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德清縣,南接杭州、北連太湖,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發祥地之一和古代防風文化的故裡。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但孕育了南朝著名文學家沈約、唐代詩人孟郊等大批文化名人,也遺留下大批歷史文化遺蹟,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位於縣城東部的新市古鎮。
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的新市古鎮,古稱仙潭,是浙北地區大運河側的重要商埠和江南七大古鎮之一,從這裡東去30公裡,便是烏鎮和西塘,往北30公裡,是南潯、周莊與同裡。與這些江南名鎮相比,新市古鎮的名氣並不算大,但其江南水鄉的韻味卻不讓分毫,尤其是濃鬱的民俗文化和商貿文化更是別具一格。
新市古鎮隨著大運河的發展而成形,古鎮裡河道如網,水街相依,相隔數十米就有一座橋。據統計,古鎮現存七十二座古橋,河畔綠樹成蔭,河中舟楫不絕,古運河與傳統巷弄、古橋梁、古民居,以及古剎、駁岸共同構成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詩意畫卷。
橫跨小西河的太平橋,始建於宋朝,明清時期重建。在南北兩側的橋石基座上分別刻有晚清書法大家俞樾的兩幅楹聯:「水椄三潭環如玉帶,路通九陌固苦金堤」、「市塵要道路接東西,舟楫通渠港分南北」。在當地自古流傳著:新婚男女從橋上走過,可期太平吉祥的的風俗。
古鎮內的店坊、民居大多臨街而建、傍水而居,在縱橫交錯的三十六條街巷之中,至今仍保存著不少歷代名人宅院。其中建於清乾隆至道光年間的「德源堂」,為南潯富商劉氏家族所有,劉家曾在此開設「德源堂」當鋪,是新市古鎮現存典型的明清建築。
作為當時運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新市古鎮素有「千年古運河、百年小上海」之稱。古鎮上的民居建築多為清代所建,總面積約八萬多平方米,其風格樣式也深受運河文化的影響,連綿不斷的沿河長廊、前店後坊的商鋪,石拱橋上精緻的獅子柱頭,無一不在訴說著古鎮曾經的輝煌歲月。
新市古鎮自古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包括南宋狀元詩人吳潛、影響日本一代畫風的清代著名宮廷畫師沈銓、著名神學家趙紫宸和他的翻譯家女兒趙蘿蕤、中國古橋古船專家朱惠勇等都誕生於此。上圖為矗立於太平橋東廣場上的沈銓(1682-1760年)銅像。
1957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茅盾名著《林家鋪子》時,曾將新市古鎮作為外景地之一。影片以1931年的中國江南某富庶小鎮為背景,講述了謹慎又精通生意的小店鋪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蕩、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苦苦掙扎仍最終破產的故事。
由於新市古鎮一直未被商業旅遊開發,至今依然保留了原生態的風土人情。每年的清明節期間,小鎮還會舉辦規模盛大的「蠶花廟會」。廟會期間會有「蠶花娘娘」在古鎮巡遊,向人拋灑蠶花,晚上還有絢麗奪目的蠶花燈會和蠶文化燈展,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