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1959年,已在香港立足開館的葉問,將大兒子葉準送回廣東佛山,自己與太太張永成還有小兒子葉正在香港平靜地生活。地下拳場的老闆費蘭奇派出手下馬鯨笙去霸佔小學的地皮,正是葉正就讀的小學。於是葉問帶領徒弟充當來保鏢角色,保護了學校師生,並結識了兒子也在這所小學的張天志,二人惺惺相惜,一番交談,兩人竟然同為詠春門下。
馬鯨笙放火燒學校的事情鬧大了。費蘭奇與葉問約定,三分鐘的交手,葉問如果沒有倒下,他就不再找麻煩。兩人一番激烈搏鬥,平手結束,彼此贏得了對方的尊重。葉問順利解決了學校的問題與此同時,攢夠開武館的錢的張天志,自稱 「詠春正宗」,通過記者和報紙報導,向葉問公開宣戰,要為自己的武館爭取名譽。葉問的妻子張永成已經病危,葉問肩負起照顧妻兒的責任,沒有赴約。
病重的張永成不忍心葉問在自己離去後,連最痴迷的武學也放棄。她對葉問說:我好久沒有聽到你打木人樁的聲音了。葉問便開始打給妻子看。最後,張永成替葉問重新約戰張天志。決戰時,張永成在門口聽著二人的切磋。面對家庭和武術,葉問與張天志這一戰,奪回了屬於他的詠春正宗頭銜,葉問在經歷了諸多武學之爭後已大徹大悟,他將自己的感悟告訴了張天志:無論何時,最重要的其實就是身邊人。1960年年葉問的太太張永成因癌症去世,之後葉問潛心研究武學,授徒傳拳,成為一代宗師。
《葉問2》上映六年後,《葉問3》終於來了。這次影片以葉問的市井生活作為主線,營造了出了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市井氣息,江湖氛圍。我個人覺得這部是葉問系列打鬥設計最好的一部,隨著故事的發展,成功地把每一場打鬥串聯其中,並且精心設計的打鬥場面乾淨、有力。流暢的敘事和打戲,一如前作令人難以抗拒。
影片的核心衝突不再是痛打外國人,不再簡單粗暴地靠熱血鏡頭來煽動民族情緒,而是著眼與葉問所要做的人生選擇上。是作為一名武術家,要為街道除暴安良,維護詠春宗師的名號,還是作為一名家庭的頂梁柱,為了妻子和孩子盡一份責任?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糾纏,或許才是本片想要表達的主題吧。葉問夫婦日常裡的相濡以沫,老夫老妻懷念青春的約會,誤會暗生又瞬間開解的會心一笑……這些關於生活的戲份,才是真正引起更多觀眾共鳴的內容。結尾葉問對戰張天志,隨著葉問的一招一式,觀眾們的心更多牽掛在站在門外的張永成身上,這是一場充滿了溫情,體現了丈夫對妻子的貼心,在妻子陪伴下的真· 最後一戰。
影片對於終極大戰,沒有執著於「為打而打」,這一戰不是來表現矛盾與衝突的爆發的。葉問和張天志先後比了棍法、八斬刀和拳腳。對決不僅痛快過癮,一氣呵成,影片也在著力表現出兩人飽含了詠春拳的精華的一招一式,彰顯了葉張各自的修為, 雖然葉問最後贏了張天志,但誰才能代表「詠春正宗」沒有結論,勝負的結果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兩個詠春高手的對決,沒有正邪分明,無關國恨家仇,只是安安靜靜切磋,或許這就是真正的宗師境界吧,影片體面地回歸武學本義,讓觀眾在欣賞之後感到欣慰,這才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有內涵的武俠片。
「詠春,葉問。」,伴隨著這句話,腦海裡浮現的是一襲長衫,清瘦儒雅,彬彬有禮的葉師傅。如果說喬峰的俠肝義膽,楊過的放蕩不羈,是我們理想中的俠之大者,那葉問,可能是最貼近生活的大俠吧,而第四部裡,英雄遲暮的葉師傅又會遇到什麼挑戰呢,請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