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內的翠玉白菜是最受遊客歡迎的展品,人氣王非她莫屬。遊客多的時候,想靠近觀賞都是奢望。

早就聽說過,每天上午的9點到11點,是旅遊團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比較集中的時段,一時間人潮湧動。旅行團都是在集中看完的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等「鎮館三寶」後,再給自由活動時間自行參觀。

那麼,「鎮館三寶」展廳的擁擠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作為旅遊產業非常完善的臺灣,臺北故宮在控制旅遊團「扎堆」看國寶方面,很有心得。在臺北故宮大樓內比較寬敞的空間內,放置了很多簡易的「鎮館三寶」的簡介牌子。這樣,導遊就可以把自己的團員集中到小牌子前,用耳麥先把「鎮館三寶」介紹完,然後帶團員們進入展室內,沿遊覽單行線路依次參觀,極大地縮短了遊客文物前停留時間,有效紓解了擁擠現象。
這個辦法,簡單有效。以往展室內不允許照相,現在也放開了,只要不使用閃光燈就好了。

翠玉白菜為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

在臺北「故宮」舉辦過的一個網絡投票中,翠玉白菜以最高票當選十件最受歡迎文物的冠軍,正是這棵人見人愛的「白菜」在2007年經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臺灣媒體報導說,這棵「菜」由於保管不善,遭到損壞,具體說來,就是菜葉上蟈蟈的一根長鬚斷了一小截。至於什麼時候斷的卻沒人能說清楚。翠玉白菜因此成為了媒體的焦點。
歷史課本裡會介紹國寶翠玉白菜,永遠都是臺北故宮裡的人氣王。可別小看這棵小白菜,傳說它可是清朝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的嫁妝。它的長18.7公分 寬9.1公分,有5.07公分的厚度,翠綠的菜葉上還有兩隻小蟲,比較大的是螽斯蟲,另外一隻是蝗蟲,它這種雕工真是太神奇了,現在國寶受了傷恐怕很難補救。

問題是,誰也不知道小蟲的蟲須是什麼時候折斷的?
故宮學者那志良先生1983年撰寫的一篇文章手稿中對翠玉白菜的進行了描述,「談到翡翠(翠玉)白菜,我們不能不佩服玉工的巧思,這種玉器叫巧作,是玉工用他的巧妙心思雕出來的。」但那志良的描述中並沒有提到白菜的傷痕。
讓我們來仔細欣賞一下這株可愛的白菜。這本是塊一半翠綠一半灰白的玉石,能工巧匠一刀刀把它從天然的玉石剔刻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翠綠的菜葉,可愛的小蟲。難怪它受傷的消息一經傳出,一片譁然。到底是在高雄展出時受傷,還是當年文物南遷和遷臺過程中的多次搬運造成的。臺北故宮則通過資料力證是清宮舊傷。
那志良和同事們在文物遷臺時,用棉花和絲織品保護器物的方法,被臺北故宮一直延用至今。當年用這樣的包裝方法運輸文物,在顛沛流離17年之後無一破損,就連最脆弱的「蛋殼」瓷器都沒有一點傷害。我們很難想像那個材質為硬玉的翠玉白菜會受傷。更何況1966年拍下的照片中就顯示此件玉雕已經有了瑕疵。
翠玉白菜的蟲須折斷,也就成了一樁懸案。
「翠玉白菜」為啥有兩個底座呢?
上圖左下方的木雕靈芝底座是「翠玉白菜」原來的底座,當時「翠玉白菜」是直立方式放置的。由於臺灣地處地震帶,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臺北故宮重新為「翠玉白菜」製作了一個新的底座,就成了現在「翠玉白菜」斜倚在木座上的模樣,這樣的擺放方式有了更好的穩定性。
好了,下文再見,繼續講述我們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