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劉集苫山古村落探秘--張志棟攝影
苫山村位於東阿縣劉集鎮,村域面積0.8平方公裡,村莊佔地面積1200畝,地形為黃河衝積平原。該村戶籍人口4200人, 常住人口4000人,村民以漢族為主,種植、養殖、建築業、木柴加工是其產值較高的產業。苫羊山,位於山東省東阿縣南部,「以巒峰層疊有苫蓋形也」,故名曰苫山;「以苫名又以羊名者何?以上有臥羊峰也。」苫山村本來應是苫羊山村, 而「人顧稱苫不稱羊者,省文也。」其東為大清河,西為京杭運河,魚山(曹植墓所在地)、關山、子路山、玉皇山等山與苫山為唇齒,錯峙如棋,形成了「山水會而靈氣呈」的自然空間。這裡曾經出土過漢代古墓,並證實至少從漢代開始,苫山就有居民村落。苫山村南臨黃河,地處偏僻,至今仍保存著比較完整的歷史風貌和傳統文化遺蹟。苫山村曾經有很多寺廟道觀,佛教、道教、儒教在這裡交流碰撞,融會貫通,並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宗教文化現象。碧虛觀、石佛寺、三官廟、關帝廟散落在苫山周邊。該村有5處縣級政府認定的歷史建築,分別是石佛寺,三關廟,劉氏祠堂,劉氏大院和李濠墓。全部傳統建築佔村莊建築總面積的37%。該村的祠堂民居、門樓院落、寺廟墳塋、石碑石刻,具有典型北方明清時期特色。
張志棟攝影
苫山古村落文化遺產的價值與保護
作者:□齊汝林周佳
□齊汝林周佳
山東聊城東阿縣苫山村至今仍保持著很多比較完整的歷史風貌和傳統文化遺蹟,具有獨特的古村落民居的文化價值。這一古村落的形成,以及豐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運河文化、宗族文化以及山水文化,其歷史遺存、鄉土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觀,具有歷史、建築、藝術、美學、社會文化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亟待今人保護與傳承。
一、苫山古村落的形成苫山村,因苫山而得名。苫山,屬泰山西來餘脈,巒峰層疊,風景秀麗,形似苫蓋,所以叫苫山;因為山峰西巖有峰突起狀若臥羊,因此又叫羊山。居住當地的先民將此二峰合而稱之苫羊山,簡稱苫山。早先居民在刀耕火種的時代便依山而居,漸漸形成苫山村。傳說,苫山石佛寺院內有「部落井」,早在氏族社會已有原始人部落。考諸歷史,春秋時苫山村為巂地。巂,即今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西南的苫羊山一帶地區。據《苫羊山志》(清順治十八年李濠著)記載和苫山居民區漢墓出土文物證實,在漢代已有居民村落。邑人蘇則曾在《重修石佛寺記》中說:明正德七年(1512)「環山而居者無慮數百家,多縉紳鼎族」,可知早在四百九十多年前苫山村已是遠近聞名的大村鎮。明清時期,苫山村人才輩出,科甲相繼,明代共出五進士,名勝遠播,同朝為官,這在明代科舉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二、苫山古村落的文化遺產和文化價值(一)苫山古村落的文化遺產1.古民居
明清,苫山有「九十九座樓」之稱,言其樓房建設之多。現在全村尚保留近十座,其中前苫山中街西頭路南一胡同保留較為完整。官至兵部武選司郎中的進士李學詩(1530-1580)之故居就在其列。這些古民居建築風格具有「鄉村士大夫」風範和文人風雅,堪稱中國北方村落建築的典範。
2.寺廟遺址
在苫山,佛教、道教、儒教等交流碰撞,融會貫通,和諧共存千百年之久,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宗教文化現象,是中國文化博大包容精神的一個縮影。苫山古村落遍布許多宗教寺廟遺址。其中,苫山摩崖碑下十餘米處的碧虛觀、苫山西南隅的石佛寺、苫山西麓的三官廟以及苫山村東頭路北的關帝廟最為有名。
3.墓塋祠堂
在苫山村各處,散見著眾多的墓塋遺址,多為古時顯赫人士之墓處,與當地的寺廟遺址遙相呼應,體現出歷史上苫山村的輝煌。元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大都屯田經歷侯德尉墓,位於該村西面,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葬於此;明劉氏父子三進士墓塋,遺址在苫山西北,號為劉林,聞名遐邇;明兵部武選司郎中李學詩墓,在今前苫山村東南角關顧路東側,現墓碑尚存,等等。
4.水文景觀
苫羊碧塘是最主要的水文景觀。每到夏天多雨時間,水灌此塘,變為平湖。綠波粼粼,鵝鴨嬉戲,山屋倒影,月色相映,形成一幅美麗的圖景。此外還有險灣索濤、河灣晨曲、臨黃觀翠、西麓雙渠、蘆花渡等有名景觀。
5.文物古蹟
雨山漢墓。東苫山居民區發現有漢墓群,1994年8月出土一墓穴,其構造為青磚(也有少部分紅磚)砌拱形頂,呈南北走向。墓穴中出土青銅鏡、陶釉罐等文物。
6.非物質文化遺產
(1)神話傳說
在苫山村,流傳著許多神話傳說,比如傳說苫羊山是由天將楊二郎從天宮擔來的仙石形成的;石佛寺十八羅漢石雕佛頭不知去向,傳說與當地「紅矮妖」有關;還有萬曆年間官至禮部尚書的于慎行趕考、巧對壽詩等傳說。其中關於晚清扶難濟貧的劉文的傳說對後人影響最大,自今,若誰做了對不住人的事,人們不禁脫口而出:「真對不起苫山老劉文啊!」
(2)《苫羊山志》
《苫羊山志》成書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現存的一部系清後期抄本。該書名為「山志」,內容實為「村志」,書中介紹了苫山村地靈人傑的狀況。此志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村志,或者說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像明清時期這樣的村志。《苫羊山志》作者李濠,苫山村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一生熱愛山水、繪畫、治史,信奉佛教。
此外,苫山古村落還有古家庭遺風、獨特的文藝節慶風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苫山古村落的文化價值
1.運河文化價值
元代以來,京杭大運河縱貫東阿縣西境,苫山與苫山村西距運河只十餘裡,這方土地上出現那麼多詩人、學者與世家望族,這既是運河文化浸潤的結果,也是運河文化的局部體現。如果把運河比作一根藤的話,那麼苫山村的人文文化就是這根藤上結出的一個碩大果實。
2.宗族文化價值
苫山古村落民居布局基本上以宗族制為基礎,形成聚合狀的古村落民居組團空間。苫山古村落許多村內設有大小不等的宗祠若干,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劉氏祠堂,這裡供奉著苫山古村落祖先的神主,按時祭祀,因此對宗族或房派有了神聖的意義。
3.山水文化價值
山水文化除了青山秀水、奇峰怪石等自然風光外,從苫山古村落民居的文化價值體現來看,形成了以山水為紐帶的自然文脈。苫山鄉紳文士劉約、劉谷、劉隅、劉淑人、李濠等人的詩篇文章與苫山古村落民居山水相關的趣聞軼事等,都表達了苫山古村落居民寄情山水、耕讀傳家的審美情懷和生命心跡在現實生活中的物化與坦露。
三、苫山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
(一)保護苫山古村落原始風貌
首先是保護古村落原有的空間格局、道路骨架和街巷格局。其次是對街區與建築單體的保護。可對沿街主要道路上的建築、民居在維持原貌的前提下,增加必要的廚衛設施,以改善居住條件,解決舊有居住形式與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矛盾。三是保護傳統的生活方式。古村落最能感染人、打動人的是那濃鬱、親和的生活氣息。例如,當年進士李學詩的院落仍有90多歲的後代居住,其院落裡仍隨處可見透露著的傳統文化信息,這些都是不可複製和再生的文化遺產。
(二)對苫山古村落重點建築的更新改造
重點建築是指古村落街區內典型的民居院落和寺廟戲臺等歷史建築。維修時必須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嚴格尊重其歷史風貌,不可隨意更改和加建。如石佛寺,維修整治後仍可作為民間活動場所開放,並樹立醒目的介紹石佛寺的標誌牌,向旅遊者介紹景點的歷史;整修舊的三官廟,主要是恢復其內的塑像和物品,立碑介紹三官廟的歷史恢復古村落的原有風貌,強化文化傳承功能。
(三)以旅遊業為龍頭帶動苫山古村落發展
開發苫山古村落民居文化旅遊項目,可以形成一個山水與文化互補、具有豐富內容的文化旅遊熱點。可以開闢苫山古村落民居古蹟一條龍文化旅遊線,以碧虛觀、石佛寺、三官廟、關帝廟、墓塋祠堂、險灣索濤等古村人文景觀為基礎,輔以苫山傳統民風習俗和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演示以及書法繪畫攝影遊,讓人們在苫山尋古、訪古、享受古文化風味。同時為苫山古村落民居的保護走上一條「以開發促保護」的路子。
(四)探索多種形式的保護開發運作機制
古村落的保護、更新涉及保護、維修、拆遷、建房等多方面的內容,且限制多、投資大、效益低,單靠政府或僅靠民間力量來完成保護更新工作都不可取,必須實現保護的社會化和市場化。應當積極促成民間開發力量協同政府一起參與古村落的保護與更新工作,使旅遊的開發和經營在古村落保護中成為一個動力源,使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