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司進入執行階段的案件,我們的執行幹警敢闖善為,對症下藥,堅持剛柔並濟原則,秉持服務大局、司法為民、文明執行理念,服務『六穩』『六保』、優化營商環境等工作任務,第一時間聯合蘇州中院成立專項行動小組,狠抓執法辦案第一要務,全力突破執行難題,為企業排憂解難……」近日,金龍聯合汽車工業園區(蘇州)有限公司在給蘇州園區法院的一封感謝信中寫道。
兩個月前,蘇州中院與園區法院兩級協同執行,聯動廣西省北海海城區法院執結了一起金融借款糾紛,力促被執行人2日內全額履行了380萬元,充分保障了債權人企業的權益。而這只是該院致力於打造「最舒心」營商環境的冰山一角。
為適應自貿區建設司法需求,園區法院立足審判職能,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多措並舉在助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出臺《關於建設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司法保障機制的實施方案》,並制定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機構協同監管、風險協作防範等工作機制,為蘇州片區建設發展提供更優質的司法服務和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資本活水 「護航」金色產業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集營商之「水」,才能魚活水美,強法治之「城」,才能操贏致奇。園區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而區內金融的穩定和安全也需要司法的有力保障。
隨著法槌聲一響,10分鐘不到,庭審結束,這是金融庭庭長郭路這天下午的第6個庭審。如此高效,都得益於他們創新的「金融要素式審判模式」。
近年來,隨著自貿區金融高地逐步建成和金融機構的聚集,該院受理的金融案件數也急劇攀升。2018年收案3404件,2019年4061件,2020年1-8月3580件,平均年收案數增幅超20%。園區法院全面革新金融審判模式,以「團隊+機制+科技」為核心驅動力,探索出了一條金融審判標準化、專業化的「園區路徑」,有效回應了自貿區金融發展需求。
與傳統的案件相比,自由貿易的市場主體需要更為靈活便捷的方式解決糾紛,園區法院充分發揮司法職能,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和審判機制創新,金融案件的審判質效得到顯著提升,以五個審判團隊承擔了全市30%的金融案件審理,2019年平均團隊結案721件,超全市法官平均結案量的2倍;單個案件平均審理周期也下降了一半。連續兩年獲評園區金融環境創新獎,為自貿區蘇州片區建設「一號工程」貢獻「園法速度」,也得到了蘇州市委領導的肯定。
「在金融領域,時間就是金錢。我們推行金融審判改革,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審判效率,優化園區營商環境,服務自貿區建設。」郭路說。
同時,為進一步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以穩定、公平、透明、高效的司法保障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圍繞園區高水平推進自貿片區建設的目標任務,園區法院黨組成員帶隊赴多個金融機構、企業、學校進行走訪調研;定期召開銀行業、融資租賃業座談會,及時了解轄區內企業在新形勢下發展新業態過程中的司法需求,服務企業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健全機制 盤活優質資源
「庭外磋商」與「庭內重整」有力銜接、「意思自治」與「法治保障」雙管齊下,60天完成預重整,45天完成重整,債權人通過率100%,快速、靈活、高效盤活自貿區破產科技企業。該科技公司因經營不善陷入財務困境,被諸多債權人提起訴訟、申請強制執行。通過實地調研,園區法院發現該企業在伺服器領域有著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實力,且具有繼續運維的價值和再生希望,該法院創新機制,探索出一條破產重整之路,最終成功挽救了陷入困境的科技企業。
為能更有效激發自貿區市場長遠運行活力,近年來,園區法院不斷完善破產企業識別機制,及時甄別具有拯救價值和可能性的困境企業,通過破產重整、破產和解、破產清算等司法程序,充分發揮破產制度的市場救治功能,創新對經營困難企業的司法救助和退出機制,積極促進園區科技含量高、有運營價值的困境企業成功重整。
2019年以來,園區法院受理破產案件32件,審結22件,清理債權金額12.19億元,連續兩年案例獲選江蘇法院企業破產十大典型案例。
針對破產資產瑕疵多、處理難、變現難的問題,園區法院通過府院聯動機制,積極解決受買人的後顧之憂。美麗華傳媒有限公司年前通過司法拍賣平臺買下在建大樓,因為是破產企業,在組織施工、驗收各環節上都面臨重重困難。園區法院了解情況後,為其量身定做了一套解決方案,不僅補齊了所有工程驗收所需的材料,而且促進了審批手續的簡化,為這家傳媒公司落戶園區提供了最優服務。
「我們公司十分重視這棟大樓,政府這麼鼓勵支持我們這些民營企業家,也十分感謝法院為我們這件事一直牽頭協調處理。」負責人李雲飛在蘇州市第九屆企業家沙龍上為園區法院點讚。
注重平衡 打造「雙贏」生態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優質的營商環境正日益成為市場主體倍加青睞的「投資高地」。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端人才大量集聚,發生在企業和各類人才之間的競業限制糾紛也呈增漲態勢。近年來,園區法院圍繞服務「人才高地」建設,樹立正確的裁判理念,準確把握當前經濟發展趨勢及人才流動規律,注重利益平衡,在保護創新創業企業的商業秘密、智慧財產權的同時,充分尊重勞動者的自由擇業權;積極延伸審判服務職能,通過司法建議、審務進企業等多種手段,引導企業規範競業限制合同的制定,完善人才流動機制;發布了《蘇州工業園區勞動爭議(競業限制類)審判仲裁白皮書》和典型案例,引導勞資雙方樹立誠信理念,從源頭減少限制有序流動、規避競業限制的行為,助力實現雙贏。
「競業限制類案件的審理涉及到區域人才環境的塑造,是優化法治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在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兼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的基礎上,依法裁判。」園區法院東沙湖法庭邵婷婷介紹說。
在履行和解除競業限制約定的過程中,誠實信用和公平正義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均應遵守的基本原則。費某原系A公司的銷售主管,其在職期間及離職後在與A公司在經營業務上存在競爭關係的B公司擔任監事,違反了雙方籤訂的競業限制協議及忠誠義務,給A公司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案件審理中園區法院查名涉案競業限制期限和競業限制補償金額兩項條款均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遂依法作出了調整。此舉不僅保護了用人單位商業秘密、智慧財產權等合法利益,又維護勞動者基本生存權和擇業自由權。
面對自貿區全新實踐,蘇州工業園區法院積極健全審判工作機制,完善司法保障制度,不斷推出創新舉措,在助推實體經濟發展同時,努力打造自貿區司法建設「蘇州樣板」。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對自貿試驗區『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著力優化法治營商程度,營造公正、透明的司法平等保護環境,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司法保障措施,為自貿區蘇州片區貢獻『園法力量』。」園區法院院長沈燕虹說。(孟豔 博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