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去了哪裡

2021-02-07 西部文博

商代,在今天的秦皇島一帶,有一個小諸侯國,叫孤竹國。孤竹國君是商的旁支貴族,受封在此建國。

在商一朝,孤竹國君代代相傳,規規矩矩、小心翼翼默默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到了商紂王時期,延續500年有餘的商已岌岌可危。此時孤竹國君也打破慣例,立囑傳位給自己偏愛的小兒子叔齊。待孤竹老國君去世後,大家遵遺囑推舉叔齊上位,誰知這個官二代偏偏沒官癮,執意要將王位讓給大哥伯夷,然伯夷天生是個孝子,不願違背父親遺願,死活不肯上位,為了不讓弟弟為難,深夜遠走他鄉。叔齊發現哥哥不告而別,二話不說,追趕他去了。

國不可無君,於是大家只好推舉二兒子亞憑繼承王位,本來沒有他什麼事,卻冷手抓了個熱饅頭,樂呵呵地上了位。這個亞憑算得上識時務的一枚俊傑,周滅商後,趕緊向周武王發去賀信,並誠心誠意請求歸屬,這一請歸又使這個孤竹國延續了600年,直至公元前664年,被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所滅,歷經1100餘年。

離開孤竹國的伯夷叔齊哥倆,風餐露宿,漂泊在外,好在幾年後,哥倆碰到了一起,又聽說周文王領導下的周國養老工作天下第一,於是兩人結伴同行,一路向西,投奔文王。

等到哥倆走到了今天河南偃師境內,才知文王已經去世,正趕上繼位的周武王率眾伐紂。哥倆又做了一回大孝子,攔住武王說"您父親死了不守孝,還大動幹戈發動戰爭,這稱得上孝嗎?您作為商朝的臣民,前去殺自己的君主,這算得上是仁義嗎?"武王的衛兵正要舉劍擊殺他們,被軍師姜子牙阻止說"他們都是仁義之人,讓他們走吧。"

在西行的半路上,他們已經知道了商被周滅掉了,哥倆一合計,到首陽山上吃薇菜去。採薇的時候,還唱著哥倆自己填詞作曲的《採薇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伯夷叔齊兄弟的這段傳奇經歷,史上分別稱作"夷齊讓國"、"叩馬諫伐"、"恥食周粟"、"餓死首陽"。而讓這兄弟倆真正出名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列傳的首篇《伯夷列傳》。

司馬遷在這篇文章中夾敘夾議地講了伯夷叔齊的典故,並說伯夷叔齊名聞後世主要是有孔子的稱讚。此文並不長,但信息量蠻大,令人困惑的是,司馬遷什麼都談到了,就是沒有說伯夷叔齊最後去的首陽山在什麼地方,《史記》中沒有說,《論語》、《孟子》等經典名著中也只顧講他們的故事,都沒有說首陽山具體在哪裡,以致後世猜測考證了二千年,今天仍有至少六個地方在爭餓死伯夷叔齊的首陽山。

東漢才女班昭在《通幽賦》中說"首陽山在隴西(郡)",南宋地理學家祝穆在《方輿勝覽》中支持班昭之說。明代隴西籍學者楊恩寫了一篇很有名的《首陽山辨》,考證列舉了數條強有力的證據,說明首陽山就是今天甘肅渭源縣境內的首陽山(蓮峰山)。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著名的《採薇》,其中說到伯夷叔齊起初要去西嶽華山,中途遇上大盜,為安全計,改變計劃,向北走去,終於上了蒲坂(今山西永濟市)首陽山。

明代楊恩的《首陽山辨》深得隴上學者的推崇,因而被刻在碑上,立於今渭源縣蓮峰鎮首陽山,現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新鄭伯夷叔齊墓

山西永濟市伯夷叔齊墓



甘肅渭源縣蓮峰鎮首陽山伯夷叔齊墓

甘肅渭源縣蓮峰鎮首陽山《首陽山辨碑》



《西部文博》是微信群閱讀與交流的平臺;

是考古人探索與發現的窗口;

是文博人展示與開放的舞臺;

是收藏人鑑賞與研究的搖籃!
       

每天相約,都是承諾,

每次牽手,都是溫暖,

《西部文博》讓我們相遇相識相知,

《西部文博》讓我們走遍天下!



相關焦點

  •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商末周初,孤竹國國君墨胎初看到時局動蕩,加上自己年老體弱,難以應付局面,於是就有了傳位的想法。 國君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伯夷,他忠厚老實,為人厚道,但膽識不足,而且過於懦弱;二兒子仲子,驕傲浮躁,一向我行我素,武斷專橫,從不把別人的想法和意見放在眼裡;三兒子叔齊,有膽有識,智慧超群,而且威望、德行都能服眾。 國君思前想後決定立詔書傳位給三兒子叔齊。
  • 白鹿原上的「伯夷叔齊廟」
    史料傳載: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為君。
  • 忠貞抱節,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不過反正老二已經當了國君,兄弟倆也便想得開,聽說文王以仁德治天下,決心去投奔周國。誰知道走到孟津一帶,聽說文王已死,武王即位,倆人對武王沒有好感,就停留在孟津一帶。    沒過多久,武王的伐紂大軍浩浩蕩蕩開赴孟津,憤怒的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連聲責問:「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旁邊的周兵過來,要把這兩個遺老遺少就地正法。這時,姜尚出面打圓場,稱讚伯夷叔齊:「此義人也!」
  •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
    、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舊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說,他們「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為什麼怨恨呢?」【公治長篇】伯夷叔齊不念舊惡伯夷、叔齊是愛憎分明的兩個人但他們的愛憎不是針對人而是針對事情的本質他們不畏權貴只要別人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他們則厭惡而遠離他
  • 【溯源甘肅】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傳說
    伯夷也堅辭不受,說「尊父命應立三弟為君。」就這樣,兄弟二人互讓不就,眾臣左右為難。為改變這種「僵持」境況,伯夷率先偷偷離開了國都。叔齊得知兄長離去後,也固守仁義,逃離孤竹,追隨伯夷而去。眾臣無奈之下只好擁立二子公望為君。  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並非姓名,伯是在兄弟間的排行,而夷則是他死後,後世為他賜的諡號。同樣,「叔齊」中的叔和齊也分別是兄弟排行和諡號。
  • 極端的忠誠,伯夷叔齊的「唯心主義」,為何他們不食周粟?
    商朝末年有兩位著名的"忠勇之士",為了抗議朝代的更替選擇活活餓死,他們便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相互禮讓的親兄弟。伯夷和叔齊是一對親兄弟,他們是商朝孤竹國的兩位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父親臨終前讓叔齊繼承王位,然而叔齊不願意打破長子繼位的規定,便決定將王位讓給哥哥伯夷。但深知父命不可違的伯夷,決定離開孤竹國,讓弟弟安心執政。聽聞哥哥離開,叔齊便出宮尋找。
  • 叩馬而諫,不食周粟:伯夷叔齊演繹「仁義禮智信」千古絕唱
    相傳伯夷叔齊出生在商朝時一個小諸侯國---孤竹國。該小國興於殷商,衰於西周,亡於春秋。孤竹國國君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允字公信,後諡號為伯夷;三子名智字公達,後諡號為叔齊。傳說,孤竹君在其年老的時候,有意讓三子叔齊繼承他的事業。孤竹國君死後,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作。」
  •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精品收藏)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孔安國註:「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國名。」邢疏:案《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諡。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諡也。」太史公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
  • 大家知道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嗎?可以多了解一下!
    孤竹國君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伯夷,三兒子叫叔齊。叔齊從小聰明好學,才智聰穎,孤竹國君特別喜歡他,孤竹國君死了,伯夷也沒回來,這時,兩個弟弟才知道哥哥是有意外出,成全父親的旨意,將王位讓給叔齊。可是,叔齊見哥哥如此義氣,心裡非常不安,趁王宮裡的人都沒注意時,也逃出去了,所以孤竹國的王位只好由老二來繼承了。叔齊逃出了王宮,他四下打聽伯夷的下落,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深山隱蔽處找到了伯夷,並勸說伯夷回去繼承王位,可是伯夷始終不肯,反過來勸叔齊回去。叔齊無奈,只得對伯夷說:「咱倆出走已多日了,現在老二一定當上了國君,我們還是都不要回去吧,免得讓二哥為難。」
  • 「首陽採薇」不僅是伯夷叔齊的仁哲大義,更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
    大致來說,孤竹國應該始建於夏朝末年,興於殷商,衰於西周,亡於春秋,從建國到滅亡一共940多年,是血統很純正的古諸侯國,這個古國正是孕育出伯夷和叔齊兩個賢人而聞名於後世,那麼伯夷、叔齊與孤竹國究竟有什麼關係呢?伯夷、叔齊「兄弟讓國」成千古美談。
  • 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採薇而食,「薇」指的什麼?
    《史記伯夷列傳第一》中記載,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孤竹君的兩個王子,孤竹君臨終讓第三子叔齊繼位,然而古代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因而叔齊讓位於長子伯夷,伯夷認為父命難違,便逃走了,叔齊則認為自己不應當繼位,便也更隨逃走,後來孤竹國便立中子(二兒子)為國君。
  • 有德如伯夷叔齊,才能為後世所稱頌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七集*(本文共1113 字,閱讀大約 3分鐘)「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古代的時候有伯夷、叔齊兩個兄弟,餓於首陽山下,到了孔子的時代,人們還稱讚他們。這個伯夷、叔齊是殷朝孤竹君的兩兒子,伯夷是長子,但是孤竹君的意思是想讓叔齊繼位,伯夷看了出來,於是便借著事離開了孤竹國。叔齊也明白父親的心意,以及長兄的意思,他覺得繼位對不起他的大哥,於是也走了,去找伯夷。兩個人離開故國,在山野裡自己耕種,最後隱居在首陽山。
  • 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他們的精神追求到底是什麼呢
    伯夷叔齊是哥倆,他們是商朝屬國孤竹國的王子。這倆人,因繼承王位之事相互謙讓,相繼逃到孤竹國之外。後來聽聞周文王,善待黎民,所以就往西岐而去。剛走到半道,文王去世,武王繼位,準備伐紂。伯夷叔齊對周武王說:您的父親屍骨未寒,您不好好安葬父親,就大動幹戈,就準備以臣犯上,您的孝道和仁道何在?周武王左右準備動武驅逐這兩人,姜太公說:「此義人也」,遂派人這兩人架走。武王伐紂,一統華夏後,天下都臣服於周。伯夷叔齊以此為恥,「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孔子老人家對此評價說,他們二人「求仁得仁」。
  • 如果伯夷叔齊吃了周武王的小米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伯夷叔齊的故事,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了。《史記·伯夷列傳》中記載:「武王克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 商紂王殘暴無度,周武王出兵討伐,伯夷和叔齊為何阻攔?
    即使西伯侯在位的時候也沒有說過要去徵討商紂王,所以由他的兒子來代替他完成使命。當時他又有能人異世的幫助,呂尚就是《封神榜》中姜子牙姜尚的原型,所以有了他的幫助,事半功倍,歷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期間伯夷和叔齊兩個人一直阻攔武王伐紂。三、伯夷和叔齊為何阻攔武王伐紂。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四一:伯夷叔齊,求仁得仁又何怨
    伯夷、叔齊為天下善人之首,司馬遷列其於《史記》「列傳」開篇。然善人結果如何?餓死西山而已。所以不管是史籍所載,還是輿論宣傳,「善有善報」並不足信。我們之所以為善,並不是因為會有福報,只是我們自己覺得這樣做正確,所以我們這樣選擇而已。
  • 《論語》導讀之159:孔子評價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反對破壞禮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岀,曰:「夫子不為也。」衛君,衛岀公輒,是衛靈公之孫,太子蒯聵之子。蒯聵得罪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晉國,衛靈公死後,輒為君。晉國想借把蒯聵送回衛國之機攻打衛國,被衛國抵禦,蒯聵也被衛國拒絕歸國。
  • 伯夷和叔齊是兩個怪人,為什麼司馬遷要為他們寫傳?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和叔齊是兩個妥妥的怪人。怪異行為有三:1. 放著王位不繼承,兩個人都跑到山裡伯夷和叔齊二人都是孤竹君的兒子。父親想將君位傳給三兒子叔齊。但是在父親去世之後,叔齊又要將君位讓給大哥伯夷。伯夷覺得,父親既然已經決定給叔齊了,自己不能要。於是跑到山裡躲起來。
  • 拒吃周食,伯夷叔齊躲首陽山野草充飢,婦人說了啥,兩人羞憤而死
    拒吃周食,伯夷叔齊躲首陽山野草充飢,婦人說了啥,兩人羞憤而死當周武王和姜子牙率領的60萬西岐大軍,浩浩蕩蕩來到首陽山下。哨兵探報,有兩位老人家想要求見,並請武王和元帥一併答話。將西周大軍攔下的,正是孤舟君的兩位王子:伯夷和叔齊。
  • 「李唐」伯夷、叔齊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薇圖(全色版)南宋 李唐長卷 絹本 設色 27.2x89.6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款識題跋:自跋: 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簡要介紹: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司馬遷所著之《史記》中即有「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孤竹君(國在今河北盧龍南)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繼承權讓給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可違背,最後逃跑了。叔齊見狀也離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