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戰場上,當土耳其不得不直面俄羅斯的鋒芒時,非常明智的選擇了和談。畢竟在國際事務中,大多秉承著一種態度:佔據上風時咄咄逼人,沒有把握時以和為貴。
然而當土國代表團抵達克裡姆林宮時,令人意外的一幕出現了,偌大廳堂中只留下四張椅子,供兩國總統和翻譯使用,其他人只能站著,而且他們後面赫然便是葉卡捷琳娜女皇的雕像。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如此安排顯得別有深意。
葉卡捷琳娜是沙俄歷史上最著名的女皇,沒有之一,曾有句舉世皆驚的名言:
假如我能活到兩百歲,整個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多麼的自信和霸氣,將女皇彪悍的氣質刻畫的淋漓盡致。她在位期間,將危機四伏的俄國打造成一支可怕的力量,對外積極擴張謀奪利益,使沙俄疆域大為增加,其中就有來自土耳其的巨大「貢獻」。
葉卡捷琳娜原名索菲婭,出身並不顯赫,只是位平凡的普魯士姑娘(德意志地區),其父是擁有一小塊領地的沒落貴族。她能從灰姑娘一躍而為女沙皇,緣於邂逅了遠在星辰之外的好運氣。
當時的俄國女沙皇伊莉莎白一世,是彼得大帝唯一直系後代,但她沒有子嗣,按傳統需要在眾多遠親裡選接班人。王室聯姻是歐洲各國合縱連橫的慣用方式,找到一位有血緣關係的繼承人並不困難,霍爾斯坦(位於德國北部)王子彼得被選中。
這使眾多德意志公主芳心暗許,誰能嫁給彼得就意味著將來成為俄國皇后,經激烈海選,索菲婭被定為彼得未婚妻。她能被選中,離不開普魯士國王的支持,作為歐洲重要力量,普魯士的意見必須被俄國慎重對待。在身不由己的利益漩渦中,索菲婭不可避免地被拋入一段不幸婚姻中。
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索菲婭抵達莫斯科,未來夫君的一番話卻令她如墮冰窟。彼得非常坦率地告訴她:「你我二人的婚姻只是政治需要,我已心有所屬」。
備受打擊的索菲亞很快冷靜下來,只有成為真正的俄羅斯人,自己才能在這個國家立足。於是她晝夜苦讀,盡其所能了解俄羅斯的一切。甚至當身患重病時,堅持把為她祈禱的新教牧師換成了東正教神父,以此表明皈依之志,此舉贏得整個俄羅斯宮廷的讚許。
1744年索菲婭受洗東正教,換了個斯拉夫名字葉卡捷琳娜。
婚後兩人各行其是、勢同水火,彼得登位後關係更是急轉直下,到了公然敵對的地步。葉卡捷琳娜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將來,她面臨三種選擇:維持現狀和彼得榮辱與共;繼續被彼得冷落等著被打入冷宮;再就是主動出擊,我的命運我做主。
第三條路成了她的最終選擇,並暗中拉攏近衛軍力量。1762年趁新帝立足未穩,葉卡捷琳娜成功推翻彼得三世,當上了女沙皇。
葉卡捷琳娜登位之初,面對的是一個國庫空虛、商貿凋敝、軍備廢弛的國家。她意識到只有將俄羅斯打造成令人生畏的強權機器,才能贏得足夠的尊重。經過一系列新政,俄國變得強大起來。
個性的強悍加上雄厚的實力,催發了葉卡捷琳娜的野心。她的前輩彼得大帝只打通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卻始終未能得到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葉卡捷琳娜決定幫他完成這一願望。
要想到達黑海,必須經過高加索地區,奧斯曼帝國成了最大阻礙。然而當時的奧斯曼仍然強大,單憑俄羅斯一家難以拿下,於是女皇極為策略的採取蠶食手段,並且拉攏英普等國建立反土聯盟。
對於俄國的屢屢挑釁,土耳其再也坐不住了,並於1768年糾集法奧等國對俄宣戰。俄波羅的海艦隊繞過歐洲,駛入地中海並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這引發了希臘、敘利亞以及北非等土耳其殖民地的反土鬥爭,令其陣腳大亂。陸戰中俄軍亦連戰連勝,直至打到黑海岸邊。
水陸兩線的失敗,迫使土耳其承認克裡米亞汗國獨立,隨後被俄納入版圖。
失敗後的土基不甘受辱,於1785年再次對俄發起挑戰,以期奪回克裡米亞和高加索的喬治亞。這一次更慘,不僅延續了之前的失敗,更是被迫籤約,承認俄國對克裡米亞和黑海北岸地區的永久主權。
值得土耳其慶幸的是,雖然連續敗在女皇手下兩次,畢竟還保住了大部分地盤。歐洲另一個國家波蘭,則被葉卡捷琳娜聯合普奧兩國,接連瓜分三次,直接歸零。
在女皇任期內,俄疆域擴大67萬平方公裡,其中有46萬平方公裡來自波蘭,剩下部分由土耳其拱手相讓。這種「虎口奪食」式的掠奪,顯然要比吞併荒涼廣袤的西伯利亞難度大的多,葉卡捷琳娜也因此留名俄國擴張功勞簿。
此次「會場女皇塑像」事件,顯然是俄對土耳其的警告:莫蹈覆轍,勸君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