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注重日常保健的人來說,每天吃點紅棗、桂圓、枸杞類的食物,可能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紅棗、桂圓、枸杞都屬於藥食兩用的乾果,具有補血益氣、美容養顏等多種功效,深受愛美女性和養生人士的喜愛。
但是經常也會聽到有人說,經常吃桂圓、紅棗、枸杞等食物會加重體內的溼氣,是不利於健康的。這就讓人一個頭兩個大了,究竟吃還是不吃呢?溼氣太可怕,難道就這樣對紅棗桂圓湯、枸杞保溫杯等養生行為說拜拜嗎?
我們先來看看溼氣是什麼。簡單來說,溼氣是人體水液代謝發生障礙後形成的病理產物,而脾腎是運化和代謝水液的主要器官,因此脾腎陽虛是溼氣重的主要原因。至於從外界入侵的溼氣,只要我們遠離潮溼的外在環境,即可有效防範。
既然脾腎等臟腑的陽氣虛弱才是溼氣重的主要原因,那麼我們的飲食關鍵就在於不能繼續損傷臟腑的陽氣。總結說來,酒水、生冷、高鹽、高脂和高糖的食物就是耗損脾腎陽氣、助長內溼的元兇。
回到紅棗、桂圓和枸杞這類食物上。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紅棗和桂圓性溫,可以溫補脾臟的陽氣,而枸杞性平,可以滋補腎陰。從這一點來說,吃紅棗、桂圓可以改善脾腎陽虛,進而改善內溼較重的情況。吃枸杞的影響則不是很明確。
但是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紅棗、桂圓和枸杞的含糖量是比較高的,紅棗的含糖量達到了80%,而桂圓和枸杞的含糖量也在20%左右,遠高於新鮮的水果。而高糖的食物會助溼生痰,對溼氣重是有不利影響的。
那麼紅棗、桂圓和枸杞究竟是有助於化溼,還是會助長溼氣呢,這就取決於你怎麼吃以及吃多少了。如果是少量吃紅棗、桂圓和枸杞,可以緩慢改善脾腎的功能,也不至於因為糖分攝入過多,而助長溼氣。但如果大量吃,過猶不及,就會起反作用。
其實,大多數人在用這類乾果製品進行養生保健時,用量是很少的。紅棗的推薦量一般是每天3到5顆,桂圓的推薦量一般是每天5到10顆,而枸杞的推薦量一般是每天10到20粒。少量食用此類乾果,其實攝入的糖分總量並不是很高,也就不會助長溼氣了。
當然,如果是長期堅持吃紅棗、桂圓、枸杞等食物的話,還是要注意一下自己的體質。鑑於溼氣往往與其它的邪氣狼狽為奸,轉化為寒溼、溼熱、風溼等多種類型。如果一味吃滋補食物,可能根本就沒補到對的地方去,反而產生不利影響。
紅棗桂圓屬於溫補類的食物,而枸杞的性質比較平和。中醫認為,寒則熱之、熱則寒之,這樣才可以陰陽平衡。如果本身是寒溼體質,吃紅棗、桂圓當然是有益的。如果是溼熱體質,吃紅棗、桂圓就會起反作用。
總而言之,對於吃紅棗、桂圓和枸杞的人來說,如果是為了養生保健,避免溼氣加重,那麼就要注意兩點。第一,短期少量食用是可以的,沒有太多禁忌。第二,如果要長期堅持食用,請先找專業中醫辨明自己的體質,看是否適合。
本文由中草大全 營養師徐先生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