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商末周初,孤竹國國君墨胎初看到時局動蕩,加上自己年老體弱,難以應付局面,於是就有了傳位的想法。
國君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伯夷,他忠厚老實,為人厚道,但膽識不足,而且過於懦弱;二兒子仲子,驕傲浮躁,一向我行我素,武斷專橫,從不把別人的想法和意見放在眼裡;三兒子叔齊,有膽有識,智慧超群,而且威望、德行都能服眾。
國君思前想後決定立詔書傳位給三兒子叔齊。但叔齊認為,有哥哥在先,按照世襲制度,也不能立我為君,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啊,這不能接受。
哥哥伯夷則認為應該聽從父命,理應立三弟為國君,他各方面都比我強,立他為國君能治理好國家,造福百姓。兄弟二人互讓君位,朝中臣子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伯夷決定離家出走,他認為三弟不當國君,是因為有自己在,如果自己走了,三弟定能接受君位,也不會覺得為難了,第二天便偷偷離開了孤竹國。
可是,有誰知道叔齊也有了和大哥同樣的想法和做法,選擇了離開。兄弟二人在城外途中不期而遇,然後他們沿渭河而上,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達西岐。
周文王已死,他的兒子周武王用木頭雕成文王之像,載於車上,東行伐紂。二人見此情景,便攔住武王叩諫說:「父死不葬,愛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武王聽了伯夷叔齊的這番話,認為是罵自己不仁不孝,非常生氣,便下令殺掉這兩個不速之客,幸虧軍師姜子牙極力勸阻,武王才沒有殺他們。放走伯夷叔齊後,武王又率大軍東行伐紂,伯夷叔齊一番苦心勸阻,差點送了性命,又羞愧,又委屈,恨透了周武王,感嘆道:「今天下暗周德衰。」於是便離開周地,沿渭河西上直到渭河源頭,到了首陽山,採薇而食(薇,就是蕨菜),直到餓死。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故事從此流傳千古。
劉存來 整理
選自《渭源民間故事精選(劉存來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