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八大山人那條皇家池中遊來的魚

2021-02-28 平常心得

 

    這幅《小魚》是《安晚冊》22開中的第13開,紙本墨筆,縱31.8釐米,橫27.9釐米。作於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 甲戌),八大山人時年69歲。

    首先,看八大山人的布局與構圖。偌大的畫面上,八大山人就只畫了一條小小的魚。這是八大山人特有的畫面布局,這是八大山人典型的構圖風格。八大山人的構圖,儘可能留白、用白,或在通幅畫面上只畫一魚一鳥、一花一石,強化物象與環境的對比關係,或把巨石與小魚、大荷葉與細荷莖.畫在一起,強化兩個物象之間的對比關係,從而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時空中,體現海闊天空與雲橫霧塞中生命的呼吸吐納及追光蹈影之美。(薛永年《論八大藝術》)

    其次,看八大山人畫的這條魚。   

這條魚挺著脊梁骨,直著尾,瞪著眼,只不過不是那種常見的翻著白眼,而是眼如黑漆、烏黑髮亮、炯炯有神,旁若無人、酣暢淋漓地在萬頃水面中遊弋。

    第三,看畫面右上角的八大山人題詩

到此偏憐憔悴人,緣何花下兩三旬。

定昆明在魚兒放,木芍藥開金馬春。

    「定昆明」,即定昆明池,為唐中宗的長女安樂公主所建。《隋唐嘉話》卷下記載:「昆明池者,漢孝武所穿,有蒲魚利,京師賴之。中宗朝,安樂公主請焉,帝曰:前代已來,不以與人。不可。主不悅,因大役人徒,別掘一池,號曰定昆池。」據《朝野僉載》卷三記載:「安樂公主改為悖逆庶人。奪百姓莊園,造定昆池四十九裡,直抵南山,擬昆明池。累石為山,以象華嶽,引水為澗,以象天津。飛閣步簷,斜橋磴道,衣以錦繡,畫以丹青,飾以金銀,瑩以珠玉。又為九曲流杯池,作石蓮花臺,泉於臺中流出,窮天下之壯麗。悖逆之敗,配入司農,每日士女遊觀,車馬填噎。」唐以後,定昆明池成為驕奢的代名詞。

    「木芍藥」,即牡丹花,唐代開元中宮廷中所種。有一次,唐明皇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命李白作詩,李白奉旨作《清平調》三章,以牡丹花來比楊貴妃之美,寫盡楊貴妃的受寵和唐明皇的風雅,其中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之語。而八大山人這裡提及牡丹花卻有由盛而衰的滄桑之感。

    「金馬」,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武帝得大宛馬,乃命以銅鑄像,立馬於門外,因稱金馬門。《史記·滑稽列傳》:「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後用以指代皇帝宮苑。

    這樣看來,詩中「定昆池」、「木芍藥」、「金馬門」等,都是繁華盛世的皇家之物。八大山人在這裡提及,是在抒發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滄桑之感。你看,定昆明池還在,而魚兒卻「放」了,沒了,金馬門成了廢墟,當年的人和事也成往事雲煙了,可一到春天,牡丹花還在那裡照常開放得熱鬧歡暢。讀到這裡,我們才明白,這條魚竟然出身高貴,是那皇家之物,可憐它「憔悴」失落,無家可歸。

    第四、為什麼八大山人反覆題詠這首詩呢?八大山人題畫詩,常常是「一詩多題」。這此詩在八大山人1695年前後的多幅作品中出現。1695年的《雜畫冊》中有一幅作品就題有此詩。據陳世旭先生研究,這首詩題過不下五處。其一是「甲戌夏給退翁所繪」;其二是「為韋華先生所作」;其三是「甲戌題畫明年冬日承過峰和尚枉顧為八大山人」。(《孤獨的絕唱——八大山人傳》,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頁)

    詩人在感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豪華無比的「定昆池」,魚兒還在那裡遊得歡暢;高大宮苑的金馬門,牡丹還在那裡開得鮮豔,但是,「偏憐憔悴人」,眾人皆有「春」,我自獨憔悴。「人」為什麼會「憔悴」?因為天地變化,定昆明池水早已乾涸,金馬門外荒草萋萋,昨日宮苑裡官宦稠稠、宮女如雲,轉眼間,流落紅塵不知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像明代文學家袁中道所說:「君不見金谷園、定昆池,當時豪華無與比,今日紅塵空爾為!」(《袁中道集》(珂雪齋集本)卷一,《送王生歸荊州》)

    最後,再把八大山人的這首詩和這條魚比照起來看,原來這條魚是前朝的皇家之物,出身高貴,見過場面的,這條魚就是八大山人他自己呀。面對悠悠天地的車輪滾動,八大山人撫胸長嘆,黯然神傷,但是,他這條皇家池水的小魚,他這個前朝皇族的遺民,雖然遊放到江湖大澤,流落於民間街頭,繁華不再,富貴盡失,卻依然氣場十足,生機盎然,生命的意義、精神的力量再次迸發耀眼的光芒。

本文根據拙著《不語禪——八大山人鑑賞筆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江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第四篇第19節調整、修訂。

相關焦點

  • 八大山人是幾人?
    上學的時候考試經常會考「唐宋八大家」都有誰,毫無疑問他們一定是八人。那麼你聽到八大山人是幾個人的時候是不是也以為是八人呢?來到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之後你會發現,其實八大山人只是朱耷一人。關於八大山人的名字由來眾說紛紜,小編認為可這個說法:這一別號和朱耷的出身與其僧還俗有關,八指寧王朱權第八代孫;「大」與「耷」同聲,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孫耷,現在歸宗了。八大山人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 八大山人的甲戌年
    安晩帖之二 鵪鶉圖瓶花紙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館藏八大山人代表作之一的《安晚帖》,一直以來都位居世人熟知的名品之列。《安晚帖》、引首部分的「安晚」二字讓人印象深刻,日本專以「安晚帖」這個名稱來表示對它的喜愛。
  • 八大山人的墨荷藝術
    八大山人荷花翠鳥圖    荷花是八大山人最得意的畫題,他愛荷、夢荷、吟荷、寫荷、畫荷,荷花是他藝術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八大山人墨荷    八大山人的墨荷藝術獨步古今,純以筆墨取勝,罕見用色,其筆墨和形式簡練的背後,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審美空間。
  • 八大山人與禪學……
    個山小像 黃安平繪 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藏一六四五年,八大山人棄家逃往西山;一六四八年,他剃度受戒進入佛門;一六五三年,他拜師於弘敏,一直到弘敏圓寂的一六七二年,大概有二十年的時間,八大山人是在寺廟中度過的。
  • 「八大山人」稱號如何而來?其畫有何特點
    很多人聽過「八大山人」這個稱號,未曾考究的人會以為這是古代八位先賢的雅稱,就像「竹林七賢」之類的稱號。那麼,究竟歷史上的「八大山人」都是誰呢?其實,「八大山人」不是八個人,而是一個,叫朱耷。他是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 八大山人:孤獨者的光芒 - 私享藝術
    清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 立軸 紙本 成交價8400萬元八大山人藝術的孤獨精神文/朱良志八大山人藝術有強烈的孤獨感。在中國繪畫史上,倪雲林、石濤、八大山人可謂三位具有獨創意義的大家,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以精純的技法為基礎,以哲學的智慧來作畫,以視覺語言表現對人生、歷史乃至宇宙的思考。
  • 八大山人冊頁精選:山水書畫冊
    《山水書畫冊》創作於1694年,是八大山人69歲時的作品,此冊以山水為主,偶有竹石、魚鳥、花卉等題材,每幅山水均對題以絕句,這些詩歌不僅展現了八大山人的詩才文採,還從側面反映出了八大晚年的藝術、生活狀況。
  • 陳曉卿 | 那條憤世嫉俗的魚
    聞香識人,聞臭亦能識魚。不是每一盤魚都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如果端到餐桌上的魚有一股臭味傳來——這八成便是徽州臭鱖魚了。
  • 「渾無斧鑿痕」:當齊白石「來到」八大山人故裡
    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對八大山人藝術造詣的敬仰之情躍於紙上。從齊白石所臨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創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筆意,再到八大山人的原作,一起呈現時會給人以什麼樣的感受?9月28日,由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將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展,展覽以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北京畫院選取了館藏的85件齊白石作品來昌展出,包括齊白石的《群雞圖》《山溪群蝦》《柴耙》《青燈有味》《桃實》等經典作品,其中部分齊白石手稿作品也是首度面向觀眾展出。
  • 八大山人的墨荷VS齊白石的紅荷
    八大山人的墨荷VS齊白石的紅荷一、八大山人的墨荷 荷花是八大山人最得意的畫題,他愛荷、夢荷、吟荷、八大山人 墨荷八大山人的墨荷藝術獨步古今,純以筆墨取勝,罕見用色,其筆墨和形式簡練的背後,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審美空間。
  • 八大山人:一顆極度孤傲心,創造了美學的永恆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無論如何,這樣的記載都會讓人想起中主李璟這充滿富貴氣、王者氣的詞句來。清 八大山人 黃雀圖 草書合璧他還善畫龍,在丈幅之間蜿蜒起伏,欲飛欲動,有如真龍天降。清 八大山人 1697年作 歲寒三友圖如果沒有那一年、那一天在煤山上演的慘烈的一幕,八大山人的面前肯定是陽光燦爛,一馬平川……但是,該來的還是來了。1644年,崇禎帝吊死煤山,大明這一輪曾經璀璨圓滿的明月從此永遠墜落。這一刻,八大山人只有十九歲。生活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 八大山人最出彩的畫題
    八大山人的墨荷藝術獨步古今,純以筆墨取勝,罕見用色,其筆墨和形式簡練的背後,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審美空間。八大山人 墨荷八大山人筆下的荷葉最具如是的特色。八大山人 荷花翠鳥圖八大山人是一個巧於布置畫面空間的畫家。山人荷畫中的物象,往往佔據畫面邊角位置、或對角空間,其間以修長的荷柄承接,此外別無一物,大片虛白,乾淨之極。
  • 藝術|留得枯荷聽雨聲,八大山人
    白石老人偏愛的評價八大山人:「作畫能令人心中痛快,百拜不起, 惟八大山人獨絕古今。」   畫比文字坦誠,再精巧的文字也有一種喋喋不休的拖沓,畫者不屑譁眾取寵,那筆下的天地萬物都染了自己的靈。西方人把八大山人比作「 東方的梵谷」,概因八大山人的癲狂和畫作的渾然天成,這比喻無甚道理更無味道,此人非彼人  。陳丹青評價梵谷是一位憨厚痴傻之人,他的天才是「憨」下流露的靈,我認可這中肯的評價。
  • 從《個山小像》看八大山人的身份
    畫像中的八大山人,頭頂涼笠,身穿寬袍,腳蹬芒鞋,身穿一襲長袍,如同灌滿蕭索的秋風,空空蕩蕩,可那流暢的線條展現了八大的精氣神的飄逸飛揚。王方宇先生說:「畫上的人物相貌清癯,微須,著寬袍,戴鬥笠……不作和尚、道士裝束,有林下散人文士風度。」也有人評價「山人形容憔悴,如瘦馬臨風,然眼無驚恐顫慄之色,神有閒靜從容之風」,甚是精到準確。
  • 《紅樓夢》作者是朱明皇室八大山人的詩詞證據
    《紅樓夢》畫家筆法  「畫家筆法」是《紅樓夢》的一大藝術特徵,如「略略幾點山石--芭蕉--有兩隻仙鶴在松樹下剔翎」,如「院中點襯幾塊山石,一邊種著數本芭蕉,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海棠又名西府,山人有堂叔朱謀,號西府,能文會畫)」,如甄家香菱上京情景「(渡頭餘落日,【墟(墳墓)】裡上孤煙)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
  • 朱良志|八大山人——孤獨者的光芒
    白石老人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當年別有才。我原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其傾倒如此。今天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欣賞和理解他藝術的人越來越多。月雅藝術圖書活動期間57折!《八大山人繪畫精品集》主編:朱良志 超高清八開大系精裝小程序八大山人藝術有強烈的孤獨感。
  • 最貴的八大山人名畫《竹石鴛鴦圖》(1.18億元)
    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這位老者就是明朝沒落王孫——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四個字拆開來是不是像「哭之」、「笑之」?在清軍入關數十年後,骨子裡依然倔強著大明皇族氣質的八大山人,在山水之間脫俗叛世,吸附滿天光輝,成為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一代藝術巨匠,留下了一批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是驚世駭俗的不朽作品。
  • 「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的藝術哲學與人生哲學
    朱良志與他筆下的八大山人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家朱良志眼中的八大山人是怎樣的呢?不妨在《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藝術中的生存智慧》這本書中一窺究竟吧!其實這不是朱良志先生第一次寫八大山人了,他曾在報刊、雜誌中多次發表關於八大山人與石濤的的藝術研究文章,出版過《八大山人研究》一書,在那本書中著重對八大山人的家室淵源、生平事跡、交遊等方面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進行研究、考辨。
  • 寒煙淡墨 ——《潦河八大山人石典藏》
    也是在江西這片神奇的山水之間,三百年前,在這裡誕生了一位傳奇般的藝術天才,他就是中國山水大寫意畫的開山鼻祖八大山人。也許這就是一種機緣,也許這就是一種造化。在潦河石與八大山人畫之間,痴迷於賞石多年的黃河清先生,以其獨有的藝術敏感,有了「潦河八大山人水墨畫石」這一驚人的發現。這是天造地設,這是鬼斧神工。
  • 八大山人的水墨寫意荷花作品其實隱藏「強治王權」,你看懂了嗎?
    八大這個名字人們或許不太熟悉又或者不甚理解,全稱「八大山人」,他是明末清初畫家朱耷的別號,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朱耷一生的別號很多,大部分人更偏愛「八大山人」這個別號。首次看到「八大山人」的名號是在《中國美術史》中,那時沒啥感覺,只是一個考試需要記住的名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