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張至順準備了八十年

2020-12-16 騰訊網

嶺南問道 張至順道長作客廣州純陽觀論壇散記

最早收到張道長將要過來廣州的消息是在10月中旬,廣州聚友會義工組都很激動,在油麻菜的鏡頭和文章裡,從傳說中走下來的張至順老道長,竟然能有機會見到其真人,可遇不可求。

嶺南道醫行

中醫與道密不可分,嶺南雖安處一隅,道教中醫方面卻不缺乏人才。遠迄先秦方士鄭安期,曾在廣州白雲山一帶行醫賣藥,傳說某年瘟疫流行,為了拯救民眾,他在白雲山上採仙草九節菖蒲時失足墜崖,後駕鶴成仙。後人感念其誠,在其飛升處建了「鄭仙祠」。

至客居廣州,隱居羅浮山,著有《抱樸子》、《肘後備急方》的葛洪;乃至清李明徹祖師始創的廣州道教純陽觀,無不訴說著嶺南道文化悠久的傳承。

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是位于越秀山南麓的廣州道教三元宮,史載由東晉時南海太守鮑靚所建。鮑靚之女鮑姑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鮑姑一生幾十年都在廣東度過。

為了採藥、行醫,她足跡遍及南海、番禺、博羅、惠陽等地。她行醫濟世,採集草藥紅腳艾,配以院中井水,製藥以灸贅瘤,救人無數,後人感其醫德善功,集資塑像,在越秀山下三元宮內建「鮑姑祠」以表紀念。

《三元宮歷史大略記》載:「南海越秀山右有鮑姑井,猶存,其井名虯龍井,有贅艾,藉井泉及紅艾活人無算。」

15日預先到達廣州的張道長一行前往拜謁。據隨行人員言,張道長三十餘年前曾雲遊至三元宮,此番故地重遊,張道長几十餘年前的事情仍記得相當清晰,令旁人嘆而觀止。

百歲道長奉香參拜

張道長一行人約於下午一時許乘車蒞臨純陽觀,由車高飛道長接待參觀了純陽觀。據地質學家考證純陽觀地貌為兩億年前一火山噴發所遺留,主殿純陽寶殿供奉呂祖呂純陽,兩邊分別為全真道開山祖師王重陽真人,以及龍門派開山祖師丘處機真人。

恰好張至順老道長即歸屬全真龍門派,在車道長的指引下老道長逐一給祖師爺奉香,兩百餘年風雨屹立純陽觀,百年滄桑歷遍老道長,令人感嘆冥冥中若有定數。道長隱修許久,出山公開講道第一場即為在祖師爺的道場之中,機緣因果所合,殆非人定。

炁體源流的道家智慧

參拜完祖師爺後,張道長稍適小憩,即來到會場。老道長入場時講堂裡全場起立,夾道鼓掌。

面對把自己一生獻給道教,為理想求索一生的老道長,無論如何,這一刻值得起立鼓掌。油麻菜開場主持,講述了與道長結緣的故事。

三年前大概這個時候,一個傻傻的記者過去海南海蟾宮拜見張道長,故事就這樣開始……

當時老道長有個心願,就是要把《炁體源流》這本書出版出來,讓世人都能夠看到。後來經過眾人努力用一年半的時間,終於把《炁體源流》這本書給整理出來了。老道長另外一個心願,就是他覺得除了修行之外,人活著還要健康。

最好的辦法是除了心情安寧平靜外,最好每天還要做些運動。尤其像道家的八部金剛等功法,傳給大家。三年時間以來,大家的任務都完成得不錯。《八部金剛》、《米晶子濟世良方》也都出版了。

直至今日,全國各地趕過來的聚友們齊聚一堂,難得的緣分,聽老道長傳道。張志順道長興致頗高,站著講課,一刀師兄滿臉嚴肅在背後寫板書。

道長開篇說到《炁體源流》,這本書老道長準備了八十年,道長在道藏裡面看到的覺得有必要的東西,節選到《炁體源流》這本書上面。道藏浩瀚,令人望而畏止,道長有心精選出來作為入門階梯,接引後人。

隨後老道長詳解了「炁、體、源、流」這四個字,源是發源,它比海還要大。

大家都知道有三山五嶽,三山就是蓬萊、瀛州、方丈山,這三座山每一座山都要比地球還要大。

要知道這個源,這個起源有多大,無邊無際。「炁體」兩個字,大家看過《陰符經》,陰符經是從陰轉陽,《道德經》是從道,從炁上,由陽轉陰。

講道不離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大家都知道。那麼這個炁體,太上一炁化三清,是從炁上來的。炁不離體,體不離炁。

道長詳細拆解了火這個字,《炁體源流》裡河圖洛書的章節就是這個道理,人生是從火裡生,人死也是火裡死。

從哪裡來從哪裡去,從哪裡生從哪裡死。這麼看,一撇一捺,一陰一陽為人。人字兩邊點兩點就是火。

道長很謙虛,在這個中間有講錯的地方,請大家原諒。因為沒讀過書,就是按照道長知道的來說,不知道的不說。

毛主席有一句話:「不經過調查了解沒有發言權」,這是一個真理。道長自言也不會寫書,大家提出來什麼,就講什麼。知道的就回答,不知道的,就自己回去再琢磨。

「真人,真實的人」,講座後某聚友這樣感嘆道。義工組大鵬說看到講課道長入場時那一刻,突然感動到要哭,冥冥中似有因緣。

某聚友看著道長又興嘆,此生修行難及道長的一半,不過也很開心,大方向定好,今生修不成來生繼續修,三生因果十世修行,因緣起合,孰能料之?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嶺南問道,羊城聞醫:張至順道長作客廣州純陽觀論壇散記》整理髮布,選自「廣州純陽觀」)

相關焦點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拒絕國外利誘:我是中國人
    少時因緣拜師修行張至順道長生於1912年,當時正值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民不聊生,7歲時張至順因家庭貧困,以乞討為生,見遍了黎民水生火熱的生活。幼年的貧苦使得後來的張至順道長有著一顆普救世人的仁愛之心。拜劉明倉道長為師後張至順加入了全真教,開始了十幾年的清淨苦修。初時因年小體弱,師父並不願讓他苦修,但張至順並不敢與此,常常與師兄們一起打坐修行,天資聰穎的他在短短三年內功法便突飛猛進。
  • 「陸地神仙」張至順:靠化緣為一村莊建寺廟,預料自己107歲仙逝
    張至順出生在1912年,這時候還是清朝末期,他的家裡十分的貧窮,那個時候國家戰亂,社會十分不穩定,所以張至順年幼的時候就開始了乞討的生活。在某一次乞討的途中,他見到有人在表演《湘子傳》,主要講述的就是修仙的故事,這個故事讓張至順產生了跟濃厚的興趣,所以他開始有了當道士的想法。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身世浮沉 偶入道教這位仙風道骨的高人名叫張至順。1912年出生於河南,從小家境貧寒,家徒四壁甚至食不果腹。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不幸。後來為了養活自己,他7歲時就離家乞討,後來無意之間聽到了有人在唱《湘子傳》,韓湘子出道成家的故事在張至順的幼小心靈中種下了一顆種子,他開始對道教充滿了嚮往。
  • 丹穆若什︱八十天,八十本書環遊地球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這記憶既是丹穆若什個人的,也屬於近五個世紀以來世界的共同文化記憶。這個獨特的寫作計劃,體現了在危機時刻不退縮的人文力量,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依舊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黑暗的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張至順真人生平 無量功德
    2015年7月28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十三)全真龍門派第21代、百歲丹道大師張至順道長,功德圓滿、世願完遂,於2015年7月28日午時(農曆乙未年六月十三午時)在張家界羽化登真,世壽104歲。張至順道長的仙逝是道教界一大損失,道長如今鶴駕仙去,別情塵寰,寄居九天,令人常思常緬,願大師音容常存,位列仙班。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曾預言自己仙逝日期
    在深山中獨自承受孤單跟寂寞,從自然中去感悟簡單的生活,甚至在寂靜中去靜下來,認真地思考生命的真諦,這才是道教的精髓。安靜能夠使人思考,也能讓我們對內心深處的疑惑精心一次了解,這就是人們在面對疾苦的時候,從來都是冷靜的原因。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尾聲:第八十一本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八十一本書於是,我們終於又回到了改良俱樂部,凡爾納小說開始的地方,時間也正好到點。這一計劃的討論開始於開場白中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當然計劃的名字也來自這本書,考慮到這一點,你儘管抗議我已經超出八十本的限制。
  • 一周一本書丨八十天環遊地球
    by 凡爾納《八十天環遊地球》作者簡介儒勒·凡爾納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9世紀法國科幻小說家,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他最初學法律,186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獲得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凡爾納總共創作了六十多部長篇小說和幾個短篇小說集,還有幾十個劇本,和其它各類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從地球到月球》、《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地心遊記》等。這本書是簡介吸引到我的,Why?
  • 油麻菜:每年夏至,張至順道長都要像候鳥一樣回到終南山……
    2019年是油麻菜老師尋訪記錄中醫的第十年,最近他正提筆回顧終南山隱修人張至順老道長的故事。2011年5月19日,老道長拎著自己設計的塑料背包,準備進山。他的行李很少,幾本經書,兩件換洗的內衣,一張身份證,還有一根自製的雞翅木登山拐棍。我們一行人上午10點左右開始進山,師父在前帶路。老先生走路不徐不疾,靜默不語。
  • 油麻菜:北京機場,長途飛行後,張至順老道長依舊精神抖擻
    本 期 導 讀 中醫圈著名媒體人油麻菜老師尋訪中醫,已有十個年頭,張至順老道長的故事是他尋訪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2011年尾,張至順老道長來到北京,在那期間,他見了這些人...做了這些事...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生死疲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莫言這本書的繁複故事取決於三個核心主人公的敘述。大部分篇幅由西門鬧,或者說由他的一系列轉世者來敘述。作為一個富有而不問政治的地主,他在縣城解放時被槍斃了。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倫敦:《魔戒》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六周 第五天倫敦 J. R. R.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克拉科夫:《雲遊》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從1905年的獲獎者亨利克·顯克維支(Henryk Sienkiewicz)起,六位作者中有四位都與克拉科夫(Kraków)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這並非巧合:長久以來,克拉科夫一直與華沙平分秋色,甚至是凌駕於其上的文化中心。1996年的獲獎者維斯瓦娃·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從八歲開始直至離世,在克拉科夫度過了人生中的八十多年。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緬因州:《哈德良回憶錄》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1980年,她被推選進入法蘭西學術院,是該機構三百五十年以來第一位女性院士。她不僅在女性身份上是個例外,而且1939年三十六歲的她搬到美國後,在1947年最終成為美國公民。她在先鋒派藝術圈裡的成功源於早期的系列小說,但她覺得自己被巴黎文學圈束縛住了。對於選擇定居美國,她後來說道:「這不是美國和法國的比較,(移居)意味著去嘗試一個去掉所有邊界的世界。」
  • 104歲「陸地神仙」: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仙逝日,一生所學造福百姓
    他就是著名的終南山隱者,隱居修行70年,並且預言自己將於104歲時羽化離世的張至順道長。道長的成就登峰造極,讓人望其項背,可要談到他的少年生活,卻很不幸。開始祖上還留了許多家產,後來不知道發生什麼變故,突然就窮困潦倒,家徒四壁,只能要飯。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德黑蘭:《我在伊朗長大》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本書最初是以四卷本的形式於2000-2001年用法語出版,然後在2003-2004年又出版了英語譯本,之後又翻譯成了其它好幾種語言。2007年莎塔碧以自己的書為底本,自編自導將其改編成了一部獲獎的動畫電影。
  • 聽張至順老道長講「四個銀元」的修道故事有感
    這段訪道的經歷(2014年端午前後),距今已經過去三年有餘,我之所以回憶並加以文字的記錄,只是因為通過那次訪道,意料之外的,個人慢慢對傳統文化到底在講什麼,有了那麼點感覺,心中有了點數。中國文化好比一個金庫,裝滿了各種看得見的寶貝,只要你有鑰匙打開它,這些寶物都歸你。而我正好拿到了這一把鑰匙,上刻著 「精氣神」 三個字。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西遊記》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645年,玄奘終於攜佛經六百餘部回到中國,並以餘生時光,與同行高僧一道從事梵文經書的翻譯和註疏。奉唐王之命,玄奘法師著成《大唐西域記》一書,記下他的曠世之旅。約千年之後,此書被改編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這部出版於1592年的鴻篇巨製的作者,通常被認為是明代一位叫吳承恩的下層官吏。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離別之思》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幾年前我皮囊裡的這東西就開始寫詩。事實上,自它開始寫詩,它就從沒找到過內心的平靜,總在各式各樣的困惑間糾結——它一會兒想從政,一會兒又要潛心學術——最終因為對詩歌的痴迷,它既沒從政,也未治學。上世紀八十年代,愛滋病肆虐,正是在愛滋病的陰影下梅裡爾創作了《離別之思》。因染愛滋病,梅裡爾的許多朋友都快不行了;雖未明說,他應該也是病患之一。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印度:《吉姆》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不過吉卜林已經開始在同時用本地人和外來者的視角寫作了,在他1881年回到印度之後,更是用一種「從英國歸來者」的眼光在打量自己的童年舊遊之地。隨著他的作品在海外流行開來,對吉卜林來說,把自己的本地知識翻譯成遠方讀者們能讀懂的內容只是再多走一步而已。1889年,在《山間小故事集》在拉合爾以及加爾各答出版僅一年之後,這本書又在紐約、愛丁堡和德國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