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名留史冊者,除了帝王將相,便是忠勇慈孝之士。封建時期,朝代的更替如風雲變幻般反覆無常。然而,即便帝王昏庸無道,也有始忠於朝廷的臣子。很多忠臣在亡國之時選擇各種手段抗議新帝,甚至以身殉國。
商朝末年有兩位著名的"忠勇之士",為了抗議朝代的更替選擇活活餓死,他們便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
相互禮讓的親兄弟。
伯夷和叔齊是一對親兄弟,他們是商朝孤竹國的兩位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父親臨終前讓叔齊繼承王位,然而叔齊不願意打破長子繼位的規定,便決定將王位讓給哥哥伯夷。但深知父命不可違的伯夷,決定離開孤竹國,讓弟弟安心執政。
聽聞哥哥離開,叔齊便出宮尋找。兩人相遇後,聽說周文王素有賢德、尊敬老人,便決定前往西岐一探究竟。
阻止周武王伐紂。
當伯夷和叔齊趕至西岐邊境時,聽聞周文王已死,周武王領兵討伐商紂王。兩人正巧遇到了周武王的軍隊便,上前阻攔大聲訓斥周武王:"父死不葬,愛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意思就是父親去世後不出葬,反而帶兵出徵,這是孝順的行為嗎?你身為臣子,卻想要除掉君王,這是仁義之舉嗎?周武王的士兵想將其拿下,卻被姜子牙制止。姜子牙敬佩他們的仁義,便將其送走。
不食周粟而死。
得知周武王滅掉商紂之後,"富有氣節"的伯夷和叔齊,決定再也不吃周朝的糧食。然而當時天下糧倉皆歸周王室所管,束手無策之下,兩個人躲到了山谷之中。他們每天靠採集野菜、飲用泉水充飢。
有一位婦人遇到他們,聽聞他們的事跡後便說:"可是這些野菜也是在周朝的土地上生長的呀!"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兩人只能絕食而死。
為何他們極力反對周王朝呢?
儒家思想的禁錮。
孔子將伯夷和叔齊稱為"古之賢人",歷代文人像是莊子、司馬遷、韓愈、李白等人,都對其大加讚頌。為何伯夷和叔齊極力反對周王朝呢?在我看來便是儒家思想的禁錮。當然這並非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而是伯夷,叔齊二人對儒家所講的"仁義"過於"忠誠"。
他們不食周粟,並不是忠於商紂王,而是忠於儒家思想。身為臣子要對國家忠誠,即便君王昏庸無度,不理朝政,也不能起兵謀反。
一旦以臣子的身份除掉君王便是不忠,而周武王便是以臣弒君,自然會受到伯夷和叔齊的蔑視。為了和商朝共存亡。他們才會做出這種極端的行為。然而,在百姓疾苦面前,仁義只是毫無用處的"花拳繡腿"。
如果臣子對君王絕對忠誠,面對其殘暴無度也毫無意見,屆時天下將會是生靈塗炭。有時並非是臣子願意謀反,只因為王朝有累卵之危。
過於極端的忠誠。
人們每談起不食周粟的故事,便會讚嘆兩人的高風亮節。然在我看來,他們卻是極端的忠誠,或者說是"愚忠"。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商朝也是武力奪來。
伯夷和叔齊認為以臣弒君屬於不仁不義之舉,但歷朝歷代,除了堯舜禪讓,又有哪些王國能通過和平手段過渡呢?商朝也是如此,同樣是君主商湯通過鳴條之戰,滅掉夏朝做建立。商湯原本也是夏朝的臣子,夏朝的君王桀殘暴不仁,最終被其推翻。通過結束暴君建立的商朝,又因暴君而亡,當真是有些諷刺。
第二個原因:對食物的"唯心主義"。
商朝滅亡後,伯夷和叔齊覺得天下的食物都歸周朝所有。自己身為商臣,絕不吃周朝的食物。其實仔細想想,這完全是他們的唯心主義在作怪。朝代的更替並不影響糧食的變化,再者,天下的食物不也是前朝百姓所種嗎?
只能說伯夷和叔齊進入了思維的死胡同,無法客觀分析天下局勢,對商王朝過於忠誠。如果按照他們的"周粟思維",周武王將前朝所有百姓全部除掉,才能種上"周朝的糧食"。
歷朝歷代,有忠於帝王的臣子,也有忠於國家的名士。伯夷和叔齊能夠堅持自己"盲目"的本心,將自己的靈魂和商朝、儒家思想捆綁在一起,也可謂是千古罕有。倘若當時他們可以轉變思維,或許能夠在周朝任用為臣。當然了,若是沒有不食周粟,他們也無法成為儒家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