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榮膺臺北故宮人氣王,意外現破損

2020-12-15 懶遊的故事

臺北故宮內的翠玉白菜是最受遊客歡迎的展品,人氣王非她莫屬。遊客多的時候,想靠近觀賞都是奢望。

面積不大的臺北故宮

早就聽說過,每天上午的9點到11點,是旅遊團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比較集中的時段,一時間人潮湧動。旅行團都是在集中看完的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等「鎮館三寶」後,再給自由活動時間自行參觀。

就是這樣的小牌子,走廊上設置了很多

那麼,「鎮館三寶」展廳的擁擠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作為旅遊產業非常完善的臺灣,臺北故宮在控制旅遊團「扎堆」看國寶方面,很有心得。在臺北故宮大樓內比較寬敞的空間內,放置了很多簡易的「鎮館三寶」的簡介牌子。這樣,導遊就可以把自己的團員集中到小牌子前,用耳麥先把「鎮館三寶」介紹完,然後帶團員們進入展室內,沿遊覽單行線路依次參觀,極大地縮短了遊客文物前停留時間,有效紓解了擁擠現象。

這個辦法,簡單有效。以往展室內不允許照相,現在也放開了,只要不使用閃光燈就好了。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為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

翠玉白菜,小小一支

在臺北「故宮」舉辦過的一個網絡投票中,翠玉白菜以最高票當選十件最受歡迎文物的冠軍,正是這棵人見人愛的「白菜」在2007年經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臺灣媒體報導說,這棵「菜」由於保管不善,遭到損壞,具體說來,就是菜葉上蟈蟈的一根長鬚斷了一小截。至於什麼時候斷的卻沒人能說清楚。翠玉白菜因此成為了媒體的焦點。

歷史課本裡會介紹國寶翠玉白菜,永遠都是臺北故宮裡的人氣王。可別小看這棵小白菜,傳說它可是清朝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的嫁妝。它的長18.7公分 寬9.1公分,有5.07公分的厚度,翠綠的菜葉上還有兩隻小蟲,比較大的是螽斯蟲,另外一隻是蝗蟲,它這種雕工真是太神奇了,現在國寶受了傷恐怕很難補救。

菜葉上兩隻昆蟲,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問題是,誰也不知道小蟲的蟲須是什麼時候折斷的?

故宮學者那志良先生1983年撰寫的一篇文章手稿中對翠玉白菜的進行了描述,「談到翡翠(翠玉)白菜,我們不能不佩服玉工的巧思,這種玉器叫巧作,是玉工用他的巧妙心思雕出來的。」但那志良的描述中並沒有提到白菜的傷痕。

讓我們來仔細欣賞一下這株可愛的白菜。這本是塊一半翠綠一半灰白的玉石,能工巧匠一刀刀把它從天然的玉石剔刻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翠綠的菜葉,可愛的小蟲。難怪它受傷的消息一經傳出,一片譁然。到底是在高雄展出時受傷,還是當年文物南遷和遷臺過程中的多次搬運造成的。臺北故宮則通過資料力證是清宮舊傷。

那志良和同事們在文物遷臺時,用棉花和絲織品保護器物的方法,被臺北故宮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用這樣的包裝方法運輸文物,在顛沛流離17年之後無一破損,就連最脆弱的「蛋殼」瓷器都沒有一點傷害。我們很難想像那個材質為硬玉的翠玉白菜會受傷。更何況1966年拍下的照片中就顯示此件玉雕已經有了瑕疵。

翠玉白菜的蟲須折斷,也就成了一樁懸案。

「翠玉白菜」為啥有兩個底座呢?

上圖左下方的木雕靈芝底座是「翠玉白菜」原來的底座,當時「翠玉白菜」是直立方式放置的。由於臺灣地處地震帶,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臺北故宮重新為「翠玉白菜」製作了一個新的底座,就成了現在「翠玉白菜」斜倚在木座上的模樣,這樣的擺放方式有了更好的穩定性。

好了,下文再見,繼續講述我們的國寶。

相關焦點

  • 大陸遊客激增 臺北故宮為翠玉白菜肉形石闢專區
    兩位遊客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觀賞國寶「翠玉白菜」。「翠玉白菜」原在清光緒皇帝之瑾妃居住的「永和宮」(北京)陳列,據說是瑾妃的隨身嫁妝。白菜寓意清白,菜端一蝗一蟲象徵多產,希望子孫眾多。「翠玉白菜」玉色天成、巧奪天工,價值連城、舉世無雙。 中新社發 董會峰 攝  中新網5月1日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是臺北故宮最知名的展品,翠玉白菜所在的三樓展區原本就是觀光客必到之處,近來由於陸客人數激增,更是旺上加旺,常見觀眾在展場外大排長龍,就是為了看白菜一眼。
  • 臺北故宮文物翠玉白菜裝箱赴日 運送過程曝光
    臺北故宮文物赴日展出,文物運送過程曝光,最特別的是工作人員沒戴手套就拿取翠玉白菜,為的就是「止滑」。來源:臺灣「中央社」    臺北故宮文物赴日展出,珍貴文物封箱運送過程曝光。圖為故宮人員小心翼翼將翠玉白菜裝箱。來源:臺灣「中央社」    臺北故宮文物赴日展出,裝置文物的外箱最後還套上防潮鋁箔包,並進行封口抽真空作業,防止文物受潮。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的來歷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的來歷,相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候每到進貢珍品給朝廷大官及皇上的節期時,各地知府便會下鄉尋訪,要百姓們呈現奇珍貢品。如果老百姓獻出的珍品中選,除了會得到重重賞賜外,還會聲聞鄉裡,是一件極為光宗耀祖的大事。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到底是誰的陪嫁?
    「翠玉白菜」是翡翠中的極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件更是極品中的極品,它不僅是臺北故宮十大國寶之一,更是臺北故宮的「招牌」。這件「翠玉白菜」來自於清朝皇宮,據說出自於一名天才工匠之手,是其嘔心瀝血之作。這位匠人根據玉料自然形成的外形與色澤,發揮超凡的想像力,終於設計出了最合適的形狀,成就了「翠玉白菜」量材就質的美譽。
  • 萬人遊臺團:逛臺北故宮看"翠玉白菜" 狂買紀念品
    3月16日,「心印寶島萬人行」首發團的遊客在臺北故宮選購紀念品。旅遊團抵達後便分批前往臺北故宮和商場參觀和購物。新華社記者王妍攝  新華網消息 據臺聯合報報導,安利「萬人遊臺團」昨天分乘40輛旅遊車駛抵臺北故宮,團員每人都興致高昂,故宮裡最受歡迎的就是「翠玉白菜」,大家都擠著看。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年底開館 翠玉白菜打頭陣(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照片為南院3D示意圖。圖片來源:臺《聯合報》 照片/姚仁喜提供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12月28日日開館試營運,進入博物館前,參觀者須跨過長達142公尺的「至美橋」。圖片來源:臺《聯合報》 照片/姚仁喜提供華夏經緯網9月1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翠玉白菜」要暫時搬家了!
  • 安利首發團逛「臺北故宮」 擠看翠玉白菜狂購紀念品
    安利首發團逛「臺北故宮」 擠看翠玉白菜狂購紀念品 2009年03月17日 10:5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連翠玉白菜都沒近距離看到
    昨天,在硬碟中找資料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之前在參觀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幾張照片。反覆的看來看去,發現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印象。印象最深的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館的人氣國寶之一:翠玉白菜,當時因為要去參觀的人太多,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所以我就只是遠遠地看了一下,沒有近距離參觀。
  •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去臺北故宮參觀了幾次之後,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普通觀眾對臺北故宮的認識頗有偏差,大家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種東西當成國寶,排大長隊參觀。、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是一個典型的以訛傳訛,因為要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毛公鼎或許可以入選,但是往下再數兩百件,恐怕也輪不到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翠玉白菜是清朝晚期的工藝品,尺寸很小,長只有18.7釐米,是棵「小白菜」。材料用的是雲南緬甸一帶的綠玉,色澤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上有螽斯蝗蟲兩隻蟲子,寓意多子多孫。這本是個插件,白菜幫子插在一個木託上,相傳是光緒瑾妃的陪嫁。
  • 臺北故宮的三寶之一,翠玉白菜的傳奇故事
    1、翠玉白菜,臺北故宮的三寶之一。傳說是光緒皇帝一後二妃,排名第三的妃子,也是最不受「待見」的妃子、瑾妃娘娘的嫁妝。皇宮中不缺吃穿,但嫁妝卻是給自己的女兒裝點門面的東西,自然是不能少,長敘給自己二女兒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嫁妝就是翠玉白菜。
  • 翠玉白菜東坡肉?99%的人去臺北故宮都用錯了姿勢
    無論是網上的旅遊攻略,還是臺灣當地的導遊,都會告訴你,去臺北故宮,三大「鎮館之寶」一定不能錯過:一菜:「翠玉白菜」一肉:「東坡肉形石」一鍋:「毛公鼎」其中前兩樣還單獨開闢了展櫃,陳列在顯眼的位置,圍在四周的遊客也是最多的。
  • 大陸驚現「翡翠蟈蟈白菜」,名氣不亞於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
    大陸驚現「翡翠蟈蟈白菜」,名氣不亞於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在祖國的寶島臺灣有個著名的博物館,這就是著名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卻藏有一件舉世聞名的藏品,那就是「翠玉白菜」!相傳這件寶貝是光緒帝的愛妃瑾妃的陪嫁品,這顆翠玉白菜是由翠玉雕琢而成,跟實物一模一樣,乾淨的白玉雕琢成白菜梆子,菜葉上還有兩隻昆蟲,而白菜也象徵著姑娘的清白和家庭美好的寓意。
  • 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
    原標題: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策劃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將於6月24日至9月15日及10月7日至31日,分赴東京博物館、九州島博物館展出。
  • 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排最末,沒有「肉形石」
    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獨具匠心的珍寶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放著一件名氣很大的文物——翠玉白菜。我國古代的玉器雕刻藝術一向世界聞名,因此具有巧奪天工技藝水準的這件「翠玉白菜」理所當然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為什麼這件接地氣的「大白菜」能夠既受當年皇家大內的喜愛,又得到如今芸芸眾生的推崇呢?
  • 賣祖求榮不為恥|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被當地攤貨拿去媚日
    「翠玉白菜」為臺北故宮的人氣「國寶」翡翠被譽為是玉中之王,原產於緬甸。相傳在公元13世紀時,緬甸北部烏龍江一帶的居民就開始在離家不遠的河床上挖掘翡翠籽料,後來翡翠被傳入中國。如今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被稱為「故宮招牌」的翠玉白菜,就是一塊難得的翡翠極品。翠玉白菜長為18.7釐米,寬為9.1釐米,高為5.07釐米。它是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雕琢而成的翡翠珍品,並且有一個讓人感到十分親切的名字——白菜。它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故而想與之親近。另外,在綠意最濃之處,還有兩隻停留在菜葉上嬉戲玩耍的鳴蟲——它們就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與蝗蟲。
  • 一顆價值過億的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翠玉白菜」
    【名稱】翠玉白菜【類別】玉雕【年代】清代【文物原屬】清宮舊藏【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的原料來自緬甸,它的翠色晶潤淡雅,通透無暇。「種」多指翠玉的顏色和通透程度,有「玻璃種」、「水種」、「蛋清種」、「金絲種」、「芙蓉種」和「紫羅蘭種」等。其中,透明度高,水分充足,顏色純正的翡翠被稱為老坑玻璃種。 翠玉白菜傳說此寶是從慈禧陵中流失之物,價值根本無法估計。
  • 專訪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翠玉白菜人氣高因為一般人看得懂
    在活動之後的專訪中,周功鑫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聊起了兩岸故宮,談及人們常說的北京故宮有「宮」無「寶」,而臺北故宮有「寶」無「宮」,但其實,北京故宮的藏品量遠遠大於臺北故宮,而人們會有錯誤的印象,她覺得是因為北京故宮受制於宮殿本身的空間,無法展示更多的藏品。而大陸遊客只知道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只是因為大家都看得懂。
  • 臺北故宮內的翠玉白菜造型精美,天津博物館的白菜同樣價值連城
    大家好,我是大咖說史工作室的大慧,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民間非常有名氣的「蟈蟈白菜」和「翠玉白菜」。在臺北最有名的博物館內放著一件寶貝,雖說這件寶貝並不見得價值有多高,但是在民間卻有非常高的知名度。這件寶貝就是翠玉白菜,是晚清光緒皇帝其中一個妃子的陪嫁品。其實這顆白菜本身的價值並不是很高,至少無法與國寶級的寶貝相比。但是這顆玉白菜的雕刻手法卻非常精緻,表面上看起來就像真正的白菜一樣。工匠在製作這顆白菜的時候,根據材質特定工藝,用白玉雕刻成白菜的菜身,再把翠玉雕刻成白菜的菜葉,而且菜葉上還有兩隻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