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私人土地、增加公屋……香港《施政報告》出招解決房屋土地問題

2020-12-13 廣州日報

17日下午,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舉行記者會,主要闡述了《行政長官2019年施政報告》房屋和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陳帆表示,房屋供應失衡是香港「深層次問題」之一。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右)與運房局局長陳帆(左)昨出席記者會 (圖源:香港商報)

兩位局長都表示,香港在未來將大幅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

針對一些香港市民對「放寬按揭」政策進一步抬高樓價的可能和風險。陳帆回應稱,政策是為了降低年輕人的首次置業首期負擔。至於按揭增加可能帶來的風險,將通過按揭保險機制控制風險。

01

改劃土地,絕大部分用作建公屋

黃偉綸表示,香港特區政府過去一年已經在全力推進土地和房屋供應,未來這個速度還將加快。

特區政府將推動改劃用地作房屋發展,在目前210多幅改劃用地中,已經有129幅完成改劃,可以提供超過184000個單位,其中超過70%是公營房屋。

另外還有82幅正在改劃或者有待開展改劃,預計可以提供超過126000個單位,其中超過9成為公營房屋。

圖源:香港商報

另外,加強就受政府發展清拆行動影響的住戶和業務經營者提供的特惠補償和安置安排。

備受關注的收回私人土地方面,黃偉綸表示,目前已知將收回約700公頃私人土地,主要分布在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元朗南等地,其中超過400公頃將會在未來五年收回。而過去五年,這個收回的數字不過是20多公頃。

02

開發「棕地」,評估是否適合建公屋

按照黃偉倫的說法,目前新界未納入新發展區或其他發展項目的「棕地」(即一些因為現實的或潛在有害和危險物的汙染而影響到其擴展和利用的土地)大約是700多公頃,當中接近現有新市鎮和主要公路,且面積較大的棕地約為450公頃。

規劃署會優先檢視較接近現有基建設施的棕地,這部分大約是160公頃,由土木工程拓展署開展進一步技術評估,看可否作公營房屋發展,今年年底會公布有關地塊位置,以便開展進一步技術評估、改劃和收地準備工作。而剩餘的290公頃棕地也將持續受到檢視。

03

將公布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的重建計劃

黃偉綸進一步解釋了《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的框架。據悉,該計劃為期3年,可批核申請總面積的上限是150公頃,需要可新增樓面面積50000平方米、額外新增單位項目不少於1000個的項目才可能獲批。

圖源:香港商報

另外,政府也已經明確,有發展意向、將開展、正進行和已完成規劃研究的範圍都不會在用地申請範圍內,也不接受位於郊野公園、6個生態敏感地帶和12個優先保育區的申請。

未來數月,此計劃方案將聽取立法會、專業界別和相關團體意見,儘快敲定並在明年年初正式接受申請。

市建局還會在明年年初公布九龍城兩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的重建計劃,部分收回土地會作興建公營房屋之用。

04

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

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短中期措施,特別是在公營房屋方面著力甚多。陳帆表示,政府將邀請房屋委員會將房委會下轄的工廠、大廈,改建為公營房屋,特別是增加出租公屋的供應。

同時邀請房屋委員會積極部署和加快出售「租者置其屋」計劃中的39個屋村中的約42000個仍未售出的單位。為解決長時間輪候公屋家庭面臨的困難,政府將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未來三年增加約10000個單位。

這些單位除了興建於短期閒置的政府土地和公共設施上,也會建設在私人發展商借出的土地上。陳帆透露,市區重建局、香港房屋協會和香港建造商會都會積極參與此項目,而政府預留的建設費用也將從20億港元增加到50億港元。

文:廣州日報特派香港報導組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石鈺

相關焦點

  • 香港未來五年將收回400公頃私人土地
    今日(10月1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提及,房屋是社會目前最嚴峻的民生問題,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除了新增收地項目外,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收地工作會接踵而來。運用《收回土地條例》,主要收回三類私人土地全部用作公營房屋及相關設施發展,包括公屋、綠置居、居屋及港人首置上車盤。
  • 香港2019施政報告關鍵詞:增公屋、收私地、大派糖
    16日中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用51分鐘完成宣讀《施政報告》。  香港修例風波持續4個多月仍未平復,在此背景下,《施政報告》更受關注。這是林鄭月娥上任以來的第三份《施政報告》,重點關注了房屋、土地供應、改善民生和經濟發展四方面工作。
  • 林鄭月娥第四份施政報告現場側記
    而在兩個迫在眉睫的任務後,最緊逼的問題就是房屋與土地的供應。根據《施政報告》,在第五屆政府的理念裡:房屋並非簡單的商品,在尊重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即要充分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在2018年,林鄭月娥就針對坊間「房價高、住房難」問題,推出「娥六招」。
  • 香港房屋藍圖:10年建屋45萬 填海"造個澳門"
    梁振英發表首份施政報告,重點繪畫香港房屋藍圖。香港文匯報   人民網1月17日電 香港特首梁振英昨(16日)公布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房屋政策為重中之重。報告規劃出未來10年以至更長遠的房屋土地供應和建屋規劃:短中期則會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目標是首5年公私營房屋供應將增加至19.38萬夥,較過去5年增加56.3%;10年內預計增加44.58萬夥,其中公屋供應逾24.5萬夥;長遠解決土地短缺問題,則希望透過發展新市鎮,以及填海造地3000公頃(面積比澳門全境的2990公頃稍大)。
  • 從「房屋階梯」到「置業階梯」——香港多舉措助市民安居
    新華社香港10月16日電(記者 戰豔)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日發表她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房屋方面,特區政府將鞏固「房屋階梯」並建立「置業階梯」,其中多項舉措引發廣泛關注。  在發表施政報告時,林鄭月娥說,「房屋階梯」的第一層是「公屋」(公共出租房屋,類似內地的廉租房),這是為基層及低收入家庭確立已久的安全網。目前涉及約75.6萬戶家庭,其中19%是長者住戶,16%是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住戶。  她承諾,特區政府會致力縮短公屋輪候時間,同時幫較有能力的公屋住戶沿「置業階梯」上移,騰出單位給有需要的市民。
  • 林鄭月娥第四份施政報告現場側記
    而在兩個迫在眉睫的任務後,最緊逼的問題就是房屋與土地的供應。根據《施政報告》,在第五屆政府的理念裡:房屋並非簡單的商品,在尊重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即要充分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在2018年,林鄭月娥就針對坊間「房價高、住房難」問題,推出「娥六招」。
  • 實探香港樓市:土地供應極度緊張 港府收地遇強阻力
    「土地供應為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而且必須多管齊下。」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廣泛公眾諮詢,於去年12月向政府提交的建議,政府今年2月全面接納,將推行更有力的土地供應策略,持續大幅增加土地供應,以落實長遠房屋策略所制定的十年建屋目標。」土地供應極度緊張香港地勢多山,且郊野公園、溼地佔地面積大。
  • 香港八大措施紓困住房問題 購房首付低至一成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訂立了一個清晰目標:要讓每一個香港人及家人,不再需要為住房問題煞費思量,都可以在香港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確保各目標家庭「供得起,買得起」,施政報告公布了八大措施,協助港人置業。
  • 香港2018年起建十萬公屋 年輕人可減負擔十年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16日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短中期內加大加快資助房屋的供應,並提出了7項計劃,其中在2018年起的5年內,至少新增100000個公屋單位。有分析指出,現時樓價高企,年輕人要累積首期也很困難,增加公屋可以舒緩他們住屋壓力。
  • 香港房屋政策重新定位 助市民居有其所
    曾蔭權為房屋政策作了重新定位:  在公屋方面,維持一般公屋輪候冊申請者平均輪迴時間約3年的目標。曾蔭權說,這是政府重要政策,令社會和諧穩定,政策絕對不會改變,如果將來需求有變化,會就建屋量作適當調整,以保持此目標。
  • 香港收回784幅私人土地,地產巨頭也出手了:無償捐地27萬平方...
    導讀:香港地政總署稱,將收回784幅私人土地,涉及的面積約68公頃。此次擬回收土地將用於發展新界東北部的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覆蓋面積612公頃,涉及總人口約19.37萬人,提供約4.01萬個就業機會。
  • 緩解土地之困 香港欲填海造地1700公頃
    10月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2018年、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在施政報告中,香港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計劃將分階段填海造地,建造約1700公頃人工島。對香港土地供應問題的重視程度,從本次施政報告的表述中可見一斑。報告中提到,「社會的整體民生、經濟以至運輸基建發展,均倚靠土地資源才能成事,否則一切的策略和計劃只會流為空談。」土地供應短缺、土地利用率低一直是香港難以治癒的「頑疾」,也是房價高企、房屋供應短缺的最主要原因。
  • 香港官員: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 紓緩輪候公屋家庭壓力
    香港官員: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 紓緩輪候公屋家庭壓力中國新聞網  作者:  2020-01-05 香港土地不足,房屋供應緊張,一直是困擾香港的
  • 誰解香港樓市死結!徵地難行、填海擱淺……為何政策總被挑刺,完美...
    在住房保障方面,數據顯示,目前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變成5.4年;而新增供應卻又受阻。此前,香港最大政團民主建港協進聯盟(簡稱「民建聯」)在報刊登全版廣告,促請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增加土地供應,興建公屋,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以解決香港主要深層次矛盾,卻遭到反對派抵制。
  • 香港收回大批土地,李嘉誠終於表態!
    「東網」26日報導,香港地政總署當天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等相關法例,表示政府將在12月27日之前收回784幅私人土地,面積約68公頃(約合732萬平方英尺),外加9個墳墓所佔用的土地也將被收回,面積約752.8平方米,以推動發展香港北部新界的新發展區。
  • 香港官員:增加過渡性房屋 紓緩輪候公屋家庭壓力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香港1月5日電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5日表示,覓地建屋需時,特區政府積極協助和促成各項由民間團體主導和推行的短期措施,透過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以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和長時間輪候公共租住房屋
  • 香港公屋最新消息,
    關 注 新 港 人 傳 遞 正 能 量 香港新港人互助文明社群 運輸及房屋局今日(16日)發表《長遠房屋策略》2020周年進度報告,更新長遠房屋需求推算目標,2021/22至2030/31年度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萬個單位。
  • 香港房地產問題陷入死結:能開發土地接近枯竭
    事實上,香港不缺地,在深圳河對岸,就是香港新界北大片的鳥類自然保 護區,很大一片其實並沒有很高的保護價值。這只是香港可利用土地的一角。香港1100平方公裡土地,2/3規劃為不可開發的林地、草地、荒地、溼地和灌叢 等郊野土地,私人和公共住宅用地僅佔可憐的4%。香港糧食100%靠進口,卻保留比住宅用地還多的農地(佔土地面積的5%)。事實上,這些農地只是用來堆 積貨櫃的。
  • 棕地開發難 未來十年香港新房供給 目標受挑戰
    本報記者 尤丹婷 香港報導  香港特區運輸及房屋局日前公布了2016年《長遠房屋策略》進度報告,表示未來10年(2017/18至2026/27年度)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6萬個單位,其中包括公屋單位20萬個、資助房屋8萬個、一般私人住宅單位18萬個的目標。
  • 香港加快推地及收地:將在新界收回68公頃私人土地
    香港地政總署稱,將收回784幅私人土地,涉及的面積約68公頃。此次擬回收土地將用於發展新界東北部的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覆蓋面積612公頃,涉及總人口約19.37萬人,提供約4.01萬個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