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新發現
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研究人員今年冬季在西藏拉薩林周縣發現了2隻鷸科鳥類——黑腹濱鷸,系西藏鳥類分布新記錄種。這一新發現的相關文章也已刊登在《動物學雜誌》上,文章第一作者為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工程師陳越。鳥類分布新記錄種的發現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記者進行了了解。
初步推斷為旅鳥
途經拉薩河流域「歇腳」
每年10月至來年4月,是拉薩河流域越冬水鳥的主要遷徙期,出於個人愛好,陳越和同事每年會在這個季節到拉薩周邊的溼地觀鳥。「本次發現黑腹濱鷸,也是周末觀鳥時偶然發現的。」陳越告訴記者。
今年入冬後,她們在拉薩市林周縣卡孜鄉海拔3805米的卡孜水庫觀鳥時,觀察到了2隻鷸科鳥類。「發現時,黑腹濱鷸於河邊灘涂活動,周圍有扇尾沙錐、鳳頭麥雞和白腰草鷸。」陳越介紹,「這兩隻全身呈灰色,喙為黑色且嘴端下彎,有白色眉紋,背部呈灰色,腹部為白色;飛行時,腰為白色,尾羽兩側為白色;體長約20釐米,經鑑定為黑腹濱鷸。」
黑腹濱鷸分類上隸屬鴴形目鷸科濱鷸屬,分布廣泛,全球共計10個亞種,我國記載的有5個亞種。大部分種類雌雄羽色相似,但是冬羽與夏羽有區別。本次發現黑腹濱鷸時間屬於非繁殖期,所以形態鑑別特徵不明顯。「由於黑腹濱鷸的亞種區分主要是根據繁殖期腹部黑斑等信息確定,這次發現是在其非繁殖期。再加上未採集DNA數據進行分析,所以,這次發現的黑腹濱鷸亞種尚待進一步研究,其居留型初步推斷為旅鳥。」陳越說。
關於黑腹濱鷸的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記者也作了了解,黑腹濱鷸多棲息於凍原、高原和平原地區的湖泊、河流、水塘、河口等水域岸邊的附近沼澤與草地上,常成群活動於水邊沙灘、泥地或水邊淺水處。性活躍,善奔跑,常沿水邊跑跑停停,飛行快而直。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昆蟲等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期為5-8月。屬於 「三有動物」;IUCN紅色名錄為無危物種。
據初步推斷,這次發現的黑腹濱鷸為旅鳥,可能是在蒙古、西伯利亞等區域繁殖完成後,遷徙至印度過冬。途經拉薩河流域「歇腳」。
林周區域
是越冬遷徙鳥類的主要通道之一
本次發現屬於偶然發現,黑腹濱鷸在該區域具體的遷徙時間和遷徙地點,還有待更多的觀察發現。陳越表示:「在未來的工作中也會對其加強一些關注,為今後保護區的管理提供依據。」
在拉薩林周縣發現黑腹濱鷸分布新記錄,意味著什麼? 陳越表示:「在該區域發現黑腹濱鷸,對更新保護區物種名錄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說明林周區域是越冬遷徙鳥類的主要通道之一,是越冬水鳥遷徙期的主要停歇地和遷徙路線,未來,還會有更多其他在西藏未被記錄的遷徙鳥類,在該區域陸續被發現。」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西藏科研人員和鳥類工作者的增加,西藏還是有很多類似的鳥類被發現,如:有科研人員在色林措發現了彩䴉,其他的還有豆雁、灰頭麥雞、綠鷺等,不過,鳥類的分布新記錄種發現區主要還是集中在墨脫區域,雅江中遊區域相對較少。
業內專家建議,當地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該區域的重視,加強對溼地等自然資源的保護,為越冬水鳥提供良好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