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無斧鑿痕」:當齊白石「來到」八大山人故裡

2020-12-15 澎湃新聞

齊白石曾云:「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對八大山人藝術造詣的敬仰之情躍於紙上。

從齊白石所臨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創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筆意,再到八大山人的原作,一起呈現時會給人以什麼樣的感受?9月28日,由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將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展,展覽以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北京畫院選取了館藏的85件齊白石作品來昌展出,包括齊白石的《群雞圖》《山溪群蝦》《柴耙》《青燈有味》《桃實》等經典作品,其中部分齊白石手稿作品也是首度面向觀眾展出。主辦方表示,此次展覽並非「簡單的作品參照對比,而是期望通過這線索,挖掘出多維度甚至逆向的思考。」

八大山人像八大山人生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其開創的筆墨大寫意,是中國文人畫史上的一座高峰,在以後的300多年中,受影響者眾多;乾隆時期的「揚州八怪」李鱓、汪士慎、黃慎、金農、鄭燮、李方膺、羅聘等;清晚期的虛谷、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陳師曾等均有所成。惟有特立獨行者,在沿襲了八大山人筆墨、思想之後,開一派新風,成就了另又一座高峰,他就是齊白石。齊白石早年臨、仿八大山人不斷,至晚歲衰年變法,將中國寫意繪畫與民間藝術結合,題材從文人所目及,到庶民、農夫所悉見的小景小物,以八大山人高古冷逸的畫風,轉化為大俗大雅的「紅花墨葉」,終使其成為一代藝術大師。

齊白石據相關資料介紹,齊白石早先長年學習八大山人的畫風,源於清末民初,政局動蕩,八大山人的畫作中,又充滿悲憫、冷眼視人,極受齊白石喜愛,而齊白石北漂後為生存計決意衰年變法,並說:「予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勿憐,乃餘或可自問快心事也。」

八大山人簡筆畫,此類風格對齊白石影響至深然而晚年影響極大的齊白石卻對當初放棄「八大山人」畫風,深感後悔。

如齊白石八十五歲時,題於其1945年所作之《墨筆花果冊》,云:「予五十歲後之畫,冷逸如雪個,避亂世於京師。識者寡,友人曾勸其改造,信之,即一棄。今見此冊,殊堪自悔,年已八十五矣。乙酉,白石。」「今見此冊,殊堪自悔,年已八十五矣。」

齊白石 荷花鷺鷥 北京畫院藏八大山人與齊白石,兩位藝術大師之間雖然隔了300多年的光陰,卻有著奇妙的緣分與關聯。齊白石曾有詩云:「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其對八大山人藝術造詣的敬仰之情躍於紙上。

齊白石 追摩八大小鴨 北京畫院藏此次由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9月28日將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展,從齊白石所臨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創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筆意,展覽設「雪個同肝膽」、「通身皆靈氣」、「神似天然趣」三大篇章,將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讓觀者全面了解齊白石藝術歷程。據悉,此次北京畫院選取了館藏的85件齊白石作品來昌展出,包括齊白石的《群雞圖》《山溪群蝦》《柴耙》《青燈有味》《桃實》等經典作品,其中部分齊白石手稿作品也是首度面向觀眾展出。

齊白石 青燈有味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桃實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群雞圖 北京畫院藏同時八大山人紀念館同時也呈現大量八大山人的書畫作品。據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周曉健與策展團隊介紹,此次展覽是繼去年由故宮博物院和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回望傳承——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60周年故宮典藏特展」後又一大型策劃,「我們舉辦這次展覽,就是要將這場跨越238年時空的對話,在三個歷史維度上來加以體現。首先,將八大山人的藝術與齊白石的繼承,來進行雙人對話;其次,將八大山人所處的時代,與齊白石所處的時代進行對話;再次,當400年的八大山人藝術、與156年間的齊白石藝術,以對話的形式,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凝望古今,思如潮湧。這也是兩位藝術大師與觀眾的對話。」

齊白石 牽牛草蟲 北京畫院藏此次展覽的齊白石作品均來自北京畫院,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在前言中介紹,八大山人與齊白石跨時空的對話展覽是八大山人紀念館首先提出,展覽的合作意向雖早在幾年前就已達成,策展邏輯的敲定卻一直處於磨合階段,「我們不希望展覽只是簡單的作品參照對比,而是期望通過這線索,挖掘出多維度甚至逆向的思考。譬如兩者身份與歷史背景的差異、畫法的偏鋒之好、隱喻的反覆運用等等。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認為齊白石對雪個清冷寫意精神的繼承與創格,可以納入到變革中國畫的積極力量,那麼白石老人的這些臨鉤作品對於研究八大的藝術又有什麼積極意義呢?以及這樣的研究對今天全球化邏輯下的中國繪畫發展的瓶頸問題有何啟迪?這諸多問題,我覺得大可以從此次展覽中尋找些許思考的路徑。」

齊白石 蜜蜂花卉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魚 北京畫院藏「具體說來,朱雪個誇張簡逸的畫風是中國畫壇彌高至偉的山峰,在他身後的300餘年,多有文人畫家所追捧,而齊白石的孺慕之情,最可謂是『至老不衰』的。無論是早年鬻畫的『仿擬山人意』,還是衰年變法後的『膽敢獨造』,『白石雪個同肝膽』都是他追隨八大山人寫意精神的真實寫照。『傳移模寫』本質是創造性的,不僅強調摹其形,更要移其神。雪個的畫,誇張、簡逸、晦澀,遺世獨立冷清醒;齊白石的畫,樸實、天真、童趣,勃發生機暖人間。兩者代表其個人最高成就的風格看似迥異,八大山人的藝術如握在手中的寒冰,齊白石的藝術如冬日午後的暖陽。其實他們在精神上皆強調個性,在筆墨裡醉心於極致,善於表現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骨子裡對藝術的態度是一樣的。甚至可以說,齊白石的藝術精進在於對八大精神性的延續、自我情懷的抒發與真摯感受的表達。正是早年臨仿八大的『學而不似』,才使得他能夠得魚忘筌地『膽敢獨造』,這也正是齊白石所說的『白石雪個同肝膽』的真正含義。」吳洪亮進一步介紹說,「雪個的山水花鳥作品,我們見得較多了,但人物畫卻寥寥無幾,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也只是簡單勾勒,不見五官。驚喜的是, 不僅齊白石的日記中記載了他見過八大的中幅「畫佛」, 而且北京畫院所藏的畫稿及多幅作品中也提供了他臨習八大人物畫的有力證據, 甚至成為齊白石人物畫形態中的重頭戲,這就顯得非同一般了。」

齊白石 扶醉人歸圖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搔背圖 北京畫院藏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展期為9月28日—12月28日,免費對外開放。為普及推廣國畫藝術,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覽期間還將開展系列學術活動,包括「策展人對談話」「學術研討會」和出版《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集》等,還將推出「名家談白石」「媒體開放日」「大學生進紀念館現場臨摹」「志願講解」等多種形式宣教活動,將文化惠民力度做到最大化,將文化惠民範圍做到最廣泛。(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念齊白石誕辰156周年主題活動舉行 提升文化質感
    南昌新聞網訊 2020年9月「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順利開展以來,好評如潮。為表達對齊白石老先生的敬意與感謝,八大山人紀念館與北京畫院共同策劃在2021年1月1日齊白石誕辰156周年之際,開展「白石再見雪個——紀念齊白石誕辰156周年」主題活動。
  • 八大山人的墨荷VS齊白石的紅荷
    八大山人的墨荷VS齊白石的紅荷一、八大山人的墨荷 荷花是八大山人最得意的畫題,他愛荷、夢荷、吟荷、八大山人 荷花八大山人 墨荷圖軸二、齊白石的紅荷齊白石畫荷,不同於一般文人畫家的觀念傳達與形式表現,是出於他對青少年生活的回憶:家鄉杏子塢附近到處是荷塘,種荷、栽藕、採蓮剝子是鄉人勞動生活的重要內容
  • 八大山人的水墨寫意荷花作品其實隱藏「強治王權」,你看懂了嗎?
    八大這個名字人們或許不太熟悉又或者不甚理解,全稱「八大山人」,他是明末清初畫家朱耷的別號,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朱耷一生的別號很多,大部分人更偏愛「八大山人」這個別號。首次看到「八大山人」的名號是在《中國美術史》中,那時沒啥感覺,只是一個考試需要記住的名字而已。
  • 現場|「哭之笑之」的八大山人,在南昌重看其寫意緣起與影響
    八大山人紀念館展出現場        澎湃新聞 圖故宮典藏:從元代倪瓚到齊白石八大山人原名朱耷(1626年—約1705年),又號雪個、個山等,出家時釋名傳綮,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曾住南昌青雲譜道院。
  • 墨荷|八大山人最出彩的畫題
    八大山人 野荷清趣荷花是八大山人最得意的畫題,他愛荷、夢荷、吟荷、寫荷、畫荷,荷花是他藝術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八大山人的墨荷藝術獨步古今,純以筆墨取勝,罕見用色,其筆墨和形式簡練的背後,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審美空間。
  • 八大山人是幾人?
    上學的時候考試經常會考「唐宋八大家」都有誰,毫無疑問他們一定是八人。那麼你聽到八大山人是幾個人的時候是不是也以為是八人呢?來到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之後你會發現,其實八大山人只是朱耷一人。關於八大山人的名字由來眾說紛紜,小編認為可這個說法:這一別號和朱耷的出身與其僧還俗有關,八指寧王朱權第八代孫;「大」與「耷」同聲,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孫耷,現在歸宗了。八大山人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 《紅樓夢》作者是朱明皇室八大山人的詩詞證據
    八大山人《題墨梅圖》: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說的就是《紅樓夢》這部著作。類似的還有八大山人《書正仙洲先生年翁》句;「文曲可知司姓命,興嗣一字整書看」。八大山人《題自畫石詩》: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蒴源應太古,墜世又何年,有志歸完璞,無才去補天。
  • 明末清初的書畫家「八大山人」指的是一個人還是八個人?
    中國歷史上書畫領域的「八大山人」是一個人,指明末清初的朱耷(漢語拼音zhū dā),他本名朱統(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他在明亡後削髮為僧十三年,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終年八十歲。
  • 今天起,一起去八大山人紀念館看故宮館藏珍品
    ——鄭板橋(按:鄭板橋詩句中的「八大」即指八大山人)朱耷(1626—約1705)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為明末清初畫家「四僧」之一。此次舉辦《回望傳承----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60周年故宮典藏特展》,正值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60周年之際,為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八大山人這一文化名片。特引進一批故宮館藏---對八大山人產生影響的、受八大山人影響的大師珍品共58件。同時推出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60周年成果展。
  • 齊白石、康生、張大千……都來仿八大山人畫,誰仿出了風骨?
    齊白石最崇拜八大山人,曾說:「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橫塗縱抹,餘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餘於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齊白石也最喜歡仿八大,並在畫上寫下許多心得。他在《白石老人自述》裡說:「我那時的畫,學的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為北京人所喜愛,除了陳師曾以外,懂得我畫的人,簡直是絕無僅有。」齊白石也想學八大山人啊,幾筆就完成一幅畫,多爽,但他畫不出神韻。畫這種畫他當時賣不出去。齊白石是有自知之明的。
  • 嘉德拍賣的八大山人《山水花鳥書法冊》你能看出齊白石學他多少?
    題識:八大山人寫。鈐印:八大山人題識:八大山人寫。鈐印:八大山人故其畫,用筆藏頭護尾,圓渾沉著而力能扛鼎;用墨則愈蒼愈潤,愈淡愈厚,愈濃愈清,淋漓恣肆中有精氣逸出。題識:八大山人寫。鈐印:可得神仙題識:八大山人。鈐印:八大山人八大身後,大寫意畫曾一度匯為巨瀾,揚州畫派中之李鱓、高鳳翰、李方鷹、黃慎等,無不受其藝術及創新精神之沾溉。晚清及今,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朱屺瞻、劉海粟、李苦禪等,亦皆受其影響而卓然自成大家。
  • 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趣談齊白石認真琢磨木工技術的趣事
    齊白石的雕刻作品《打漁歸來圖》 收錄於:《齊白石全集·雕刻卷》《齊白石全集·雕刻卷》裡記載了齊白石的父親看著兒子一天天地消瘦下去,他的父母決定不再讓他幹地裡的活了,而是讓他學門手藝,以後好養家餬口。但是,究竟學哪一門手藝呢?齊貰政和自己的母親以及妻子商量了很久,都沒想出一個好的主意。1877年,齊白石已經15歲了。
  • 「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的藝術哲學與人生哲學
    《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藝術中的生存智慧》與《八大山人研究》這本書的相似之處在於,朱良志先生通過文獻資料與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尤其注重曹洞宗思想對八大山人的影響,而不同之處在於《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藝術中的生存智慧》更加側重於從八大山人的藝術哲學,朱良志先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國哲學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所以用12個章節,從多個視角解析八大山人的藝術思想,繼而從中探尋八大山人乃至宇宙中人的生命價值。
  • 八大山人:孤獨者的光芒 - 私享藝術
    清 八大山人 鷲梅花圖 立軸 水墨紙本 成交價1150萬元禪家說:「千人萬人中,不向一人,不背一人。」獨立不是對群體的逃離,而是心靈中的無所依傍,禪宗將出家人稱為「無依道人」,強調不沾一絲,透脫自在,如「透網之鱗」――人在世界中,如一條被網住的魚,有重重束縛,沒有獨立,禪指出一條從網中滑出的路。
  • 八大山人與禪學……
    而八大山人的老師弘敏,即是曹洞宗的第三十八代傳人。一六五六年,他創立了耕香院,修於同治年間的《奉新縣誌》還特別記錄,這裡還留有八大山人題的兩塊匾。又,八大山人在題款、印章上大量使用「驢」字,如驢屋,驢屋驢以及人屋等,亦出自於禪典《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師云:「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只是一塊。
  • 齊白石畫了一隻鷹,李苦禪畫了4隻鷹,都比不上他畫的一隻鳥
    朱耷即是齊白石和李苦禪共同學習和尊崇的對象八大山人,他的這幅《孤禽圖》,僅僅只畫了一隻鳥,2010年瀚海秋拍以6272萬元成交,畫中這隻獨立的小鳥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一隻鳥」。八大山人的這幅作品其實已經成為了藝術史上的一個永不磨滅的符號,其價值遠非金錢所能衡量,是八大繪畫藝術的經典詮釋。
  • 藝術|留得枯荷聽雨聲,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前承古人,後啟來者。白石老人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衰年別有才。西方人把八大山人比作「 東方的梵谷」,概因八大山人的癲狂和畫作的渾然天成,這比喻無甚道理更無味道,此人非彼人  。陳丹青評價梵谷是一位憨厚痴傻之人,他的天才是「憨」下流露的靈,我認可這中肯的評價。
  • 流浪的繪畫大師,雪地裡修補自行車,卻自信在繪畫上超過齊白石!
    能被稱為「大師」的人,在我們的印象中應該都是談吐不凡,衣著整潔,從事著某項藝術研究等這樣的形象。但不是所有的大師都是如此,之前在網上特別火的「流浪大師沈巍」就因為書法和國學出名,衣著犀利,算不上整潔和乾淨,但是卻一樣被人稱為大師,隨手作品都被搶著收藏。
  • 八大山人的甲戌年
    安晩帖之二十 自跋紙本行楷 31.5x27.5cm 泉屋博古館藏鈐「在芙山房」白文方形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形印、「八大山人」朱文無框屐形印。鑑藏印「武林袁氏春圃珍藏印」「沂門寶秘」。甲戍重陽八大山人畫並題。」鈐「八大山人」朱文無框屐形印。按照六月二十日的小字追記,最後裝訂成冊的畫幅比預計又多四,而全冊總計二士一幅。這二士一幅雖然和目前所見包括題跋在內的《安晚帖》數量相符,但是現在的《安晚帖》中明顯有四幅是繪製於追記日期六月二十日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