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二月,只要是不下雨的天氣,杭州各個小區裡能曬得到陽光的地方便開始掛出各家自製的醬貨。這其中,製作簡單的醬鴨、醬肉和醬魚,會更多地登上陽光下的舞臺。在醬油裡浸泡過的鴨子和醬肉色澤焦黃,在陽光的照射下顏色又一天天加深,豪橫的人家黑黢黢地掛出一排,或許是屬於這個時節的限定「炫富方法」。
露臺並不是唯一的「戰場」,曬醬貨是不受場地限制的,在這一點上,杭州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哪怕南方陰冷冬天衣服總是曬不幹,這個時候,也要為一隻只鴨子騰出位置。衣服曬不幹還有其他的可以穿,可要是錯過難得一見的太陽,損失的可就是年夜飯上的美味。實在不行,還可以一起曬。
住在一樓的居民沒有陽臺可曬,那麼屋簷、街邊、樹上甚至挨著房屋的路燈和電線桿子,都是不錯的場地。總之一個原則:眼光照得到的地方,就能曬。
千萬不要說曬在街邊的香腸妨礙了停車,阿姨們會態度堅決地跟你講道理,「你停車哪裡不可以停咯,那過年誰家不曬香腸的咯。」
一年只做三個月生意,杭州人對醬貨的痴迷也造就了這些醬貨店特殊的開門時間。一到這個時節,大馬弄上就聚滿了買醬貨的人群。從南走到北,路邊的店鋪外就掛滿了不同種類的醬鴨、醬魚、醬肉和香腸,這其中又以醬鴨居多,成排的鴨子一排排掛下來,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賣水產生鮮的老闆娘不甘寂寞,門前掛上幾大條醬魚,推薦你買的時候會告訴你,這是上好的螺螄青,活魚10塊錢一斤,做成醬魚,身價就翻倍成了20塊一斤,買回去再掛幾天,就可以吃了。
如果說水產店賣醬魚還只是業務的拓展,而蔬菜店和保健品店門口掛出的醬鴨香腸,哪怕不是用來賣,醒目的招牌下,也給人跨界混搭的感覺。
除了居民們的餐桌,這些醬鴨也會被當做禮物寄到遠方。梁阿姨在大馬弄選購了五隻醬鴨,在上至260元一隻的農家散養老木鴨和下至80元一隻的老鴨之間選擇了偏中間的價位,「我買來送人的,自己吃麼哪兒買得了這麼多,買個一兩隻就夠了。」
坐在街邊曬太陽的周阿姨則有自己心儀的店,大馬弄出來一邊的街上兩家挨著的醬鴨店,祝君醬鴨和文娟醬鴨,是她買了許多年的老店,這附近的老杭州人都只認這兩家,「那邊那些都是新杭州人開的,包括那個大馬弄裡面的,都是新杭州人的。」
曬完太陽她準備買一隻回去,不管是醬鴨醬魚還是醬肉,切成片一蒸,就是一道難得的美味。「現在的人都懶了,以前這些都是自己做的。」
不管是大馬弄上賣了許多年的文娟醬鴨,還是文暉市場裡被媒體報導鼎鼎有名的於師傅香腸,又或者隨便一個超市裡賣的各種醬貨,想要吃到這一道老杭州桌子上的「年菜」變得如此輕易,但是自己親手做,還是許多杭州人舍不下的手藝。
家住丁橋的王小姐家裡最近正在為製作醬鴨和醬魚做準備,魚就是市場上賣的螺螄青,但是鴨子,則要到鄉下奶奶的朋友家購買。八隻鴨子十幾條魚,不算多,這可是要吃到元宵節的。
而家住九堡的鄭先生,最近家裡也掛起了醬肉,不過這也不是專為春節做的準備,過年的餐桌上,也不一定要有這道菜,「想吃了就做,沒固定時間,一次做兩大塊就夠了。」
說起做法口味,最原始的肯定少不了醬油,但是隨著人們口味的改變和物質的富足,往醬裡加料,則全憑每個家庭的自由發揮。
不管是市場小店,還是小區陽臺,是自己做還是買,年底的杭州總是被醬香味浸染,上得了每一個杭州人餐桌的,或許才是真正老底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