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有許多世界之最,其中有一項也許是大家不知道的,那就是臺灣機場密度名列世界前茅。但這世界之最,其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許多機場由於虧損累累,已淪為「蚊子館」。
小小臺灣,竟有17座民用機場
臺灣機場密度高居世界前三名。本島加離島,共有17座民用機場,平均每135萬人就坐擁1座機場,以面積來算,平均每一萬平方公裡就有近5座機場,比日本的2.6座和美國的2座高出很多。
很多機場曾有過光輝歲月,1990年代臺灣經濟高速發展,1991年到1997年,島內線旅客人數從每年1121萬人增加到3700萬人,是同時期國際線旅客的兩倍多。
但好景不長。2000年之後,臺灣東部鐵路電氣化、臺鐵太魯閣號等重大工程相繼完工營運,降低民眾搭島內線飛機的需求。2007年臺灣高鐵通車營運,更成為壓垮島內航線的最後一根稻草。
選票考量一座座小機場拔地而起
諷刺的是,就在島內民航走下坡路時,在選票考量下,陳水扁執政時還在大搞重複投資,斥資超50億元(新臺幣,下同),陸續擴建臺南、恆春、花蓮等小機場。現在這些嶄新的航站樓,卻都淪為「蚊子館」。
據臺灣「審計部」調查,全臺民航機場中,除了臺北松山機場、桃園國際機場、高雄小港機場與臺中清泉崗機場等,其他使用率都不到5成,其中有多達13座的業務收入無法支應人事成本。
其中,恆春機場幾乎處於閒置狀態,一年來沒有一架飛機起降,職員、航警、消防隊員、維修工程人員全套人馬還得天天來打卡上班,他們自稱「閒得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人閒著沒關係,每年還得有6000萬的運營費賠出去!
若沒法改善恆春等五座機場恐將退場
臺「國發會」前不久曾通過「民用機場規劃案」,要求恆春機場、臺南機場、嘉義機場、臺東機場與花蓮機場等使用率最低的5座機場,在2017年前提出活化策略,否則就要考慮評估「退場」。「國發會」強調,若單獨做機場不可能活下來,就該想辦法引入活化思維,並將檢視這5座機場的活化計劃與成果,「如果沒有成果,至少要提計劃,如果真的沒辦法改善,那就會考慮評估機場退場問題」。(記者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