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尹/文
畲鄉採春茶
誰能想到,依山傍海、氣候溫潤的霞浦 畲鄉水門,竟是因為早年缺水嚴重,而改了 個帶「水」的名字。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如今的水門,茶 山蔥蘢、茶香縈繞,「山哈」人用勤勞的雙手, 將紅土地變得豐美富饒,成為了霞浦的「綠 色寶庫」。
人均一畝茶 「草崗」變「茶崗」
茶崗村新貌 水門鄉供圖
雨潤青山皆吐綠,風吹茶嶺盡飄香。金秋九月,走 進水門鄉西南部的茶崗村,只見群山環抱中,連綿的茶山如同巨幅的綠幕,在藍天白雲下舒展開來,一望無 際,散發著清雅的茶香。
這個以「茶」為名的小村莊,地域面積 7.1 平方公 裡,下轄7個自然村,共有385戶1478人,其中畲族人 口 1293 人,佔總人口的 87%,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 行政村。據茶崗村黨支部書記林宏耀介紹,目前,村裡有茶園1600多畝,可以說是「人均一畝茶」。作為經濟 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茶葉,是村民眼中的「金葉子」。
然而,在60多年前,這個村並不叫「茶崗」,而是因 為交通閉塞、漫山雜草,被稱為「草崗村」。那時,村中 所種的是低產的水稻和地瓜,其他作物如茶葉、油茶 等,並無成片種植,只在荒山野採,產量甚微。村民們 雖終日勞作,卻不得溫飽,過著「上床無被蓋棕衣,野菜 番薯充腸飢」的貧苦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草崗村在政府的扶持、農業專家的 指導下,開始發展茶葉產業。村民們開墾茶園,種植本 地茶,也引進良種大白茶,留下了「畲山無園不種茶」的 畲諺。村裡還建起了霞浦縣第一個半機械化茶葉初制 廠,採用水力帶動茶葉揉捻機,代替了人工揉茶,不但 節省勞力,還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茶葉生產成績突出,1958年12月,全國茶葉生 產現場會的代表來到草崗村參觀,了解學習茶園的改 造經驗。之後,「草崗村」正式改名為「茶崗村」。上世紀60年代,柘榮越劇團以茶崗村的巨 變為題材,創作了戲劇,一曲《草崗變 茶崗》唱進北京,為茶崗村贏得了 召開全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現 場會的機會。
如今,茶葉已是茶崗村的 支柱產業,也徹底改變了村 民的生活。「我們老兩口種植 了7畝茶園和一些水稻,年收 入就有3萬多元。2012年我們 翻新了老房子,住上了小樓房, 日子越來越好了!」茶崗村村民雷新 佐笑著說。此外,茶葉還給當地人提供 了不少就業機會,每年春茶採摘的繁忙時 節,種植戶們紛紛加僱人手採茶,解決了許多人的勞 動就業。
交通破瓶頸 「山哈」拓「富路」
鄉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從水門鄉駐地驅車前往玉山村,一條6.5米寬的公 路平坦寬闊,沿途茶山青翠、風景怡人。短短10分鐘 後,一個寧靜美麗的小村莊便出現在眼前,全長18.7公 裡的桐油溪穿村而過,溪水潺潺,清澈見底,幾隻白鷺 在水面上時而展翅飛翔,時而嬉戲覓食。
「以前的進村公路只有3.5米寬,路也不好走,從水 門到玉山車程要半個小時。因為路基太低,一到下雨 天,溪水就漫過橋面,人都走不過去。」玉山村黨支部書 記張運通說道。2017年下半年,水門至玉山三級公路 建設項目啟動,並於2018年1月完工,村民們出行再也 不用經過「漫水橋」了。
近年來,造福工程搬遷、美麗鄉村建設、桐油溪河 道硬化工程等的實施,也讓玉山村村容村貌更加整潔, 村民生活有滋有味。「我是2006年從東加山自然村搬 到下徐新村的,這幾年看著村裡變得越來越漂亮,很多 在外務工的人都回來了。白天大家種茶種果,傍晚到 河邊散步乘涼,這樣的生活非常幸福。」玉山村村民柳 芳名告訴記者。
修成「致富路」,引來「金鳳凰」。2017 年,水門鄉 通過招商引資,對接上海交大農科院專家曾彪,引進百 瑞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墩後、八鬥坵、茶崗建 設了三個生態農業基地,其中茶崗基地60多畝,主要 種植食用花卉、香草植物、藍莓等。基地的落戶也帶動 周邊農戶到基地務工。通過職業技術培訓,不少農民 已成為基地骨幹力量,並為建檔貧困戶脫貧提供了新 路徑。「下一步,我準備在茶崗基地建設標準化車間,變 粗加工為精細加工,形成產業鏈。」曾彪說。
而茶崗村土生土長、原為教師的林宏華,也返鄉發 展油畫採風和旅遊民宿產業。他發揮美術專業特長, 到茶崗村民族小學教授學生國畫、油畫,還通過美術、 攝影作品對茶崗村進行宣傳,帶動茶崗村鄉村旅遊發 展。每個周末,林宏華的「林家小院」裡都充滿了歡聲 笑語,遊客們品嘗著農家菜、農家酒,近距離感受田園 風光。
還有正在加快建設的益旺源竹木加工項目,建成 後可帶動水門鄉1.4多萬畝毛竹發揮效益,預計年產值 達1000萬元,帶動農民增收600萬元……一個個重大 項目的落地實施,正使水門換新貌、添活力。
黨建強保障 「領航」聚「合力」
民間傳統手編竹笠
水門鄉村振興的步伐越邁越快,如何踏穩走好發 展路,成為水門奔小康的關鍵。水門畲族鄉黨委書記 遊美英感慨地說:「脫貧攻堅,離不開基層黨組織充分 發揮『領頭雁』的作用。」
據介紹,水門鄉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村黨組織書 記抓黨建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層層壓實工作責任,打 造脫貧攻堅主力軍。同時,結合村級組織換屆後村兩 委培訓,開展以精準扶貧、涉農政策等為主要內容的專 題培訓,提升帶頭村兩委致富能力和履職水平。
目前,水門鄉建成以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等為支撐 的「一核多元」精準扶貧組織體系,促進金融鏈、扶貧 鏈、產業鏈和支部鏈深度融合。重點以金山雲霧茶業 (非公企業黨支部)、山野農業專業合作社(黨員致富帶 頭人合作社)、民營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社會組織黨 支部)等項目為依託,採取資金入股、優先收購農產品 及優先僱傭貧困戶等模式,激發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 極性,實現脫貧。
除了繼續推進「一村一業」,該鄉在做強雷竹、茭 白、盤菜、苗木種植等特色產業,帶動村財增收的同時, 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對有合適發展項目的,鄉財 政給予配套補貼資金,並牽頭引領各村聯村帶業發展 光伏產業、鼓勵各村投資入股有資質的企業或合作社, 以及幫助聯繫在霞浦城關購置店鋪等方式,大力發展村財。
來源:閩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