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極為現代化的美國連鎖中餐館熊貓快餐,讓人很難將其與中國傳統餐飲扯上關係
「中華料理」遍布日本大街小巷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小編曾經在德國待過一段時間,習慣了賣中餐的館子總是與「Imbiss」即德文「小吃」相連。多嘗了幾次,發現所謂「中餐」不光不分東西南北菜系,甚至被大咧咧與泰餐、越南菜混在一個菜單內,分類烹飪方式簡單粗暴:食材固定,肉類以雞鴨為主,統一下鍋深炸切片;蔬菜不過是筍、西蘭花加上冬菇三樣。
劃分各國餐飲的惟一標準是醬料:中餐代表是豆豉或者蠔油;越南或者泰國餐呢,就給菜品澆上酸甜的醬汁。香港燒鴨和南京板鴨的唯一區別就在於甜鹹而已。
事實上,在海外各國中餐館生存狀態百花齊放。今天借著機會就來好好扒一扒吧!
英國:外賣粵菜是主流
在英國,初印象是中餐在當地人群中甚為流行,在倫敦無論市中心還是市郊住宅區,門面窄小簡陋的「中餐外賣」鱗次節比,名字大同小異,帶「強」字的、叫「新華」、「四季」的,隔一條街便見到一家,卻不是分店。
這些小館只做外賣生意,裡面不設桌椅,以粵式快餐為主:炒飯、粉、面。究倫敦華人的歷史淵源,香港人、廣東華僑聚居,粵餐壟斷「中餐」這點小編並不意外。
英國人喜歡飯前吃幾塊蝦片,再喝湯,但湯也就幾款:玉米雞湯、蟹肉(實際是澱粉和食用膠做成的蟹棒)玉米湯,以及酸辣湯。再就是菜了,「遊水海鮮」是看不到的,魚類基本來自冷藏,辣菜也儘量溫和,蔬菜品種有限,來來去去就是小白菜、青椒、豆芽和幾種筍,有時加上大白菜算不錯了。
這樣的快餐店,頭盤2到3英鎊,主菜不到8英鎊,在倫敦算是便宜。
在倫敦唐人街吃飯就是另一種光景。自20世紀初以來經歷了幾代人打拼的一批餐館已成為「老字號」,主打仍是粵式菜品,但至少人們可以光顧地道的點心鋪、專業拉麵館、包子店、餃子館,本地回頭客們在不留神之間,已接觸到了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的冰山一角。
美國:中國菜與美式快餐緊密結合
大熊貓是國寶,中餐也是國寶。這兩個都能代表中國的形象,所以美籍華人程正昌就把它們兩個整到一起了,「熊貓快餐,全美知名的中餐連鎖。餐廳的大屏幕上不斷出現的是故宮長城的鏡頭,這就是老外眼中的中餐廳。在很多普通美國人看來,中餐館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其實,熊貓快餐的服務員大部分是老外,中餐基本上就是「全盤西化」的「中式快餐」。程正昌精心設計,將餐館布置得簡潔雅致,中西合璧。店堂的裝修是傳統的中式風格,店內輕輕迴蕩的卻是美國的流行音樂。美國人到了這裡,不僅頗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同時又享受到了實惠。
熊貓快餐無論是菜式還是服務,都充分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時,熊貓快餐的菜在口味上又做了調整,偏重美國人最喜歡的甜酸味,再略帶一點辣,這樣就既滿足了美國人吃中餐的願望,又充分照顧了他們的飲食習慣,大受美國人的歡迎,因而培養出一批熊貓快餐迷。不少美國人都是熊貓快餐的回頭客。
日本:中華料理風靡全國
中國菜在日本被稱為中華料理,日本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中華料理店,種類繁多的中華料理很受日本人歡迎。在大阪經營一家中餐館的華人業者許士超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日本開中餐館,適當調整味道,順應日本人口味和保持中國菜傳統做法都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意、形,具體烹飪上重視選料、刀工、火候和調味。而很多中餐館開業後針對日本人口味清淡的特點,在菜的調味上做了一些調整,但同時堅持中國菜的基本配料和傳統做法不變。「中華料理」的菜與地道的中國菜相比,味道有所不同,但更容易被日本人接受。
中日兩國都有著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日本料理一向以清淡新鮮的口味著稱,日本人最喜愛的中華美味卻並不那麼「清淡」。
有日本網友評論說:「所有的日本人都喜歡吃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辣中帶甜,很刺激味蕾。而且很多中華料理店的麻婆豆腐都經過改良,少辣偏甜,晶瑩剔透,十分誘人。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在中國,餃子象徵著團圓、紅火。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北方人吃餃子早已經是幾千年來流傳的傳統。日本宇都宮市、靜岡市、神戶市等城市,餃子被宣傳為當地的知名美食。尤其是宇都宮市被稱為「餃子之城」,每年都要舉行「餃子節」熱鬧非凡。與水餃相比,日本人更喜歡煎餃多一些,煎餃是日本居酒屋和中華料理店食客們必點的佐酒菜餚。
看了這麼多想必大家也是很有感觸吧!
最初的中餐館,受食客群體和經營者自身的實力和眼界所限,既小且髒,主要停留在滿足和自己類似群體的需要。如今,中餐館已擺脫了「髒亂差」的代名詞,成為橫跨中西、老幼鹹宜的美味招牌。
海外中餐館原來的顧客群主要是老外,為了迎合他們的口味,不得不拋棄本色,改良菜式,將酸甜口味及西式的配菜和食材添加進來,一度讓老外以為這就是中餐。如今中國人已成為中餐館最具價值和競爭力的消費群,於是口味的回歸成為主流,越來越地道的中餐館也慢慢多了起來。
中餐館的菜系越來越多樣。原來更多的是粵港早茶、廣式海鮮、潮州小吃,隨後上海麵點、北方餃子、四川菜系、湖湘美食漸次展開,中餐逐漸多元和豐富;同時中餐館的口味越來越地道。海外中餐館從一味的取悅西方食客,將菜品酸、甜、鹹化,到如今更注重自身的原汁原味,和中國本土餐館在口味上的差距越來越小了。
中餐館的改變,表面上是迎合食客口味的自然變化,背後卻是一部移民的發展史。最開始走出國門的多為沿海的人民,於是粵港、閩南菜系充當了發展的急先鋒,隨著各地民眾走向海外的增多,菜系也逐漸開始多樣化。(史遙騰)
(責編:呂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