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2021-01-18 騰訊網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商末周初,孤竹國國君墨胎初看到時局動蕩,加上自己年老體弱,難以應付局面,於是就有了傳位的想法。

國君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伯夷,他忠厚老實,為人厚道,但膽識不足,而且過於懦弱;二兒子仲子,驕傲浮躁,一向我行我素,武斷專橫,從不把別人的想法和意見放在眼裡;三兒子叔齊,有膽有識,智慧超群,而且威望、德行都能服眾。

國君思前想後決定立詔書傳位給三兒子叔齊。但叔齊認為,有哥哥在先,按照世襲制度,也不能立我為君,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啊,這不能接受。

哥哥伯夷則認為應該聽從父命,理應立三弟為國君,他各方面都比我強,立他為國君能治理好國家,造福百姓。兄弟二人互讓君位,朝中臣子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伯夷決定離家出走,他認為三弟不當國君,是因為有自己在,如果自己走了,三弟定能接受君位,也不會覺得為難了,第二天便偷偷離開了孤竹國。

可是,有誰知道叔齊也有了和大哥同樣的想法和做法,選擇了離開。兄弟二人在城外途中不期而遇,然後他們沿渭河而上,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達西岐。

周文王已死,他的兒子周武王用木頭雕成文王之像,載於車上,東行伐紂。二人見此情景,便攔住武王叩諫說:「父死不葬,愛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武王聽了伯夷叔齊的這番話,認為是罵自己不仁不孝,非常生氣,便下令殺掉這兩個不速之客,幸虧軍師姜子牙極力勸阻,武王才沒有殺他們。放走伯夷叔齊後,武王又率大軍東行伐紂,伯夷叔齊一番苦心勸阻,差點送了性命,又羞愧,又委屈,恨透了周武王,感嘆道:「今天下暗周德衰。」於是便離開周地,沿渭河西上直到渭河源頭,到了首陽山,採薇而食(薇,就是蕨菜),直到餓死。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故事從此流傳千古。

劉存來 整理

選自《渭源民間故事精選(劉存來 主編)

相關焦點

  • 大家知道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嗎?可以多了解一下!
    孤竹國君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伯夷,三兒子叫叔齊。叔齊從小聰明好學,才智聰穎,孤竹國君特別喜歡他,孤竹國君死了,伯夷也沒回來,這時,兩個弟弟才知道哥哥是有意外出,成全父親的旨意,將王位讓給叔齊。可是,叔齊見哥哥如此義氣,心裡非常不安,趁王宮裡的人都沒注意時,也逃出去了,所以孤竹國的王位只好由老二來繼承了。叔齊逃出了王宮,他四下打聽伯夷的下落,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深山隱蔽處找到了伯夷,並勸說伯夷回去繼承王位,可是伯夷始終不肯,反過來勸叔齊回去。叔齊無奈,只得對伯夷說:「咱倆出走已多日了,現在老二一定當上了國君,我們還是都不要回去吧,免得讓二哥為難。」
  • 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採薇而食,「薇」指的什麼?
    《史記伯夷列傳第一》中記載,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孤竹君的兩個王子,孤竹君臨終讓第三子叔齊繼位,然而古代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因而叔齊讓位於長子伯夷,伯夷認為父命難違,便逃走了,叔齊則認為自己不應當繼位,便也更隨逃走,後來孤竹國便立中子(二兒子)為國君。
  • 拒吃周食,伯夷叔齊躲首陽山野草充飢,婦人說了啥,兩人羞憤而死
    拒吃周食,伯夷叔齊躲首陽山野草充飢,婦人說了啥,兩人羞憤而死當周武王和姜子牙率領的60萬西岐大軍,浩浩蕩蕩來到首陽山下。哨兵探報,有兩位老人家想要求見,並請武王和元帥一併答話。將西周大軍攔下的,正是孤舟君的兩位王子:伯夷和叔齊。
  • 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他們的精神追求到底是什麼呢
    伯夷叔齊是哥倆,他們是商朝屬國孤竹國的王子。這倆人,因繼承王位之事相互謙讓,相繼逃到孤竹國之外。後來聽聞周文王,善待黎民,所以就往西岐而去。剛走到半道,文王去世,武王繼位,準備伐紂。伯夷叔齊對周武王說:您的父親屍骨未寒,您不好好安葬父親,就大動幹戈,就準備以臣犯上,您的孝道和仁道何在?周武王左右準備動武驅逐這兩人,姜太公說:「此義人也」,遂派人這兩人架走。武王伐紂,一統華夏後,天下都臣服於周。伯夷叔齊以此為恥,「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孔子老人家對此評價說,他們二人「求仁得仁」。
  • 伯夷叔齊去了哪裡
    伯夷叔齊兄弟的這段傳奇經歷,史上分別稱作"夷齊讓國"、"叩馬諫伐"、"恥食周粟"、"餓死首陽"。而讓這兄弟倆真正出名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列傳的首篇《伯夷列傳》。 司馬遷在這篇文章中夾敘夾議地講了伯夷叔齊的典故,並說伯夷叔齊名聞後世主要是有孔子的稱讚。
  • 【溯源甘肅】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傳說
    遂餓死於首陽山。  ——[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古隴西首陽山,位於今甘肅渭源縣蓮峰鎮境內,素以奇秀著稱,因其位列群山之首,得陽光首照而得名;又因商末周初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而聞名於世。至今,首陽山上相互依偎、幽靜肅穆的「夷齊古冢」,碑匾楹贊琳琅、夷齊雕像清逸的清聖祠,與伯夷、叔齊三千年以前守節苦餓而死的歷史傳說在陣陣松濤聲中綿延流芳於後世。
  • 到渭源縣看伯夷叔齊隱居的首陽山 歷史厚重巍然屹立
    首陽山在甘肅定西市渭源縣,全國叫首陽山的不止這一個地方,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河北,都有叫首陽山的。明代的時候,有人考證,說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就是甘肅渭源縣的首陽山,從此一錘定音。首陽山三個字,無疑是歐陽中石的筆跡。首陽山也叫做蓮峰山,說的是有九座山峰,像蓮花一樣,這座山峰,最先見著太陽,所以叫做首陽山。孤竹國存在於商代末年,距今三千多年,孤竹國的國君,大兒子伯夷,小兒子叔齊,因為不吃周朝的米,在首陽山採薇餓死了。
  • 忠貞抱節,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商夷齊扣馬地」,短短六個字,我覺得最為點題是一個「商」字,將伯夷叔齊這兩位遺老遺少叩馬而諫的心態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遺老遺少最後抗爭    早年讀魯迅的《故事新編》,其中有篇《採薇》,說的就是伯夷叔齊「扣馬而諫」不得,最終餓死在首陽山的故事。
  • 如果伯夷叔齊吃了周武王的小米兒……
    《史記·伯夷列傳》中記載:「武王克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 《採薇圖》:伯夷、叔齊隱居於首陽山,靠採山野薇菜充飢
    《採薇圖》:伯夷、叔齊隱居於首陽山,靠採山野薇菜充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抱節守志的君子之行向來十分推崇,譬如:「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又譬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再譬如:「不食周粟」等等;無論是有據可循的典故,還是傳說中的人物,我們都景仰他們人格之光明
  • 有德如伯夷叔齊,才能為後世所稱頌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七集*(本文共1113 字,閱讀大約 3分鐘)「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古代的時候有伯夷、叔齊兩個兄弟,餓於首陽山下,到了孔子的時代,人們還稱讚他們。這個伯夷、叔齊是殷朝孤竹君的兩兒子,伯夷是長子,但是孤竹君的意思是想讓叔齊繼位,伯夷看了出來,於是便借著事離開了孤竹國。叔齊也明白父親的心意,以及長兄的意思,他覺得繼位對不起他的大哥,於是也走了,去找伯夷。兩個人離開故國,在山野裡自己耕種,最後隱居在首陽山。
  • 《論語》導讀之159:孔子評價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反對破壞禮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岀,曰:「夫子不為也。」衛君,衛岀公輒,是衛靈公之孫,太子蒯聵之子。蒯聵得罪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晉國,衛靈公死後,輒為君。晉國想借把蒯聵送回衛國之機攻打衛國,被衛國抵禦,蒯聵也被衛國拒絕歸國。
  • 白鹿原上的「伯夷叔齊廟」
    史料傳載: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為君。
  • 「李唐」伯夷、叔齊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薇圖(全色版)南宋 李唐長卷 絹本 設色 27.2x89.6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款識題跋:自跋: 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簡要介紹: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司馬遷所著之《史記》中即有「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孤竹君(國在今河北盧龍南)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繼承權讓給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可違背,最後逃跑了。叔齊見狀也離家出走。
  • 叩馬而諫,不食周粟:伯夷叔齊演繹「仁義禮智信」千古絕唱
    在河南洛陽,有一個村莊名叫「扣馬村」,有一座山名叫首陽山,它們都因與商末周初的隱士伯夷叔齊緊密相連而名揚天下。自古以來,從民間傳說到文學歌詠,伯夷叔齊被人們奉為隱士和做人的雙重典範。魏晉詩人阮籍在《詠懷詩》中說:「步出上東門,遙望首陽岑,下有採薇士,上有嘉樹林。」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四一:伯夷叔齊,求仁得仁又何怨
    伯夷、叔齊為天下善人之首,司馬遷列其於《史記》「列傳」開篇。然善人結果如何?餓死西山而已。所以不管是史籍所載,還是輿論宣傳,「善有善報」並不足信。我們之所以為善,並不是因為會有福報,只是我們自己覺得這樣做正確,所以我們這樣選擇而已。
  • 漢武帝問東方朔如何評價伯夷、叔齊?東方朔:兩個蠢人,武帝大驚
    有一天,漢武帝在宮中認真地看一幅古賢畫像,畫中人物是伯夷和叔齊。這伯夷、叔齊是商朝封國孤竹國國君孤竹君的兩位兒子。相傳,孤竹國國君孤竹君死前下詔立三子叔齊繼承王位,而到了孤竹君死後,這叔齊卻不願意繼承王位,認為長幼有序,應當其兄長伯夷來繼承王位,於是將繼承權讓位於其長兄伯夷,但是伯夷也不願意繼承王位,因為他認為叔齊繼承王位是其父親的決定,不能違背父命,於是他逃出了孤竹國。
  • 仰望首陽山
    除了滿山滿坡雜生的樹鬱鬱蔥蔥,浸潤著看慣了濯濯童山人們的目光,除了地處深谷一塵不染的空靈幽靜,漂洗著城裡人淺薄浮躁的市儈情懷,首陽山,真的讓人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  然而,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下了山,卻讓我在一個小小的山彎裡,與伯夷叔齊墓不期而遇。站在墓前,抬頭仰望,首陽山蜿蜒東去,主峰像一位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齊的墓冢,猶如一對嬰兒,被母親緊緊地摟在懷中。
  • 「首陽採薇」不僅是伯夷叔齊的仁哲大義,更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
    前言伯夷和叔齊在我國歷史中是兩個頗為特殊的人物,他們「寧死不食周粟」最終餓死在首陽山,這種行為在我們當前看來很難理解,甚至覺得有些愚蠢。但他們這種行為,對數千年的儒家卻影響至深,它不僅寄託了儒家「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精神,更是一種不屈的民族氣節。
  • 殷商末期孤竹國繼承者,反對「謀權篡位」不食周粟而餓死——伯夷
    本篇,小編帶大家了解下我們的主人翁「伯夷」,伯夷在歷史上有兩位,兩位時間隔了一千多年,今天介紹的是殷商年代的「伯夷」。伯夷,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西一帶)人, 是第七任孤竹國君主亞微的長子,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諡夷,後人稱之為伯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