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農村中的五服指的是什麼?

2020-12-19 史之策史

隨著封建社會的瓦解和新中國的成立,越來越多的新思想注入到了我們的文化中,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我們大力發展學習新鮮事物。

然而,在這樣的學習中,一些傳統的文化也難免流失,眾多因素下,一些傳統在城鄉之間逐漸拉開了差距。

因為一些政策上的自由,農村相較於城市保留下來了一些更多傳統的規矩和習俗,婚喪嫁娶,禮儀禁忌,以及家族制度。

那麼,農村家族中的「五服」是什麼意思呢?

何為五服

這裡的五服可不是五件衣服,五個物件。它指的是一種由血緣關係決定的親屬制度。

五服二字在古語中有多種解釋,這裡農村流傳的五服,是指從古代父系社會衍生的家族體系,本指因親疏遠近不同的五種喪服。

所以,簡單來說,五服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自身五代。

如果把自己看做起點,那麼向上數四代向下數四代,一共九輩人,這上四下四便都是你五服之內的親人了。

中國人重情義,講究血緣往來,所以五服之內,誰家有個紅白喜事,按理說都是要參加的,如若出了五服,關係就淡了,也就可以不去了。

五服的由來

前面說過,五服,即五種喪服,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斬衰最親,緦麻為五服之內最遠。

五服,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喪禮禮治。晚輩為逝去的長輩披麻戴孝以示孝道和哀痛。該項制度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

斬衰:是五種喪服中最重的一種,以粗麻布為材料縫製而成的一種褂子,左右和下邊不縫。

斬衰的守孝期為三年,主要是兒子和未出閣的女兒,兒媳,重孫,妻子妾室。

齊衰:用比斬衰稍輕一些的粗麻布製成,衣旁和下邊要縫合。

齊衰服喪期為三月到三年不等,主要是子女為繼母,丈夫為妻子,孫輩為祖父母等。

大功:大功的材質是粗熟布,粗熟布稍細一些,服喪期為九個月,主要是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姊妹之間又或者為叔伯。

小功:為較細的熟麻布製成,重量也更輕。小功的服喪期為五個月,主要是本宗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

緦麻:是五服之中最輕的一個,由細熟麻布製成。服喪期也只有三個月,主要是本宗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

以上五種不同材質的喪服即民間五服一說的由來。

五服的禁忌習俗

關於五服,有著許多的規矩,其一便是未出五服,不得通婚的說法。

古人有云,「同姓而婚其後不繁」,老祖宗也許早就意識到了遺傳科學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更多悲劇,定下了五服之內不能通婚的規矩。

當然隨著多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的進步,族系家譜也漸漸流失,所以五服之內禁通婚的說法也只在部分農村地區存在。

依照今天我國的法律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也就是並非五服之內完全禁止。

那麼,你可能會覺得疑問,古代那些戲曲傳說中,表兄妹成婚親上加親也案例不是比比皆是嗎?

其實不然,古代的親上加親是姨表親可以成親,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妹妹,而姑表親是不可以的,例如賈寶玉和惜春妹妹。

姑表親也就是五服之內的兄妹關係了,因為古代講究父係為宗,所以五服之內的父系一脈看作是一家,這樣一來成婚也就意味著亂倫,於情於理都有傷風化。

而女子通常在出嫁之後就成了外人,因此,姨表親雖說是親,但卻是外家親,可以成親婚配。

歷史上近親婚姻有很多,比如王獻之一家,賈寶玉和林黛玉,陸遊和唐婉。

還有最有名也最讓人唏噓的呂雉,她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竟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了自己的兒子劉盈。

饒是劉盈尚存正義,據說未與之圓房,輩分來講,這可是舅舅娶了外甥女啊。

當然今天的文明社會,一些迷信封建的習俗早就應該摒棄,但習俗背後的倫理傳承,我們還是應該去了解一二,畢竟老祖宗的智慧比我們想像中多得多。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常說「最親不過五服」,五服指的是什麼?這其中學問多了
    大家好,這裡是珊珊開心,我是小編珊珊說農,每天給大家分享不一樣的農村俗語,如果大家覺得喜歡農村俗語和廣大農村人的智慧結晶,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後續小編會每天為大家帶來更多的農村的俗語和三農知識哦!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農村老人常說「最親不過五服」,五服指的是什麼?
  • 農村人常說,親不過五服!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親不過五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一個流傳悠久的社會風俗。那麼,農村家族裡常說的沒出五服,這個五服是什麼意思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五服」在現在的農村主要是指五代或五輩內的宗族血脈關係1、按照父系家族的親屬關係來分,從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本人這五輩人組成的宗族關係就叫五服,你在這五代內就叫沒出五服,到了本人的下一代這個就叫出了五服。或是從父輩開始往下排的五輩關係,一服父親輩二服兄弟姐妹三服叔伯孫氏輩四服叔伯曾孫氏輩五服叔伯玄孫氏輩。
  • 俗語:過了「五服」不是親,「五服」指的是什麼,是怎樣的禮法
    在農村親戚之間的交往中,經常能聽到過了「五服」、出了「五服」的說法,人們以此來分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親與疏。「五服」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俗語,是人們親身經歷、體驗過的一種經驗總結,進而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語言藝術。
  • 農村俗語「姑舅親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啥意思,什麼是五服?
    由於農村的居住比較集中,所以農村人的親戚體系特別的強大,在每個村子都有這樣的情況,看似毫無關係的兩家人,往上面數兩三代卻是很親近的親戚關係,也正是如此,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關於親戚關係的俗語,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姑舅親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親不過五服」,什麼是「五服」?為什麼五服之外就不親了?
    那什麼是」五服「呢?通過農村老人的講述和查看歷史典故,下面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通過翻閱資料得知, 原來「五服」這個詞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就有了這個概念,隨著歷史的變遷,每個階段對「五服」的理解和念義也有所出入。在我國歷史上,「五服」至少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指的是行政區劃。
  • 農村家族裡常說的沒出五服,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
    「五服」的說法在農村是非常普遍的家族觀念的民族術語。如漢族是56個民族之中,是一個最龐大的民族,覆蓋面積大,分布零散,又有上百個姓氏,每個姓氏人口眾多,人丁興旺,繁衍生息速度之快,一般情況下同姓氏人家又不居住在一起,有的相隔很遠。
  • 農村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是啥意思?
    老者告訴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凡是來往比較密切的,應該是沒有「出五服」;而來往不密切的,應該是「出了五服」了。說句實在話,什麼是「五服」,我著實不懂,於是,便請求老者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 老人常說:「親不過五服」怎麼理解?「五服」指的什麼意思?
    老人常說:「親不過五服」怎麼理解?「五服」指的什麼意思?我國古代有很多的民俗諺語,都有很多種意思,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還有教的都是做人的道理,雖然語句簡單,但是蘊含的道理一點也不簡單,聽完覺得受益匪淺,終身受用,但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很多的俗語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老人常說:「親不過五服」怎麼理解?「五服」指的什麼意思?
  • 老話說「最親不過五服」,五服、六親和九族具體指的是什麼關係?
    老話說「最親不過五服」,五服、六親和九族具體指的是什麼關係? 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講究血緣關係的民族," 宗族文化 " 根深蒂固,尤其在古代,一個大家族會聚族而居,每年都會在祠堂裡祭奠他們共同的祖先。遇有喪事,宗親們會按輩分排序,為死者服喪。
  • 俗語「最親不過五服」,什麼是五服、六親和九族,這裡面學問大了
    俗語「最親不過五服」,什麼是五服、六親和九族,這裡面學問大了中國的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不管是俗語文化還是詩歌等等,都是古人給後代留下的寶貴文化資產,在農村經常聽到老人們講一個詞語「出五福」,尤其是在農村的葬禮上,經常會聽到這句俗語
  • 老人說的五服是指什麼,為什麼會有「親不過五服」的說法?
    老人說的五服是指什麼,為什麼會有「親不過五服」的說法?文/歐洛克論史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沒有聽說過五服這兩字?或許有人聽到過,並且對這兩字還做了一番研究,或許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兩個字,也自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其實,不僅有五服這個詞語,還有親不過五服的說法,可能大家心裡會更加疑惑了,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解讀一下這個詞語,和這個說法的含義。
  • 在農村,有個「出了五服不是親」的說法,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在影視劇中,我們總能聽到「株連9族」的說法,很多人奇怪,「9族」到底是什麼呢?其實理解起來很容易,也就是高祖、曾祖父、祖父、爸爸、自己、孩子、孫子、曾孫子、玄孫這9類。也有人問:「6親不認中的6親是哪些?」
  • 老人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
    如果我們經常看一些古裝電視劇,或者讀一些古文,經常能夠看到一些與「五服」相關的字眼。而且老人常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這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從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男人的地位越發的出眾,後來逐漸形成以男人為天的社會現象。
  • 歷史上的「五服」指的是什麼?現在卻發生了不一樣的演變
    俗話說,「親不過五服」,「親」指的是血緣關係,這句話的意思是形容血緣關係的遠近,那麼「五服」究竟指什麼呢?很多人覺得五服指的就是五代人,事實是否是這樣,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五服」這個耳熟能詳的詞語。五服一詞最早在《尚書》中出現,此時的「服」指的是地域劃分的範圍。
  • 農村人說的「五穀、五畜、五菜、五果」,都是指什麼?
    農民大多是以種地為生,在農村有許多關於農作物的文化,農村人的一飲一食都有講究,農村人還對此進行了總結,常說「五穀、五畜、五菜、五果」,那麼都是指什麼呢?1、五穀農民對農作物十分熟悉,因為常年種植,在勞動的過程中也認識了很多植物,那麼五穀都是指的是什麼呢?分別是水稻、小麥、高粱、豆類和黃米。2、五畜以前農村人基本上家裡都會養殖一些家畜,不過現在農村人還養殖的就比較少了,像牛主要是為了耕地。
  • 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
  • 農村葬禮為何有人穿孝衣,有人只頭纏白布?農村「五服」了解一下
    這其實與農村流行的喪服制度——五服有關。今天就簡單來和大家說說這種喪服制度吧!五服制度「五服」是很多農村地區都比較流行的一種喪服制度,最開始的意思指的就是五種孝服。而布料的區別上,麻布代指子女兒媳,披麻戴孝也是這個意思,與逝者是最直系的關係,而孫侄甥則穿宣布,曾孫輩穿淺布。還有一種說法,孝服是有等級的。最高等的是斬衰(zhuan cui)服,這是五等喪服中的最高等級,用很粗的麻布製作二層,衣角是不縫邊的。
  • 老一輩口中說的「出五服了」有道理嗎?有什麼講究呢?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在農村經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出五服」了,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這句話自然不難理解,但對於年輕人來說他並不理解親族之間的血緣關係,所以難免會對「出五服」難以理解。而在過去「五服」其實指的是政治上等級關係和義務,而在農村「五服」指的是一種血緣關係而劃分的喪葬禮儀,是規定親鄰關係的一種喪服體現。在家天下的社會制度中,皇權為了能夠保障對宗族的控制,防止宗族勢力的不斷擴大,因此提出了五服的制度,來約束彼此之間的關係遠近問題。
  • 農村老人講,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這是什麼意思?五服是什麼?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刺楸常聽老人講「出五服」,小時候聽得雲裡霧裡,不知所云,只知是一種認定親戚的方法。一、「五服」制度「五服」為《儀禮·喪服》所記載的親屬間服喪制度。在父系家族的父宗體系中,人亡故後,其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在服喪時根據親疏遠近關係穿戴不同喪(孝)服,親近者重服,而疏遠者則輕服。重服者,服喪期長,孝服所用麻布粗;輕服者,服喪期短,孝服所用麻布細。
  • 俗語:「親不過五服」,五服是什麼意思?
    俗語:「親不過五服」,五服是什麼意思?   我國民間一向是有許多人們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說法和俗語,而這些說法說俗語往往都是十分有道理的。在查閱後小編發現五服這個說法也是擁有了悠久的歷史,並且是一個意思含義很豐富的詞彙,在歷史的記載中五服至少有三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