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在今天的秦皇島一帶,有一個小諸侯國,叫孤竹國。孤竹國君是商的旁支貴族,受封在此建國。
在商一朝,孤竹國君代代相傳,規規矩矩、小心翼翼默默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到了商紂王時期,延續500年有餘的商已岌岌可危。此時孤竹國君也打破慣例,立囑傳位給自己偏愛的小兒子叔齊。待孤竹老國君去世後,大家遵遺囑推舉叔齊上位,誰知這個官二代偏偏沒官癮,執意要將王位讓給大哥伯夷,然伯夷天生是個孝子,不願違背父親遺願,死活不肯上位,為了不讓弟弟為難,深夜遠走他鄉。叔齊發現哥哥不告而別,二話不說,追趕他去了。
國不可無君,於是大家只好推舉二兒子亞憑繼承王位,本來沒有他什麼事,卻冷手抓了個熱饅頭,樂呵呵地上了位。這個亞憑算得上識時務的一枚俊傑,周滅商後,趕緊向周武王發去賀信,並誠心誠意請求歸屬,這一請歸又使這個孤竹國延續了600年,直至公元前664年,被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所滅,歷經1100餘年。
離開孤竹國的伯夷叔齊哥倆,風餐露宿,漂泊在外,好在幾年後,哥倆碰到了一起,又聽說周文王領導下的周國養老工作天下第一,於是兩人結伴同行,一路向西,投奔文王。
等到哥倆走到了今天河南偃師境內,才知文王已經去世,正趕上繼位的周武王率眾伐紂。哥倆又做了一回大孝子,攔住武王說"您父親死了不守孝,還大動幹戈發動戰爭,這稱得上孝嗎?您作為商朝的臣民,前去殺自己的君主,這算得上是仁義嗎?"武王的衛兵正要舉劍擊殺他們,被軍師姜子牙阻止說"他們都是仁義之人,讓他們走吧。"
在西行的半路上,他們已經知道了商被周滅掉了,哥倆一合計,到首陽山上吃薇菜去。採薇的時候,還唱著哥倆自己填詞作曲的《採薇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伯夷叔齊兄弟的這段傳奇經歷,史上分別稱作"夷齊讓國"、"叩馬諫伐"、"恥食周粟"、"餓死首陽"。而讓這兄弟倆真正出名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列傳的首篇《伯夷列傳》。
司馬遷在這篇文章中夾敘夾議地講了伯夷叔齊的典故,並說伯夷叔齊名聞後世主要是有孔子的稱讚。此文並不長,但信息量蠻大,令人困惑的是,司馬遷什麼都談到了,就是沒有說伯夷叔齊最後去的首陽山在什麼地方,《史記》中沒有說,《論語》、《孟子》等經典名著中也只顧講他們的故事,都沒有說首陽山具體在哪裡,以致後世猜測考證了二千年,今天仍有至少六個地方在爭餓死伯夷叔齊的首陽山。
東漢才女班昭在《通幽賦》中說"首陽山在隴西(郡)",南宋地理學家祝穆在《方輿勝覽》中支持班昭之說。明代隴西籍學者楊恩寫了一篇很有名的《首陽山辨》,考證列舉了數條強有力的證據,說明首陽山就是今天甘肅渭源縣境內的首陽山(蓮峰山)。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著名的《採薇》,其中說到伯夷叔齊起初要去西嶽華山,中途遇上大盜,為安全計,改變計劃,向北走去,終於上了蒲坂(今山西永濟市)首陽山。
明代楊恩的《首陽山辨》深得隴上學者的推崇,因而被刻在碑上,立於今渭源縣蓮峰鎮首陽山,現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新鄭伯夷叔齊墓
山西永濟市伯夷叔齊墓
甘肅渭源縣蓮峰鎮首陽山伯夷叔齊墓
甘肅渭源縣蓮峰鎮首陽山《首陽山辨碑》
是考古人探索與發現的窗口;
是文博人展示與開放的舞臺;
是收藏人鑑賞與研究的搖籃!
每天相約,都是承諾,
每次牽手,都是溫暖,
《西部文博》讓我們相遇相識相知,
《西部文博》讓我們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