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綿陽發布2020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在疫情衝擊下,綿陽經濟發展「韌性」得以體現,特別是工業投資逆勢增長,而3月以來,主要經濟指標明顯回升,經濟發展呈現積極變化。
觀察發現,綿陽良好的發展態勢,已保持了相當長時間。以該市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為例,國民生產總值創下新高——達到2856.20億元,增長8.1%。
這距離全省經濟副中心的標準——3000億元-4000億元,越來越近。
作為全省經濟實力排名第二的城市,綿陽一直位列成都之後,身居「次席」。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綿陽領先其他城市的優勢並不明顯。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一度出現前面「標兵漸遠」,後面「追兵漸近」的狀況。
這,激發了綿陽加快發展的決心。在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的「賽道」上,綿陽一直卯足勁,特別是自該市市委七屆五次全會以來,一系列發展的「大動作」相繼啟動——產業升級、優化環境、振興縣域、推進落實……
新機制、新格局、新作風,讓綿陽創新的「腳步」更堅定、落實的「步伐」更有力。向著全省經濟副中心的目標,綿陽奮力衝刺!
新機制
抓項目不鬆勁 做實高質量發展的「底部基礎」
4月29日上午,綿陽惠科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廠區內。伴隨現場人們的歡呼聲,這個投資240億元的新型顯示器件項目正式點亮,邁向量產。
而在此之前,該項目部分產能已被客戶預訂。每年可給1440萬臺43吋的電視提供液晶面板,預計年產值將達150億元,屆時綿陽將再增一家「百億級」企業。
時間回到2019年7月,綿陽京東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產線正式量產並交付。該項目總投資465億元,是綿陽迄今為止最大的單體工業投資項目,也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柔性OLED面板生產線之一,全部投產達效後預計年產值可達到300億元。
為何如此體量的重大產業項目接連落戶綿陽?答案就是綿陽高度重視產業項目,尤其將高新技術產業項目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成績顯示於現在,而鋪墊則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以京東方綿陽項目為例,綿陽建立了市級領導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工作機制,市領導掛帥對京東方綿陽項目「一包到底」,協調解決項目在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正是在這樣的機制保障下,京東方綿陽項目創下了多項業內紀錄——從開建到主體工程封頂僅用時400天、從籤約到量產僅用時兩年半,創造了環評速度、國家政策獲批速度、項目建設速度三項業內第一。
以項目為中心組織經濟工作,綿陽將工作延伸到項目建設的全過程——籤約項目抓落地,落地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達產。如今,通過幾年的努力,綿陽全市上下已形成了體系完備、運轉良性的項目工作機制。
更關鍵的是,綿陽通過抓項目,真正在產業鏈條上形成良好布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綿陽過去存在「缺芯少屏」的產業短板,而隨著一批新型顯示、集成電路項目落戶,綿陽正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產業鏈,在產業分工上已搶佔先機。
新格局
區域協同發展「一核兩翼三區協同」同頻共振
近日,九綿高速江油涪江特大橋工地上,100多名施工人員正在加緊施工。據現場工程師介紹,作為九綿高速公路建設的重要節點性工程,這座大橋預計將於2020年實現合龍。
九綿高速牽動的,不只是江油市。這條從九寨溝到綿陽的高速公路,連接平武、北川、江油、遊仙等地,承載著綿陽各地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
為推動區域協同發展,2018年綿陽創造性地提出著力構建「一核兩翼三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明確了各區域的發展定位、主攻方向。
其核心在於組織和發動各區域「各出各的優勢牌」「各拿各的特色菜」,走出一條差異化的錯位發展之路,在做強「一核」的同時,更加注重「兩翼」齊飛和「三區協同」。
2019年,是綿陽區域協同發展進程中不同尋常的一年。
這一年,綿陽各個縣市區紛紛籤署戰略合作協議,G347梓潼至江油段、S209改建三臺段等公路建設項目開工;S415江油至平武界公路建成通車……圍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
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正在綿陽大地上得到釋放。
而從更高維度看待九綿高速,這還是綿陽加強對外開放合作的大通道。
綿陽堅決落實省委「一幹多支」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城市對外合作力度,把通道建設作為首要的戰略任務來攻堅。為此,綿陽強力推進開放大通道建設,按照「外部聯通、內部貫通」要求,「突出南向、提升東向、擴大北向、打通西向」,持續用力推進交通建設攻堅大會戰,加快建設西部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以大通道促大開放。
2019年,綿陽高速公路通車及在建裡程達到716公裡,居全省第3位,全市高速公路規劃總裡程增長37%,突破1000公裡大關,新改建農村公路超1200公裡,綿陽機場已開通至全國43個城市55條航線,旅客吞吐量突破400萬人次……
如今,隨著全省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綿陽對外開放合作的「朋友圈」正在擴大,為綿陽高質量發展貢獻源源不斷的開放活力。
新作風
創新載體抓落實 優良營商環境成綿陽「新招牌」
近日,位於遊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移柯智創通信公司無塵車間內,全自動生產設備正在有序運轉,一旁的工人們也井然有序地操作著,開足馬力生產無線通信模組產品。
2018年7月底,公司從深圳搬到了綿陽,以租賃廠房方式,建設4條模塊貼片生產線、6條測試線和6條軟體植入生產線,從項目籤約落地到投產出品,僅用29天。
為該項目落戶「保駕護航」的,是綿陽抓落實的工作作風。
近年來,圍繞項目落地,綿陽陸續啟動了一系列工作機制,其中最關鍵的是「五個一」工作機制。「五個一」即「圍繞一個重大產業項目,安排一位市級牽頭領導,明確一個責任單位,成立一個項目工作專班,制定一套項目推進工作方案」,旨在明確工作責任,發揮市級領導牽頭抓總作用,對項目建設「一包到底」。
在市級領導抓重點項目之外,綿陽還在全市開展「抓落實作表率行動」,針對部門、縣市區(園區)「一把手」,啟動了包括壓實職責任務、明確工作標準在內的4個方面共17條「硬」措施。
經過幾年實踐,綿陽圍繞項目抓落實的一系列做法已初步完善,而這股務實工作作風也開始向其他領域「傳播」,正形成綿陽區域競爭的「軟環境」優勢。
求實、務實、落實,這種工作作風還在不斷深化。2019年10月25日上午,綿陽市委市政府辦公區前的火炬廣場上,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領市縣兩級「一把手」現場向基層企業、群眾做出公開承諾——「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
該活動旨在切實增強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意識,著力為基層企業、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優化該市營商環境和政務環境。
得益於綿陽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優良的營商環境,2019年,綿陽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減免稅費99.73億元,納稅人滿意度居全省第2位;深化「放管服」改革,綿陽市本級1654個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比例達99.7%,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一般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分別壓減至2個、2.5個、80個工作日以內,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減44.03%、52.6%……
隨著各項工作推進,綿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在創建全省經濟副中心的路上奮力衝刺。
科技城集中發展區
一張白紙繪出生態打底新畫卷
「以前河兩邊全是石頭和雜草,今年回來看起舒服多了。」「五一」期間,綿陽高新區居民王勇勝發出感慨,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他,對安昌河的生態改善頗感驚訝。
5月初,安昌河八家堰段,以往兩岸的亂石雜草已變為上萬平方米的草坪、綠化和公園,工人和機械正在對園內的基礎設施和植被綠化進行最後的完善。
改變的原因,是綿陽為安昌河「量身定製」了「顏值提升」項目,目前安昌河兩岸綠草如茵,閘壩蓄水後水面開闊,水鳥棲居,生態效果初步呈現。與安昌河同時進入綜合整治階段的還有草溪河,現河道兩岸已覆蓋植被,河岸兩側的小山丘景觀也已見雛形。
作為科技城集中發展區生態打底工程,在「生態打底科技為魂」的理念下,總投資超百億元的綜合管廊及市政道路項目、草溪河、安昌河整治項目紛紛落地,這些項目為綿陽科技城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本底,也保障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至美、科技至偉的城市新中心
新區建設,規劃先行。作為綿陽科技城建設的核心載體,也是綿陽產業轉型的重要平臺,綿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如何做好規劃這道必答題?2016年,《綿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核心區城市設計》以「生態至美、科技至偉」為規劃主線,以國際化、現代化的「城市新中心」為總體定位,繪就了一張發展藍圖。根據規劃,城市新中心將「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形成「一帶、一廊、多園、綠織成網」的綠地系統結構。同年,綿陽市在全川近20個地級申報城市中,以綜合分第一被列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草溪河、安昌河整治項目的建設打造同時滿足於海綿城市規劃要求。
要將一個原本遠離主城中心,有待發展的區域,打造成國際化現代化的城市新中心,綿陽在一張白紙上繪製生態本底,在產業發展和城市生活上尋找平衡。在空間結構上,規劃延續城市整體發展方向,在科技城集中發展區範圍內將構建形成「一體兩翼、兩軸五心」的空間格局。功能布局上,按照產城一體、配套完善的思路,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空間。城市功能在考慮自然地形、行政區劃、空間結構、人口規模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劃分居住社區。
守住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
2019年,綿陽市共列出422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300億元,其中科技城集中發展區攻堅項目99個,總投資約668.2億元,約佔半壁江山,而生態打底類項目為其中重點。具體到建設施工中,在項目建設現場,工地的噴淋系統均採用先進的高壓噴霧機,把空氣中的揚塵降至地面,此外,在綿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幾乎有著同樣一個細節:建設過程中的裸土被加密的防塵網實施全覆蓋,網下播撒了草籽,青草的生長將有效控制揚塵,以此美化工地,實現綠色作業。
在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建設過程中,綿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兼顧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基於此,綿陽在對固有生態問題整治之外,同時將招商引資目標鎖定在高端製造、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項目上。2019年7月,綿陽京東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產線正式量產並交付;2020年4月29日,綿陽惠科第8.6代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件項目建成點亮……產業結構的優化,讓生態、持續發展由規划走向現實。
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建設大事記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2014年2月,綿陽市委、市政府成立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建設指揮部,由市委專職副書記任指揮長。
2015年12月,指揮部更名為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建設領導小組,明確由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擔任組長。
2018年1月,增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並成立了綜合協調、規劃建設、招商引資、產業培育、用地保障、資金保障6個專項工作組,明確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
2019年3月,再次進行成員增補和分工調整,明確市委主要領導為組長,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第一副組長。同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推進中國(綿陽)科技城加快發展的意見》,從簡政放權、產業發展、城市建設、成果轉化、財稅金融、土地能源6個方面給予20項支持政策事項,著力推進科技城建設實現新突破,為加快集中發展區建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020年3月,根據市委有關決定,鑑於集中發展區領導小組負責的工作屬政府職權範圍事項,主要負責人調整為市政府主要領導,更加精準明確了各組、各有關單位的職能職責。
在不斷完善集中發展區建設組織領導的同時,領導小組及各專項組工作規則、重大項目對接溝通、督查考核辦法等工作機制也在進一步調整優化。
2015年,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3.65億元。
2016年,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10.96億元,產業培育項目完成投資33.1億元。基本建成啟動區骨幹道路主網。
2017年,組織開展集中發展區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大會戰」,全年協調推進52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02.12億元,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06.37億元,實現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雙百億」目標。
2018年,組織開展集中發展區建設攻堅行動,74個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115.54億元,5平方公裡啟動區基本建成,100平方公裡範圍內「四縱四橫」的道路系統骨架基本形成;實施產業培育項目
59個,完成投資197.31億元。
2019年,全力推動綜合管廊、縱橫幹道、草溪河綜合整治、引通濟安工程等基礎設施項目99個,完成投資106.5億元,高鐵大道、濱河北路、安昌河綜合整治一期基本完工,二環路四期主線實現通車,新區形象初步顯現;加快推進長虹智能製造產業園、中電科九所磁性材料產業園等55個產業培育發展項目,完成投資223.14億元,京東方等17個項目竣工投產,科技智谷科技園區正式開園。(明遠 李睿 陳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