲殺一功臣,馬皇后隨即擺一桌素齋,為何就救了他
    胡惟庸死後,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結束了古代的丞相制度,加強了專制皇權,不得不驚嘆於朱元璋的雷霆手段。而在受到胡惟庸案牽連的大臣中,有一位功臣也遭受波及。朱元璋欲殺了該功臣,馬皇后聽說後,隨即擺了一桌素齋,誰知就救了他。這位功臣是誰?
  • 朱元璋為何殺了那麼多開國功臣,朱元璋原來是誰的部下?
    漢高祖劉邦雖說出身也很低微,但他畢竟還是個泗水亭亭長,大小也是個幹部。我想朱元璋的心中偶像一定是劉邦,因為劉邦教他的東西太多啦!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稱帝後,都殺了不少功臣,劉邦是『』狡兔死、走狗烹『』,那明太祖朱元璋誅殺功臣又是什麼目的呢?
  • 朱元璋濫殺功臣的背後,這些功臣真的一點錯都沒有嗎?
    前言:說到明朝時期的四大案,想必留給人的印象便是朱元璋犯了古代帝王都會犯的猜忌之心,濫殺大殺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為此惹來了許多的非議。那朱元璋大殺功臣一事真的僅僅只是為了他的猜忌之心嗎?這些功臣真的一點錯都沒有嗎?
  • 劉邦殺功臣,趙匡胤、朱元璋殺功臣,為什麼李世民不殺功臣?
    都是槍林彈雨中過來的,相互之間有著深厚的「革命友誼」,不是實在沒辦法了,誰願意殺功臣鬧著玩?殺功臣,都是因為皇帝受到了威脅。威脅不一定來自當下,來自現在,更可能是一種潛在的、長期的威脅。而能夠被威脅,還是皇帝本身不夠強大。以劉邦為例。這貨也是馬上天子,刀槍劍戟奪天下。
  • 朱元璋登基後,為何殺功臣?當年隨他打天下的34人,僅兩人倖免
    朱元璋這個人是非常典型的殺功臣之人,前後利用大獄株連九族的殺掉了4萬多人,這4萬多人幾乎都是跟他打江山的老哥們、老朋友。比如藍玉、李善長、周德興、劉伯溫、胡惟庸等等。朱標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藍玉也屠了,朱標不死,藍玉也不用死。藍玉不死,皇孫朱允炆根本鎮不住他,後患無窮。朱元璋都是為了兒子和孫子殺人,他擔心自己手底下這幫人太過強悍,能力太強,把他那兒子和孫子給廢了。所以先把他們幹掉,這樣一來他乾脆就把宰相給廢了,廢丞相權分六部。
  • 李善長七十多了,朱元璋為何要殺他?看他幹的那些事被殺純屬活該
    然而李善長可以說是有蕭何之才,卻無蕭何的智慧,蕭何死後家族一直繁榮,到了南北朝時期蕭何的後人蕭道成更是當了一把皇帝,而李善長就沒有這個運氣了,七十多歲的時候李善長全家都被朱元璋所殺,只有長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兒僥倖逃過一劫。
  • 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剩下四人為何不殺?
    只能說劉邦和朱元璋的出身,決定了他們不能像其它朝代的開國皇帝那樣寬宏大量。並非他們生性殘忍,而是家族根基太淺,震懾力不足,如果不先對有異心的功臣動屠刀,江山就不穩。為了本家的長治久安,只好狠下心腸,讓功臣去死一死了。明朝諸多功臣中,朱元璋殺了30多位,藍玉案、胡惟庸案更是牽連數萬,弄得人心惶惶,但信國公湯和、西平侯沐英、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4人卻幸運地逃過一劫,沒有被殺。
  •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朱元璋得以一統天下,與他手下的三位得力幹將是分不開的。李善長被朱元璋比作蕭何,授予首功。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其職能也如張良輔助劉邦一樣,總是能幫忙撥開迷霧。
  • 冷血屠夫朱元璋,殺功臣就是暴君?你錯了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 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冷血屠夫朱元璋。這個放牛娃當上皇帝後便翻臉不認人,大殺功臣、朝臣,據史書記載,胡惟庸、李善長、藍玉三案總共殺人十萬之多。
  • 朱元璋給他頒發丹書鐵券 免死兩次 最終卻殺了他全家
    在「開國六公」中,他排列第一。與此同時,朱元璋還為34名功勳卓著的功臣頒發了丹書鐵券。丹書鐵券,即我們所熟知的免死金牌。持有丹書鐵券的功臣,只要不是犯下「謀反」大罪,其餘罪行均可得到寬恕,繞得一死。在這34名功臣中,他第一個獲得丹書鐵券。
  • 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唯他一人逃出死亡名單,結果令人唏噓!
    自從大明江山建立之後,朱元璋坐穩了皇帝,便對手下那幫功臣大開殺戒,那些昔日與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夥們,幾乎被他趕盡殺絕,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等無一倖免。然而,有一個人卻逃過殺戮,最終活了下來,他就是信國公湯和。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朱元璋殘害功臣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確保大明基業永固,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不準有任何閃失。
  • 大明朝令人遺憾的皇子,倘若他不死,朱元璋未必會殺功臣!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在後期大肆殺戮功臣的事,不過這些都是事出有因,而且如果朱標不死,未必會發生屠戮功臣的事。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是朱元璋和愛妻馬皇后的孩子,他非常喜歡朱標,早早的就把他當成皇位繼承人培養,並且朱標的地位一直堅如磐石。
  • 有人說他是被朱元璋冤殺的,有人卻又說不是被冤殺的,到底怎樣?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佔城國向大明朝進貢,胡惟庸等人膽大包天,竟敢不報告朱元璋,私吞了這些貢品。後來有宦官進宮將此事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令責備中書省臣。哪只胡惟庸和汪廣洋表面上叩頭謝罪,其實暗地裡將罪過推給了禮部。可是禮部的官員也不吃這套,又歸責任推回給了中書省。朱元璋見底下部門相互推諉,更加憤怒,下令將全部官員關押起來,嚴查此事。
  • 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謀臣劉基卻僅封三等伯,原因絕非他心高氣傲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當時封公的有六個人,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卻唯獨沒有開國元勳劉伯溫;二十四人被封侯,也沒有劉伯溫。甚至在一個叫汪廣洋的人都被封為伯了,還沒有劉伯溫。公、侯、伯都封完了,依然沒有劉伯溫的爵位。
  •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有34人,30人被殺,最後是哪4人活了下來?
    一、湯和湯和本來就是朱元璋的老鄉,兩人從小關係就非常不錯,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朱元璋在開過後不會殺他。因為在朱元璋眼裡,不僅僅是要鞏固自己的天下,更重要的是自己未來的接班人朱標是否能夠控制得住這幫開國功臣,顯然不行,因為朱標是比較溫和善良,不適合當帝王。
  • 明朝開國,朱元璋大封功臣,比肩諸葛亮的劉伯溫為何只是個伯爵?
    可這位號稱能和諸葛亮比肩的人物在明朝開國功臣榜上的序列卻排得相當靠後,朱元璋在建國後大封功臣,劉伯溫只是受封誠意伯,僅僅只是第三等爵位,這可和劉伯溫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大相符合,劉伯溫為何只能受封伯爵?難道是朱元璋對他有什麼看法?本文對此問題略作闡述。
  • 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為何獨獨留下四人不殺?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冷酷無情著稱,原因是他建國後開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朱元璋生性多疑,當了皇帝後,更是畏懼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之人奪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於是採取「殺」的策略,對「明朝34個開國功臣」痛下殺手,以除後患。
  • 朱元璋明明很寵愛安慶公主,卻為何執意要殺了她的丈夫?
    安慶公主那麼為何朱元璋執意要殺掉駙馬,令備受寵愛的女兒安慶公主失去丈夫呢?馬皇后膝下有兩女,長女寧國公主,駙馬是開國功臣,汝南侯梅思祖之從子梅殷。次女安慶公主,駙馬是進士出身,相貌出眾的歐陽倫。俗話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歐陽倫能被選為駙馬,迎娶安慶公主,足以說明朱元璋對他的賞識和器重。
  •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殺功臣,湯和有何過人之處,能夠壽終正寢?
    還有採取更加直接的辦法的,那就是殺戮功臣的劉邦和朱元璋,其中以朱元璋手段最狠辣,不分青紅皂白一刀切。就是在朱元璋高高舉起屠刀的時候,也不是所有人都成了刀下亡魂,也有善於明哲保身的機靈鬼。其中湯和就是這些逃脫朱元璋屠刀的代表人物,那麼他是怎麼保全自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