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傳說跨越了千年。姜女廟前,遊人如織,首先讓他們駐足的是聞名全國的天下第一奇聯。
記者白雪峰採訪駐足此處讀對聯的遊客 攝影 曹力
也許是巧合,在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孟姜女廟景區,負責為我們講解的女導遊姓孟,孟營為我們讀出了這副楹聯的常規正解:
海水朝(CHAO),朝(ZHAO)朝(ZHAO)朝(CHAO),朝(ZHAO)朝(CHAO)朝(ZHAO)落;
浮雲長(ZHANG),長(CHANG)長(CHANG)長(ZHANG),長 (CHANG)長 (ZHANG) 長(CHANG)消
這副對聯相傳為南宋狀元王十朋所撰,它巧用了通假字,朝通潮,長通漲。見仁見智之下,楹聯的讀法斷句多種衍生,細細品味,妙趣橫生。
走進廟內,孟姜女塑像兩邊的楹聯同樣不輸風採:「秦皇安在哉,萬裡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這幅對聯相傳為文天祥所做,文公筆下,文如其人,敢將一代始皇與民間弱女子並列,並一筆點透了民心所向。
孟姜女塑像 攝影 曹力
作為古文物大省,源自河北的楹聯眾多,但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這兩幅。同樣,與長城文化相關的人物眾多,但其中最知名的女性莫過於孟姜女。
下午兩點,盛夏中伏天的38度高溫讓人溼熱難當。通往望夫石景點的是108級石階,寓意孟姜女千裡尋夫經歷的108種苦難,拾級而上,汗流浹背,舉步維艱。這個時候,思量起孟姜女的故事,感同身受。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這個故事源於《禮記》,書中記載:春秋時,齊國有一位勇士叫杞梁,他的妻子就是孟姜女,杞梁隨齊莊公攻打莒國戰死,屍體運送回國時,孟姜女扶著丈夫的棺槨悲傷哭泣,感天動地。漸漸地,這個故事被加入了傳奇色彩,不斷演變。
導遊孟營:比如在漢代,增加了孟姜女把城牆哭倒的典故,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一段城牆;到了唐代,故事又有了新的發展,增加了孟姜女到丈夫屍骨前滴血認骨的典故;孟姜女的故事到了明代,就形成了秦始皇逼婚的情節,就完全定型了。
多年來,學術界普遍認為:孟姜女哭長城故事,是由杞梁妻的故事演變而來。但是,中國長城學會會員李亞忠卻有不同的觀點:
中國長城學會會員李亞忠:永平府志的秦孟姜碑記就記載著:孟姜女姓許,叫許孟姜,丈夫叫範直,她來尋丈夫的時候,丈夫已經死了,然後她哭了三天三夜也死了,太子扶蘇和將軍蒙恬都特別傷心,上表朝廷,封範直為左軍將軍,姜女為貞烈夫人,創廟於石。
記者白雪峰採訪中國長城學會會員 李亞忠 攝影 曹力
孟姜女的故事,為何會延綿兩千年不衰?應該說,雖版本不一,但其傳承的生命力在於:人們對和平穩定,家庭幸福的樸素追求,以及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情感認同。
走出景區,清風乍起,柳葉輕拂。與廟牆相鄰的,是一個不足千人的小村莊,名叫望夫石村。村子所在的鎮名叫孟姜鎮,一村一鎮,後人用這樣的方式把一位好姑娘留了下來。
望夫石村 攝影 曹力
望夫石村曾有一位名叫李文忠的老人,可以用評劇、豫劇、黃梅戲三種唱腔演繹孟姜女謠,這位老支書7年前已經過世了。我們問誰還能唱?村民們紛紛搖頭。不過,他們喊來了李文忠的兒子——68歲的李保全,似乎又帶來了希望。
記者:你能唱兩句麼?
李保全:唱不了,不會唱那個。
記者:在家裡唱過麼?
李保全:他一般都是講工作的事情多。
故事因傳說而有魅力,文化因傳承而有生命力。需要傳承的文化,有些,需要我們刻意搶救維護才能避免遺憾,有些,則已融入我們的血脈而源遠流長。
每年農曆四月的孟姜女廟會上,都會演出一曲的《孟姜女十二月調》,這其實是南方戲曲的一個選段。愛唱流行歌的導遊孟營說,這個十二月調,她並不想學,但耳濡目染,自然記住了曲調,但記不住詞,好在藉助現代的「度娘」,戲詞有了,但又咬不準字音。禁不住我們的請求,她唱起了自己獨創的普通話版《孟姜女十二月調》
作者:王永全、白雪峰、曹力、張久輝、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