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千年古鎮人文薈萃 地均產出堪比深圳
東莞土地面積最小的鎮,是石龍鎮,僅有11.3平方公裡。但這個「小」鎮卻擁有上千年的歷史,擁有目前東莞最多、而且在國內國際「叫得響」的名人。2009年,石龍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一稱號是東莞首個、迄今唯一。
石龍人珍惜人文薈萃的歷史並加以傳承。石龍鎮黨委、鎮政府實施「四名」工程保護傳承石龍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也吸引了國內外和「世界五百強」企業前來石龍投資。2015年,石龍生產總值86.6億元,每平方公裡生產總值產出7.6億元,地均產出相當於深圳市的水平。在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石龍依託公路、水路、鐵路交通網絡的優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
中山路騎樓:
保存完整珠三角罕見
剛入初夏,天氣炎熱。中山中路上行人稀少。「新昌老鋪」老闆葉潤和在店鋪裡打理生意。門口,擺放著幾個「木桶」。葉潤和跟記者糾正說,那不是木水桶,是鼓的鼓坯,「新昌鼓」已有百年歷史,「知道馬布裡嗎?他都敲過我做的龍舟鼓。」
與「新昌老鋪」幾步之遙,便是「李全和」麥芽糖的店鋪。作為東莞最負盛名的土特產,「李全和」麥芽糖已有150多年歷史,聞名於廣東以及東南亞一帶。現在李全和的後人仍操持著麥芽糖和糖柚皮這份百年祖業。
《石龍周訊》負責人姚小琴告訴記者,石龍古鎮有著千年歷史,之所以成為「廣東四大名鎮」之一,是依託東江航運和廣九鐵路,肇端於商業,中山路正是石龍繁華商業的見證者。據史料記載,中山路建於1929年左右,全長1435米,至今一直保持著15米左右的寬度。中山路兩邊的騎樓也是石龍乃至東莞的名片,參照廣州上下九設計的騎樓不僅保存完整,而且規模宏大、風格統一,在珠三角實已屬罕見。記者發現,中山路的建築群中有一些尖頂圓拱門設計,頗有西洋格調,使古老的嶺南派風格中又帶有歐式建築的典雅氣息。
中山中路17號:
郭富城祖居依舊在
當年,中山路作為東莞最有名的商業街,可謂「萬商雲集」,如茂華煙鋪、王珍金鋪、郭忠成金鋪等,還有「裕榮米機」——廣東當時最為先進、規模較大的電力碾米和糧食加工企業。「裕榮米機」的主人,就是中國首破世界紀錄的舉壇名將陳鏡開的祖父母。
中山中路17號,是一幢3層高的「洋樓」,雖然現在看上去已經破舊,但其外觀的氣勢和建築細節的精巧處理依然顯示出其主人昔日的榮華。這幢「洋樓」的主人,就是著名香港藝人郭富城的祖父郭忠成。放眼望去,儘管經過歲月洗禮,但「洋樓」頂層壁簷上「郭忠成」三個雕刻大字還模糊可見。
「這幢樓已經空置30多年了,以前是郭富城的叔叔在住,後來他們離開石龍到國外了。」郭家老宅的鄰居林先生告訴記者,郭忠成當年在石龍開金鋪,據說僅在鎮上就有100多處房產,而且人丁興旺,郭氏家族是石龍一大望族。
重教興文,書院「開枝散葉」
在東莞,石龍在東莞名人最多,而且是在國內國際享有盛名的人物,如著名歷史學家張蔭麟、舉重世界冠軍陳鏡開、建築大師何鏡堂等等。姚小琴告訴記者,歷史上,不僅富裕的商人重視子女教育,普通百姓也有著「唯有讀書高」的情結,由此使得全鎮書院興旺,每個村都有一家書院,其中新維村還有兩家書院。
石龍最有名的書院是龍溪書院,當時也是東莞第二大書院。東莞籍著名古文字學家容庚的祖父容鶴齡、抗日名將蔣光鼐的父親蔣理祥,都曾先後擔任過龍溪書院的「山長」,即今天的「校長」。龍溪書院還出了一名在晚清時代東莞「學歷」最高的學子——「探花」陳伯陶。如今,龍溪書院舊址雖已無存,但書院的興旺卻為石龍埋下了人文薈萃的基因。
石龍:建成博物館全市最多
在傳承歷史文化方面,石龍近年來建成了明清家具博物館、石龍奇石館、中國舉重博物館、東徵博物館,是東莞市博物館最多的鎮街。
深厚的人文底蘊,也使得石龍鎮成為國內外及「世界五百強」企業投資的熱土。據記者了解,作為僅有11.3平方公裡、東莞土地面積最小的鎮,2015年生產總值達到86.6億元,每平方公裡生產總值產出7.6億元,地均產出相當於深圳市的水平。今天,依託公路、水路、鐵路交通網絡發達的優勢,石龍又成為廣東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橋頭堡,既是「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也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南部起點。
實施「四名」工程
保護遺產
據記者了解,石龍德和興「醒獅頭」、「李全和」麥芽糖、紅漆描花木屐、新昌鼓、泗洲「燈籠仔」等五項製作技藝,先後在2009年和2010年被列入省市「非遺」名錄。 據文物部門初步考究發現,石龍有歷史遺蹟、文物、革命舊址百餘處之多。
早在2006年10月,石龍鎮就制訂了相關維修方案和預算。2008年,石龍鎮政府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編制了《東莞市石龍歷史古鎮保護規劃方案》,對古鎮的保護與利用進行了合理規劃,並成立文物管理委員會,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這一大批珍貴的文化遺產。
有數據顯示,僅2002年到2008年間,石龍財政就專項撥款1764萬元,社區自籌資金195萬元,用於保護歷史遺存。28處歷史文物古蹟因此得到妥善修繕保護,包括建於1740年的歐公寺和建於1863年的福音堂。石龍鎮還對鎮內27棵遺存古樹實施有效保護,為古樹建立電子檔案,納入數位化城管平臺。
石龍鎮並未就此止步。從2011年開始,又聘請石龍籍著名建築大師何鏡堂為鎮政府文化顧問,實施「名地」、「名街」、「名居」、「名遺」的「四名」工程保護傳承石龍文化。
石龍:東莞史上
最早的建制鎮
據石龍西湖區樊屋村貝丘遺址推測,早在3500年前石龍已有人群聚落。明代嘉靖年間石龍設圩,清乾隆十九年,縣丞署從東莞縣城移駐石龍,乾隆中期升格為石龍鎮,是東莞歷史上最早的建制鎮。在清代,石龍航運繁盛,商業發達,與廣州、佛山、順德陳村齊名為「廣東四大名鎮」。上世紀20年代初,為討伐東江地區軍閥陳炯明,孫中山在石龍設立大本營。
1956年6月7日,石龍人陳鏡開打破舉重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創造了我國第一個世界紀錄。1984年,石龍人曾國強、陳偉強在第23屆奧運會上分別奪得舉重金牌,實現我國奧運會舉重金牌「零」的突破。同年9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龍鎮「舉重之鄉」稱號。
1、凡註明來源為「東莞陽光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東莞陽光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在摘編網上作品時,由於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其作者並與作者取得聯繫。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繫,商洽處理。
聯繫郵箱:tougao07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