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起源於中國,有著數千年的中國茶文化。茶與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可大俗,可大雅,既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也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實用功能與文化功能兼備,橫掃飲食圈與文化圈。
茶與詩,恰如燈下故人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是領略飲茶情趣之意。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始於魏晉、倡於漢、興於唐而盛於宋。
唐代開始出現不少茶詩,許多大詩人如唐代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都曾為茶傾情高吟。浙江新昌一帶曾被譽為「唐詩之路」,在那裡只要元稹、白居易的新詩一寫出,就有人轉抄紙上,拿到集市上去換新茶。以茶換詩,以詩的茶。茶與詩「聯姻」構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奇特景觀。
宋代以後,有關茶的詩大量出現,晏殊、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楊萬裡、陸遊、辛棄疾等都留下了不少錦章妙句和逸聞趣事。茶與詩,恰如燈下故人,茶給詩人清思助興,詩人也給茶傳神寫照。
品茶意境,莫過於人間有味是清歡
眾多的詩詞中,最能表達品茶時意境的,在我看來,當是蘇軾的這首: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宋·蘇軾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用白話來說:在細雨斜風天氣微寒下,初晴的沙灘籠著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很是嫵媚。清澈的洛澗匯入淮河,水勢浩大,漸流漸遠茫茫一片。午間泡上一杯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嘗著山間新冒出芽的蓼菜春蒿以及竹間的春筍等新鮮的野菜,正是春日好時光,人間真正有味道的正是這種清淡的歡愉。
創作背景
這首紀遊詞,是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在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時所作。當時蘇軾仕途失意,但他並沒有像很多身遭貶謫的官員那樣傷春悲秋,眼中看到的儘是蕭條之景,他活在當下,縱情山水,從春日時光中品出清歡,實在有趣。「人間有味是清歡」,既是一個吃貨的最高境界,也似乎一個有趣靈魂的寫照。
東坡一生「歷典八州」,歷經艱難,若說起人生多艱,他怕是最有資格,但即使在多次貶謫,壯志難酬之下,依然有一個有趣的靈魂:進則能廉潔自律,知足常樂;退則能不忘憂國,與民同樂。徐州太守時,黃河缺堤,他身先士卒與民共戰抗洪濤;任杭州太守時,帶領民眾疏通西湖,築堤防洪;晚年貶謫荒蠻澹州時,仍將先進耕作技術與文化傳播給黎族同胞,以造福於民為樂。無論是做官做事,還是吟詩作文,他都留給我們「心靈的快樂」,這種心靈的愉悅,是其人生有追求、生活有情趣、心靈有歸宿,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清歡。
蘇軾與茶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譽為宋代大文豪。他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對美食、品茶有較深研究,所以蘇軾更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茶學家。
蘇軾嗜茶如命,對品茶、烹茶、種茶均在行,對茶史、茶功皆有研究,茶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據說流傳下來的茶詩就有80首,代表作有:《月兔茶》《行香子》《寄周安孺茶》《汲江煎茶》《試院煎茶》《西江月》《水調歌頭》《浣溪沙》《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等。
結語
我們喝茶,比較年輕時大約是品不出這種清歡的,當不再「為賦新詞強說愁」,當經歷過人生的起落,仍能品味人間煙火的美好,當可以「拿得起放得下」,當只是靜下心來飲茶,才能真正體味這種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