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女子鑽研鉤織工藝40載 領眾姐妹一針一線「鉤出」致富路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鉤織達人」高翠翠自10歲起愛上鉤織這項工藝後,堅守傳承40年。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太原1月16日電 (劉小紅 李勤)「鉤織達人」高翠翠來自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她自10歲起愛上鉤織這項工藝後,此後40年一直堅守傳承。現如今,高翠翠帶領著眾姐妹將鉤織作品轉變成收入來源,一起走上致富路。

10歲那年,高翠翠看見鄰居阿姨們拿著鉤針翻來繞去,好奇之餘,她就在家裡拿個別針,借石頭之力將別針彎一個鉤,學著大人們的樣子,開始鉤織。

高翠翠帶領著眾姐妹將鉤織作品轉變成收入來源。受訪者供圖

高翠翠手中的鉤針,從剛開始的別針自製,到用牙刷柄,再到工作後同事製作的不鏽鋼針。談及鉤針的變化,高翠翠對每一個都充滿回憶、視如珍寶。高翠翠告訴記者:「鉤織工藝雖然普通,但鉤織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當坐下來靜靜地鉤織一件作品時,就會忘記所有煩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剛接觸鉤織的高翠翠,用羊線鉤織軍幹服的領子貼補家用。隨著自己的技藝逐漸精湛,高翠翠開始自己設計作品,且受到市場青睞。現如今,她將鉤織工藝教給越來越多的人。

圖為鉤織作品。受訪者供圖

據了解,柳林縣婦聯、殘聯將鉤織作為一項實用技術扶貧項目,邀請高翠翠給農村婦女及殘疾人婦女授課,意在將鉤織的作品轉變成她們的收入來源。

談及鉤織工藝的傳承,高翠翠表示,感興趣的人或者喜歡的人都可到她的工作間感受鉤織的做法鉤法,這是一種傳承機會,希望能傳給年輕人。「我希望特別是貧困戶能把自己做好的鉤織作品轉變成經濟收入。」

一條條彩色毛線在手上穿梭,一個個作品在手中誕生。受訪者供圖

圖為鉤織作品。受訪者供圖

近日,柳林縣名特優功能食品(太原)展銷暨文旅推介會在山西太原舉行,高翠翠帶著眾多姐妹在推介會上滿載而歸。據悉,高翠翠經常參加類似的推介會,就是想讓更多的人接觸鉤織這項藝術。

一條條彩色毛線在手上穿梭,一個個作品在手中誕生,40年來,高翠翠不僅守著自己的初心,也帶領眾多姐妹「鉤織」著屬於她們的致富夢。(完)

相關焦點

  • 潮汕工藝·手鉤花 一支針挑起半個家
    手鉤花,即鉤編織服裝,是傳統的潮汕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民族文化。其一針一線在心靈手巧的潮汕婦女的手中,便能使之成為一件件時尚美麗的服飾擺件。 我不知道啊 圖上的這些針就是勾花時用的勾針,不知道也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大概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非常興這個鉤花,老一輩的人幾乎都會這門手藝,但到了現在的八零九零後,都已經不太熟悉這項傳統工藝了。
  • 周娟娟:返鄉創業,帶領姐妹小藤椅「編」出致富路
    秋高氣爽、天氣漸涼,在陵城區義渡口鎮五虎莊社區的文化中心廣場上、柏油路兩旁樹蔭下、社區一棟棟高樓旁,處處可見說說笑笑、手裡舞動著藤條編織藤椅的村民。
  • 「通遼巧娘」 指尖開出「幸福花」
    還有這些掛飾、擺件,造型可愛、工藝精美,這都是我們『通遼巧娘』編織的。」近日,通遼市婦聯領導變身「宣傳員」「推銷員」,提著袋子把裡面裝的「鮮花」「瓜果梨桃」「牛羊貓狗」分發給身邊的同事鄰居。  手工產業作為以婦女為從業主體,具有市場需求大、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綠色環保等特點,發展手工產業有助於脫貧增收、就業創業、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
  • 鄭州大媽十年織出上萬件手工藝品 想組個動物園
    記者李嵐文圖本報訊家住鄭州金水區杜嶺中街158號院的退休女工劉景蘭,喜歡用毛線鉤織各種小動物,在近10年的時間裡,她用毛線鉤織出的工藝品就有上萬件,除了一部分發卡、頭花之外,大部分是小動物,個個萌態十足。
  • 青海蒙古族「巧手」傳承民族文化 「繡出」致富路
    李雋 攝中新網青海海北8月16日電 題:蒙古族「巧手」傳承民族文化「繡出」致富路作者李雋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有位心靈手巧的蒙古族婦女仁毛,她製作的蒙古族、藏族服裝,不僅深受海晏縣少數民族民眾的喜愛,還多次在各級民族手工藝美術展中折桂,她也因此獲得了「民間工藝示範戶」「文化中心戶
  • 毛線鉤織花窗琉璃毯,用這個鉤法編織,竟會這麼美(圖解)
    花窗細膩豐富,琉璃華光溢彩,二者通過鉤織漸變融合,使人有種繁華迷人的錯覺,就像是在詮釋著自己的個性,活出自己的姿態。剛看到的是深色款的毛線鉤織而成的琉璃毯,若是覺得有些眼花繚亂,那麼也可以用淺色柔和的毛線來鉤織,呈現出來的效果又是不一樣的,如若有春天般萬物復甦的氣息。
  • 朱三蓮:帶動周邊姐妹致富
    記者鄒偉鋒 攝敏銳捕捉致富信息1999年,磐安縣很多工人下崗,一些人失去工作後,就搓麻將、打撲克,不務正業,還出現與家人鄰裡不和現象。好動的朱三蓮就想,有沒有一個行業可以使失業者不閒著、能賺到錢,促進家人、鄰裡和睦。經鎮領導的啟發與幫助,朱三蓮接觸了來料加工。當時,磐安縣玉山鎮的頭花加工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 如何快速鉤織愛心方法
    紅紅的愛心,看著就喜慶,而且非常百搭的,可以做成頭繩,也可以做成胸針,只要你敢想,都可以創新準備材料:紅色4股毛線,可鉤牌鉤針6號或者常規鉤針2.5mm 填充物:白色長毛絨線(或玩偶絲綿)第一步:就是圈起針
  • 蘭明路:苦心鑽研川菜三十載
    鑽研川菜與著名導演、演員徐崢合影蘭明路:苦心鑽研川菜三十載◎全媒體記者 王錫剛日前,《舌尖上的中國3》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出生於射洪縣文升鄉的大廚蘭明路在節目中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行30年,蘭明路一直在苦心鑽研川菜,對川菜的改良一點一滴下功夫,在他看來,能夠帶上帽子,繫著圍裙,拿著勺子做菜,是最幸福、最有獲得感的事情。年少學藝路歷經坎坷1988年正月初六,當時14歲的蘭明路離開家鄉,踏上了外出求師學藝之路,算下來已經整整三十年了。如今,他已成為著名的川菜大師,還旁通麵塑和蘇、魯、湘等菜系。但兒時,蘭明路最想成為的卻是一名卡車司機。
  • 一根根小鉤針鉤出朵朵「致富花」
    今天,袁莊鎮趙港村八組張長貴喜悅地告訴記者,去年,他的鉤花收入不少於3500元。」。據了解,該鎮有近萬名農家婦女農閒在家鉤花編織,全鎮年創收入超過3000萬元。目前,全鎮共有編織業經紀人近100個,已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服務體系,手工編織的帽、衣服等上百件編織產品飄洋過海,深受海內外客商的青睞。
  • 毛線鉤織歐式復古兩用花片,既能當抱枕,還能做毯子蓋(附教程)
    第一圈:先環形起針,立3個鎖針做為起立針,接著在圓圈裡鉤長針,長針的鉤法:在鉤針上繞線,將鉤針穿入圓圈裡,再次繞線將線鉤出,這時鉤針上有三個線圈,先繞線一次,穿出前兩個線圈,再繞線穿出後兩個線圈,這樣一針長針就完成了。
  • 鉤織一束紫藍色薰衣草,讓馥鬱的浪漫芬芳滿心
    作品1薰衣草花朵圖解從編織開始端鉤第1行,也就是圖解符號1正上方的部分,總計是5個花瓣。織到起始端後轉向織第3行,在第1行的藍色鎖針符號位置掛線鉤短針,每個短針後是1個花瓣,總計4個。第4行掛線到第3行,第6行掛線到第5行,第8行掛線到第7行莖部鉤織方法同作品1,單鐵絲一端固定到薰衣草花朵中心,沒入3釐米,剩餘部分鉤織上綠色蕾絲線。
  • 朔州:香包承載端午情 巧手「繡」出致富路
    朔州市山陰縣眾福緣手工加工專業合作社在縫製傳統香包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加入現代元素,讓傳統香包更貼近現代生活,熱銷省內外市場。在山陰縣眾福緣手工加工專業合作社,一款既有顏值又有防蟲抑菌功能的苦豆香包是合作社的主打產品,端午節期間,這樣的香包作為端午民俗產品將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北京、河北、四川、內蒙等地。
  • 冠山連翹茶:搭上山西藥茶「快車道」走出一條致富路
    原標題:冠山連翹茶:搭上山西藥茶「快車道」走出一條致富路   當前,山西形成了以連翹葉茶、黨參茶、黃芪茶等為主的藥茶
  • 山谷百合——鈴蘭,蕾絲線鉤出的潔淨美,就像3月的雲。附圖解
    今天我們鉤織鈴蘭,這個被叫做山谷百合的小花,以其獨特的形狀和略含脆綠的潔白,被人們搭配到許多鉤織作品中,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鉤織鈴蘭。這款鈴蘭花束也是happy的作品,就像之前的洋桔梗。不過這款要簡單很多。
  • 親手鉤織一個包包很難?看看這些美包,其實一點都不難!
    很多朋友都很喜歡鉤織包包,但總有些新手朋友會覺得鉤織包包很難,尤其看到一款漂亮的包包,喜歡的同時又會望而卻步,心想這麼好看的包包,鉤織一定很複雜吧?事實並非如此,很多好看的包包其實就是由一些簡單的針法構成,所以,編織有時並不複雜,學會一些簡單的針法就能創造出各色各樣的作品。
  • 鉤針的玫瑰花束,圖解簡單要不要鉤一朵
    玫瑰花是鉤織作品裡最常見的一種花型,許多圖解都各有不同,成品也呈現出不一而同的效果。今天我們也分享1個玫瑰圖解,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3款作品。第3行【1短針+第2行鎖針上掛線鉤1個花瓣(1中長針+1長針+5長長針+1長針+1中長針)】X7組,最後織1個短針。花瓣鉤織完以後,在一端捲起,捲成花朵並縫合固定。
  • 永恆經典《清爽宜人的菠蘿花鉤織》
    《清爽宜人的菠蘿花鉤織》介紹鉤針鉤織的18款菠蘿花樣作品。有套頭衫、長上衣、短上衣、背心、單粒扣開衫等,款式多樣,如連肩袖、v字領、堆領、圓育克、束腰、緊腰、無紐扣等。書中作品圖在前,具體鉤織方法在後,並附有介紹基本針法的鉤織編織基礎。書中圖片精美,作品編織步驟簡略,編織圖標註詳細,針法圖簡單易懂。
  • 小停村|王淑美:巧手鉤織毛線 樂享晚年生活
    一開始鉤織沒有成品供她參考,老人便自己用手量物品的尺寸,然後自己開始設計,從花形到花色她都反覆摸索,覺得鉤織搭配不合適的地方就拆下來再重新鉤織,就這樣來來回回,一個成品就耗費了老人五天的時間。不論在鉤織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老人從來都沒有放棄,自己想辦法克服。慢慢地,老人鉤織坐墊的技巧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王淑美老人的鉤織生活雖僅有短短的5年時光,但是她鉤織的成品已有500餘件。5年來,老人鉤織的坐墊,不僅送給了親朋,甚至在村大隊、小梁呂仙廟、北張玉泉寺等地都有老人送來的坐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