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萊比錫,有兩座教堂必須了解。其一,就是我上一期介紹的萊比錫聖託馬斯教堂,因為巴赫,它將在古典音樂圈裡永垂不朽,也是我心中最動聽的教堂。
而另一座的神奇存在,則是古城中的聖尼古拉教堂。
一位曾經在北京留學過的德國姑娘為我當了2小時的萊比錫導遊。她對於尼古拉的情感明顯比對於託馬斯教堂更加強烈,以至於還沒抵達尼古拉教堂,她講話的音量和情緒都開始升溫。我頗為納悶,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座以「聖尼古拉」命名的教堂,這座有何奇特嗎?畢竟,看個長相,也是低調樸實務實的教堂而已啊。
德國姑娘看著我,認真滴說:這座教堂,點燃了柏林圍牆倒塌的導火索。
什麼?孤陋寡聞如我者,估計要被這句話嚇到彈起。
萊比錫在二戰後歸屬東德,是當時東德第二大城市。1989年9月4日起,萊比錫居民聚集參與克裡斯提安·富勒牧師在聖尼古拉教堂舉行的「為和平禱告會」,並擠滿整個卡爾·馬克思廣場(今奧古斯特廣場),並開始一連串和平示威活動,爭取更多的人民權利
牧師一開始很聰明,將教堂聚會時間放在周一東德警察晚上開會的時間,這樣降低了被警察關注的風險。很多東德人民得知他們的作為後,便開始效仿, 逢周一傍晚於公眾廣場聚會,和平抗議。
1989年10月9日東德慶祝建政40周年時,聖尼古拉教堂內外群眾已經由起初的幾百人大幅增加至70,000人(全市人口約500,000),警察和軍隊包圍了教堂,勒令教堂內的上千人出來!牧師給每人發了一支蠟燭,大家舉著蠟燭一個個魚貫而出,口中喊著「我們是人民!(Wir sind das Volk!)」。軍隊不敢開槍。雖然抓捕了一些示威者,但是最終沒有引起任何流血事件。
89年10月16日,120,000人在萊比錫聚集,一星期後的出席人數增至320,000。最後壓力之大,連鎖反應,最終觸發了柏林圍牆於11月9日被推倒。
所以,大家基本上已經忘記了這個教堂歷史有八九百年,也可能忽略了巴赫搬來萊比錫後第一次公開演出是在這裡,很多它內部壯觀的細節設計、裝飾物和藝術品都已經在上面的「周一和平遊行」故事前顯得不那麼重要。
為了紀念周一示威活動上點著蠟燭走出教堂的一幕,後來人們在教堂周圍的地磚上新修了彩色的夜光燈,五顏六色,緬懷那個重要的時刻。
教堂內椰樹狀柱子設計使它最獨特的裝潢,粉紅和粉綠的色調搭配顯得很小清新啊。長椅則是淺黃色,這些配色都不是傳統基督教的風格——當然了,它在16世紀宗教改革後慢慢變成了新教的禮拜堂,這說明了為何它風格可以如此不走尋常路。
↑教堂外另一個角落放置了一根跟室內一模一樣的椰樹柱子
教堂一側還有一個很大的花崗巖水池,水微微漫出,我開始以為代表著人民的力量積少成多,但別人說,不對!然後,然後我又忘記了真實含義是什麼,哎呀我的媽呀,我這腦子啊。後來苦想,覺得似乎說的是人不可作惡太多……
所以你看,連示威和革命都那麼文藝與和平,這個城市是不是一個文藝氣質爆棚的地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