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伯夷、叔齊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2020-12-07 ART簡齋

薇圖(全色版)

南宋 李唐

長卷 絹本 設色 27.2x89.6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題跋:

自跋: 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 賞鑑跋: 首首李櫂題: 首陽高隱,宋杞、俞允文、成親王、翁方綱、吳榮光、阮元、林則徐、等人題跋

鈐印:

收藏印: 項元汴,吳榮光諸人收藏印。

簡要介紹: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司馬遷所著之《史記》中即有「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孤竹君(國在今河北盧龍南)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繼承權讓給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可違背,最後逃跑了。叔齊見狀也離家出走。兄弟二人出走後先後投奔了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兒子姬發(即周武王)要出兵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攔住姬發的馬頭諫阻,認為臣子造反討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後,伯夷、叔齊深以為恥,表示決心不吃從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於是逃隱至首陽山(在山西永濟縣境),採食野菜充飢度日,最後雙雙餓死在山裡,臨死前還作了一首採薇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堅決不屈服的志向。

李唐所畫的《採薇圖》,即著力刻劃了這兩個古代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顯得堅定沉著;叔齊則上身前傾,表示願意相隨。伯夷、叔齊均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飢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作者著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齊在特定環境下的神態描繪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李唐採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撰稿人:聶崇正(故宮博物院官網)

相關焦點

  • 《採薇圖》:伯夷、叔齊隱居於首陽山,靠採山野薇菜充飢
    「不食周粟」,是被記載於《史記·伯夷列傳》中關於伯夷、叔齊的歷史故事。《史記》云:「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說的是,商代末年,孤竹國(今河北東部)國君有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孤竹國君偏愛小兒子叔齊,臨死前立下遺囑,讓叔齊繼位。叔齊讓位給哥哥伯夷,伯夷不受,叔齊認為,這不符合禮法,不願繼位。
  • 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採薇而食,「薇」指的什麼?
    《史記伯夷列傳第一》中記載,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孤竹君的兩個王子,孤竹君臨終讓第三子叔齊繼位,然而古代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因而叔齊讓位於長子伯夷,伯夷認為父命難違,便逃走了,叔齊則認為自己不應當繼位,便也更隨逃走,後來孤竹國便立中子(二兒子)為國君。
  • 【溯源甘肅】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傳說
    首陽山(王綱攝)  本報特約撰稿人 任重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諸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古隴西首陽山,位於今甘肅渭源縣蓮峰鎮境內,素以奇秀著稱,因其位列群山之首,得陽光首照而得名;又因商末周初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而聞名於世。
  • 伯夷叔齊去了哪裡
    採薇的時候,還唱著哥倆自己填詞作曲的《採薇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伯夷叔齊兄弟的這段傳奇經歷,史上分別稱作"夷齊讓國"、"叩馬諫伐"、"恥食周粟"、"餓死首陽"。而讓這兄弟倆真正出名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列傳的首篇《伯夷列傳》。
  • 如果伯夷叔齊吃了周武王的小米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伯夷叔齊的故事,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了。《史記·伯夷列傳》中記載:「武王克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四一:伯夷叔齊,求仁得仁又何怨
    伯夷、叔齊為天下善人之首,司馬遷列其於《史記》「列傳」開篇。然善人結果如何?餓死西山而已。所以不管是史籍所載,還是輿論宣傳,「善有善報」並不足信。我們之所以為善,並不是因為會有福報,只是我們自己覺得這樣做正確,所以我們這樣選擇而已。
  • 伯夷和叔齊是兩個怪人,為什麼司馬遷要為他們寫傳?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和叔齊是兩個妥妥的怪人。怪異行為有三:1. 放著王位不繼承,兩個人都跑到山裡伯夷和叔齊二人都是孤竹君的兒子。父親想將君位傳給三兒子叔齊。但是在父親去世之後,叔齊又要將君位讓給大哥伯夷。伯夷覺得,父親既然已經決定給叔齊了,自己不能要。於是跑到山裡躲起來。
  • 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的思辨
    《伯夷列傳》是,司馬遷的《史記》中列傳第一,所謂列傳,就是他開始寫具體的人了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餘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 ~~~ 孔子說,伯夷叔齊是不怨的。因為求仁得仁。司馬遷不這麼認為,他有證據,關於古老的對伯夷的記載。 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 「首陽採薇」不僅是伯夷叔齊的仁哲大義,更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乙衰矣!伯夷、叔齊這兩個不合時宜的老人就這樣帶著無盡的悲嘆,在飢餓和寒冷的折磨中離開了這個令他們失望的世界。魯迅先生有一篇小說《採薇》,但他沒有像傳統文人一樣讚揚其骨氣,而是用他們的不知變通來諷刺世人,他還借小說主人公之口對伯夷、叔齊的行為提出了質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伯夷、叔齊既然不吃周朝的糧食,那麼首陽山的薇菜就不是周天子的嗎?伯夷、叔齊是真的不懂還是假裝不知道?
  • 「文化視點」首陽思夷齊
    魯迅以採薇為題,一是指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採薇首陽山之事,更深層的意思,乃取《詩經·小雅·採薇》之詩意,尤其末段「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感慨的是伯夷叔齊不為人知、不被人理解的孤獨與悲傷。魯迅最西只到過西安,從未踏進甘肅一步,首陽山也沒到過,卻描寫得很是準確、生動。
  • 忠貞抱節,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沒過多久,武王的伐紂大軍浩浩蕩蕩開赴孟津,憤怒的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連聲責問:「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旁邊的周兵過來,要把這兩個遺老遺少就地正法。這時,姜尚出面打圓場,稱讚伯夷叔齊:「此義人也!」    沒過多久,傳來「已平殷亂,天下宗周」的消息,伯夷叔齊深感為恥,決定不食周粟,隱居到首陽山,採薇(薇是一種野豌豆植物)而食之。
  • 文義跌宕,情思幽微,司馬遷究竟想在《伯夷列傳》中表達什麼?
    但是《伯夷列傳》與其它列傳不同,夾敘夾議,敘述伯夷、叔齊的生平事跡,記載伯夷、叔齊生平事跡的文字只有二百餘字,議論佔據了文章大部分篇幅。從主旨來看,司馬遷意不在給伯夷、叔齊立傳,而在借他們作引子,「自發其感慨之意」。一般意義上,人們評價這篇文章,基本上都在分析司馬遷的「怨」或者「不怨」。司馬遷因為本身的遭遇,心裡確實是有怨氣的。
  •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商末周初,孤竹國國君墨胎初看到時局動蕩,加上自己年老體弱,難以應付局面,於是就有了傳位的想法。 國君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伯夷,他忠厚老實,為人厚道,但膽識不足,而且過於懦弱;二兒子仲子,驕傲浮躁,一向我行我素,武斷專橫,從不把別人的想法和意見放在眼裡;三兒子叔齊,有膽有識,智慧超群,而且威望、德行都能服眾。 國君思前想後決定立詔書傳位給三兒子叔齊。
  • 白鹿原上的「伯夷叔齊廟」
    史料傳載: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為君。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司馬遷注意到伯夷這個人,是因為孔子的一段簡短的評語:「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這段評語的意思是:「伯夷和叔齊兩個人不記仇,所以也很少怨恨,因為他們要的就是仁德的名聲,得到的也是仁德的名聲,自然就沒什麼好怨恨的。」
  •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精品收藏)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孔安國註:「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國名。」邢疏:案《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諡。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諡也。」太史公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
  • 有德如伯夷叔齊,才能為後世所稱頌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七集*(本文共1113 字,閱讀大約 3分鐘)「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古代的時候有伯夷、叔齊兩個兄弟,餓於首陽山下,到了孔子的時代,人們還稱讚他們。這個伯夷、叔齊是殷朝孤竹君的兩兒子,伯夷是長子,但是孤竹君的意思是想讓叔齊繼位,伯夷看了出來,於是便借著事離開了孤竹國。叔齊也明白父親的心意,以及長兄的意思,他覺得繼位對不起他的大哥,於是也走了,去找伯夷。兩個人離開故國,在山野裡自己耕種,最後隱居在首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