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的忠誠,伯夷叔齊的「唯心主義」,為何他們不食周粟?

2020-12-07 韓說古今

自古名留史冊者,除了帝王將相,便是忠勇慈孝之士。封建時期,朝代的更替如風雲變幻般反覆無常。然而,即便帝王昏庸無道,也有始忠於朝廷的臣子。很多忠臣在亡國之時選擇各種手段抗議新帝,甚至以身殉國。

商朝末年有兩位著名的"忠勇之士",為了抗議朝代的更替選擇活活餓死,他們便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

相互禮讓的親兄弟。

伯夷和叔齊是一對親兄弟,他們是商朝孤竹國的兩位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父親臨終前讓叔齊繼承王位,然而叔齊不願意打破長子繼位的規定,便決定將王位讓給哥哥伯夷。但深知父命不可違的伯夷,決定離開孤竹國,讓弟弟安心執政。

聽聞哥哥離開,叔齊便出宮尋找。兩人相遇後,聽說周文王素有賢德、尊敬老人,便決定前往西岐一探究竟。

阻止周武王伐紂。

當伯夷和叔齊趕至西岐邊境時,聽聞周文王已死,周武王領兵討伐商紂王。兩人正巧遇到了周武王的軍隊便,上前阻攔大聲訓斥周武王:"父死不葬,愛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意思就是父親去世後不出葬,反而帶兵出徵,這是孝順的行為嗎?你身為臣子,卻想要除掉君王,這是仁義之舉嗎?周武王的士兵想將其拿下,卻被姜子牙制止。姜子牙敬佩他們的仁義,便將其送走。

不食周粟而死。

得知周武王滅掉商紂之後,"富有氣節"的伯夷和叔齊,決定再也不吃周朝的糧食。然而當時天下糧倉皆歸周王室所管,束手無策之下,兩個人躲到了山谷之中。他們每天靠採集野菜、飲用泉水充飢。

有一位婦人遇到他們,聽聞他們的事跡後便說:"可是這些野菜也是在周朝的土地上生長的呀!"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兩人只能絕食而死。

為何他們極力反對周王朝呢?

儒家思想的禁錮。

孔子將伯夷和叔齊稱為"古之賢人",歷代文人像是莊子、司馬遷、韓愈、李白等人,都對其大加讚頌。為何伯夷和叔齊極力反對周王朝呢?在我看來便是儒家思想的禁錮。當然這並非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而是伯夷,叔齊二人對儒家所講的"仁義"過於"忠誠"。

他們不食周粟,並不是忠於商紂王,而是忠於儒家思想。身為臣子要對國家忠誠,即便君王昏庸無度,不理朝政,也不能起兵謀反。

一旦以臣子的身份除掉君王便是不忠,而周武王便是以臣弒君,自然會受到伯夷和叔齊的蔑視。為了和商朝共存亡。他們才會做出這種極端的行為。然而,在百姓疾苦面前,仁義只是毫無用處的"花拳繡腿"。

如果臣子對君王絕對忠誠,面對其殘暴無度也毫無意見,屆時天下將會是生靈塗炭。有時並非是臣子願意謀反,只因為王朝有累卵之危。

過於極端的忠誠。

人們每談起不食周粟的故事,便會讚嘆兩人的高風亮節。然在我看來,他們卻是極端的忠誠,或者說是"愚忠"。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商朝也是武力奪來。

伯夷和叔齊認為以臣弒君屬於不仁不義之舉,但歷朝歷代,除了堯舜禪讓,又有哪些王國能通過和平手段過渡呢?商朝也是如此,同樣是君主商湯通過鳴條之戰,滅掉夏朝做建立。商湯原本也是夏朝的臣子,夏朝的君王桀殘暴不仁,最終被其推翻。通過結束暴君建立的商朝,又因暴君而亡,當真是有些諷刺。

第二個原因:對食物的"唯心主義"。

商朝滅亡後,伯夷和叔齊覺得天下的食物都歸周朝所有。自己身為商臣,絕不吃周朝的食物。其實仔細想想,這完全是他們的唯心主義在作怪。朝代的更替並不影響糧食的變化,再者,天下的食物不也是前朝百姓所種嗎?

只能說伯夷和叔齊進入了思維的死胡同,無法客觀分析天下局勢,對商王朝過於忠誠。如果按照他們的"周粟思維",周武王將前朝所有百姓全部除掉,才能種上"周朝的糧食"。

歷朝歷代,有忠於帝王的臣子,也有忠於國家的名士。伯夷和叔齊能夠堅持自己"盲目"的本心,將自己的靈魂和商朝、儒家思想捆綁在一起,也可謂是千古罕有。倘若當時他們可以轉變思維,或許能夠在周朝任用為臣。當然了,若是沒有不食周粟,他們也無法成為儒家的信徒。

相關焦點

  • 忠貞抱節,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沒過多久,武王的伐紂大軍浩浩蕩蕩開赴孟津,憤怒的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連聲責問:「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旁邊的周兵過來,要把這兩個遺老遺少就地正法。這時,姜尚出面打圓場,稱讚伯夷叔齊:「此義人也!」    沒過多久,傳來「已平殷亂,天下宗周」的消息,伯夷叔齊深感為恥,決定不食周粟,隱居到首陽山,採薇(薇是一種野豌豆植物)而食之。
  • 【溯源甘肅】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傳說
    原標題:【溯源甘肅】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傳說據《史記·伯夷列傳》載:二人「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意思是指他們為武王的不義所憤,連周朝土地上長出的糧食也不吃,採折薇菜充飢,最終餓死。伯夷叔齊作《採薇歌》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其沮喪和無奈之情可見一斑。
  • 叩馬而諫,不食周粟:伯夷叔齊演繹「仁義禮智信」千古絕唱
    周武王聽了十分生氣,武王的衛士一聽這話,就衝上前來,舉劍要砍殺他們。軍師姜尚勸說道:「這是講道義的人呀,千萬不要殺害他們。」說罷就讓人們扶起他們,讓他們遠去。這就是流傳後世的「叩馬而諫」歷史典故的歷來。現在,在河南省的孟津縣有一個村莊叫扣馬村,它的來歷就是為了紀念當年伯夷叔齊「扣馬諫伐」。
  • 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採薇而食,「薇」指的什麼?
    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採薇而食,「薇」是什麼?花木君《史記伯夷列傳第一》中記載,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孤竹君的兩個王子,孤竹君臨終讓第三子叔齊繼位,然而古代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因而叔齊讓位於長子伯夷,伯夷認為父命難違,便逃走了,叔齊則認為自己不應當繼位,便也更隨逃走,後來孤竹國便立中子(二兒子)為國君。
  •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商末周初,孤竹國國君墨胎初看到時局動蕩,加上自己年老體弱,難以應付局面,於是就有了傳位的想法。 國君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伯夷,他忠厚老實,為人厚道,但膽識不足,而且過於懦弱;二兒子仲子,驕傲浮躁,一向我行我素,武斷專橫,從不把別人的想法和意見放在眼裡;三兒子叔齊,有膽有識,智慧超群,而且威望、德行都能服眾。 國君思前想後決定立詔書傳位給三兒子叔齊。
  • 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他們的精神追求到底是什麼呢
    伯夷叔齊是哥倆,他們是商朝屬國孤竹國的王子。這倆人,因繼承王位之事相互謙讓,相繼逃到孤竹國之外。後來聽聞周文王,善待黎民,所以就往西岐而去。剛走到半道,文王去世,武王繼位,準備伐紂。伯夷叔齊對周武王說:您的父親屍骨未寒,您不好好安葬父親,就大動幹戈,就準備以臣犯上,您的孝道和仁道何在?周武王左右準備動武驅逐這兩人,姜太公說:「此義人也」,遂派人這兩人架走。武王伐紂,一統華夏後,天下都臣服於周。伯夷叔齊以此為恥,「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孔子老人家對此評價說,他們二人「求仁得仁」。
  • 《採薇圖》:伯夷、叔齊隱居於首陽山,靠採山野薇菜充飢
    「不食周粟」,是被記載於《史記·伯夷列傳》中關於伯夷、叔齊的歷史故事。《史記》云:「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說的是,商代末年,孤竹國(今河北東部)國君有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孤竹國君偏愛小兒子叔齊,臨死前立下遺囑,讓叔齊繼位。叔齊讓位給哥哥伯夷,伯夷不受,叔齊認為,這不符合禮法,不願繼位。
  •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精品收藏)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孔安國註:「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國名。」邢疏:案《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諡。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諡也。」太史公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
  • 大家知道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嗎?可以多了解一下!
    孤竹國君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伯夷,三兒子叫叔齊。叔齊從小聰明好學,才智聰穎,孤竹國君特別喜歡他,孤竹國君死了,伯夷也沒回來,這時,兩個弟弟才知道哥哥是有意外出,成全父親的旨意,將王位讓給叔齊。可是,叔齊見哥哥如此義氣,心裡非常不安,趁王宮裡的人都沒注意時,也逃出去了,所以孤竹國的王位只好由老二來繼承了。叔齊逃出了王宮,他四下打聽伯夷的下落,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深山隱蔽處找到了伯夷,並勸說伯夷回去繼承王位,可是伯夷始終不肯,反過來勸叔齊回去。叔齊無奈,只得對伯夷說:「咱倆出走已多日了,現在老二一定當上了國君,我們還是都不要回去吧,免得讓二哥為難。」
  • 【典故洛陽】——不食周粟
    原指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節。【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商朝末期,位於今河北東部的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齊。孤竹國君喜歡小兒子叔齊,臨死前立下遺囑讓叔齊接班。
  • 洛陽成語典故不食周粟
    成語出處:《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不食周粟講的是伯夷和叔齊的事兒。  商代末年,位於今河北東部的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齊。孤竹國君喜歡小兒子叔齊,臨死前立下遺囑讓叔齊接班。老爸死後,叔齊不願意違背立長子為王的規矩,堅持要讓位給哥哥。
  • 殷商末期孤竹國繼承者,反對「謀權篡位」不食周粟而餓死——伯夷
    本篇,小編帶大家了解下我們的主人翁「伯夷」,伯夷在歷史上有兩位,兩位時間隔了一千多年,今天介紹的是殷商年代的「伯夷」。伯夷,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西一帶)人, 是第七任孤竹國君主亞微的長子,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諡夷,後人稱之為伯夷。
  • 如果伯夷叔齊吃了周武王的小米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伯夷叔齊的故事,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了。《史記·伯夷列傳》中記載:「武王克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四一:伯夷叔齊,求仁得仁又何怨
    伯夷、叔齊為天下善人之首,司馬遷列其於《史記》「列傳」開篇。然善人結果如何?餓死西山而已。所以不管是史籍所載,還是輿論宣傳,「善有善報」並不足信。我們之所以為善,並不是因為會有福報,只是我們自己覺得這樣做正確,所以我們這樣選擇而已。
  • 叔齊造句和解釋_叔齊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叔齊(shū qí)。 叔齊參考例句: 1、叔齊也可稱得上是守死善道了。 2、商朝末年,周武王要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為這樣做不仁慈。
  • 伯夷叔齊去了哪裡
    "武王的衛兵正要舉劍擊殺他們,被軍師姜子牙阻止說"他們都是仁義之人,讓他們走吧。" 在西行的半路上,他們已經知道了商被周滅掉了,哥倆一合計,到首陽山上吃薇菜去。採薇的時候,還唱著哥倆自己填詞作曲的《採薇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 商紂王殘暴無度,周武王出兵討伐,伯夷和叔齊為何阻攔?
    可能會有一些真正的人物存在,只不過是把他們神話了,歷史上周武王確實是存在的,周朝也的確是存在的。也許鳳鳴岐山的確是天選,鳳鳴岐山意味著要討伐商紂王,伯夷和叔齊在這場戰爭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伯夷和叔齊兩個人一直都是反對姬發討伐商紂王的,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私心還是大義?
  • 白鹿原上的「伯夷叔齊廟」
    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為君。正當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候姬昌敬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候已經病逝,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為文王,正向東進發,討伐紂王。
  •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
    、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舊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說,他們「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為什麼怨恨呢?」【公治長篇】伯夷叔齊不念舊惡伯夷、叔齊是愛憎分明的兩個人但他們的愛憎不是針對人而是針對事情的本質他們不畏權貴只要別人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他們則厭惡而遠離他
  • 「首陽採薇」不僅是伯夷叔齊的仁哲大義,更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
    在伯夷叔齊投奔周文王時,念著周文王是當時大賢,雖「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雖然實力龐大,但對當時天下共主商朝中央還是服從的,所以伯夷、叔齊二人認為這是一種美德,這也正是他們投奔文王的主要原因,然而周武王即位後,周國對殷商的態度慢慢發生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