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民網】在上海市區的社區裡插秧、觀察螢火蟲、拍到近20種鳥類……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卻在我們身邊一個個被實現。
近年來,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居民參與共享共建的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示範空間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
在社區中「親近」大自然
「這個泥巴黑乎乎的,會不會有蟲子在裡面?」
「好髒呀,我不敢下去,好害怕呀~」
「這裡會不會有水蛇和龍蝦,下田的話我的腳會不會被咬?」
……
創智農園社區互助會秘書長孫小樣翻開端午節小長假期間,社區內小朋友們體驗插秧的視頻,忍不住笑了起來。作為這個社區的居民,也是有兩個娃的90後年輕媽媽,孫小樣一直在關注如何讓城裡的孩子更好地了解大自然。
位於楊浦區創智天地旁的「創智農園」,這裡不僅景觀美麗,還每年產出水稻、蔬菜和水果,這裡是孩子們接觸自然、認識各種農作物的樂園。「這已經是我們第四年種植水稻了,看到孩子們一個個下地,享受著自然給他們的獨特感受,這才是自然給孩子們的祝福。」孫小樣說。
作為「創智農園」的合作方,上海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服務中心聯合創始人兼理事長劉悅來,不僅一直在關注「創智農園」的動態,而且對來自另外一個項目——虹旭生境花園的觀察報告感到非常興奮。
「你知道嗎?我們的合作夥伴上周在虹旭生境花園觀察到3、4隻黃脈翅螢,這說明市區裡面只要有合適的生態環境,就能讓螢火蟲回到城市中。」劉悅來說。
虹旭生境花園原本只是小區拆違後的閒置空地,曾經作為臨時停車場和垃圾堆放區。自去年11月29日建成以來,這裡的生物多樣化日益豐富。據虹旭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吳紅萍介紹,目前在這裡已經可以觀察到近20種鳥類。
改造前後對比
在虹旭生境花園還有專門一面牆記錄人們拍攝到的鳥類照片,像白頭鵯、珠頸斑鳩、北紅尾鴝、暗綠繡眼、黃腰柳鶯、紅脅藍尾鴝、鵲鴝、白眉鶇、灰喜鵲、鳳頭鷹……加上在這裡出沒的赤腹松鼠、黃鼬等哺乳動物,這裡已經成為在城市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正示範空間。
「我們鼓勵周邊的居民使用花園、走進自然,在花園裡放鬆身心。更希望增進兒童與自然之間的接觸和互動,我們在今年『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就組織過相關的活動,很受孩子們的歡迎,現在我們也在設計夏夜觀察螢火蟲的活動,希望能夠讓更多住在城市裡面的兒童,更加親近大自然。」吳紅萍說。
自然保護的一個縮影
劉悅來的另外一個頭銜是同濟大學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主任。據他介紹,他的團隊在2019年做了88個社區花園項目,「目前在上海除了我們團隊直接參與設計營造支持的之外,通過我們團隊培訓賦能或市民自主學習,由社區設計、營造、維護的社區花園數量,已經超過了600個。」
在提到虹旭生境花園為什麼會吸引到這麼多鳥類時,劉悅來表示,除了其距離擁有豐富動物資源的上海動物園以及外環綠帶僅兩公裡外,更為重要的是在植物配置方面,使用本土植物,充分考慮到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的生境需求,「我們從食源出發,種植火棘、枸骨等掛果時間長、又受到鳥兒喜愛的食源植物,讓鳥兒們在食源匱乏的冬季也能填飽肚子。四季錯落的開花植物幫助吸引昆蟲,而昆蟲大大滿足了食蟲性鳥類的需要。」
「景觀設計是做什麼的呢?可能很多人認為是造亭臺樓閣,種花草樹木。按照我們自己專業的說法,我們是協調人地關係,塑造和諧宜居的景觀,詩不一定在遠方,讓城市更美好的是每一個擁有勤勞雙手和想像力的我們。」 劉悅來說。
能讓孩子們在城市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在劉悅來的許多項目中,都會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因而他也經常與其他領域的專家進行合作,像在虹旭生境花園項目中,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就參與了進來。
王放曾任美國史密森學會博士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後,2018年回國後,他試圖將城市生物多樣性監測的課題和經驗引入上海,這個計劃被命名為「城市裡的公民科學家」。在虹旭生境花園,王放在這裡安置的監測紅外相機,清楚拍攝到黃鼬在此穴居、外出覓食等生活行為。
王放團隊布設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黃鼬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城市經歷了特別快的發展過程,大量森林和溼地消失。但最近十年,城市生態又恢復得很快,到處在建街心花園,建城市綠帶、綠島。所以,我們想把中國的城市作為自然保護的一個縮影,來看看動物是怎麼迅速地變少,是不是又能夠迅速地變多?」 王放說。
共建共享生態之城
與劉悅來的交流中,他特別提到去年兩會期間,民革上海市委的一份提案——《發展市民花園,讓上海更美、更精細、更有溫度》,其中特別提到,市民花園,可分為社區花園、鄉村花園、園區花園、校區花園、樓宇花園等不同類型。
在這份提案中特別提到:
要支持景觀規劃、園藝設計等專業性社會組織為市民花園提供技術諮詢和培訓服務,培育帶動更多的民間花友會和「社區規劃師」;充分發揮市民花園公共活動載體和情感交流的功能,破除鄰裡獨立、人際冷漠的心理隔離,推動居民由「生人」變「熟人」,成就睦鄰社區。
今年上海兩會,民革界別、民進界別提交了一份《關於以窗臺陽臺彩化為抓手,進一步激活花文化的基層治理功能的建議 》:
建議市、區、鎮三級政府協同整合資源,選擇條件具備的街道和社區率先開展窗臺陽臺彩化,可在黃浦、靜安、徐匯、長寧等中心城區先行先試。以「小而美」的窗臺陽臺彩化為抓手,進一步提升上海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不久前,上海市政協首次提案遠程協商辦理,聚焦「窗臺陽臺彩化」。上海市政協常委、民革市委副主委王慧敏首先代表提案者介紹提案形成背景,回顧民革市委近年來持續開展的「花文化」重點課題調研,和民革、民進兩個界別自去年年中以來圍繞這一議題持續深入探討並最終形成提案的過程。
王慧敏特別提到了浦東新區的「繽紛社區」項目,其由政府引領,專家指導,社團參與,居民自治,為城市微更新增添了繽紛色彩,為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經驗支撐,提升社區空間品質和社會治理水平,充分體現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
「像浦東新區金橋鎮佳虹社區,空閒綠地改造的農園成為了許多居民牽掛的『後花園』,居民可通過認養來栽花種菜。這個都市農園不僅增強了居民參與改造公共空間的熱情,更提升了居民們的社區認同。」王慧敏說,隨著「繽紛社區」建設項目的不斷推進,街鎮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管理意識被進一步激發,逐漸由傳統「坐著等、伸手要」的被動心態轉變為自發、積極主動參與社區管理。
無論是社區花園,還是窗臺陽臺彩化工作,都不能做成「盆景」,而要成為打通社區親近自然的「通道」,在美化社區的同時,為居民活動提供場地,挖掘出它的最大價值,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充分發揮生態建設的槓桿效應,撬動上海形成更美、更精細、更有溫度的良性互動和生活生態圈,助力生態之城的建設。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