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裡插秧、觀察螢火蟲……共建共享生態上海,讓大自然「走進...

2020-12-15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新民網】在上海市區的社區裡插秧、觀察螢火蟲、拍到近20種鳥類……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卻在我們身邊一個個被實現。

近年來,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居民參與共享共建的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示範空間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

在社區中「親近」大自然

「這個泥巴黑乎乎的,會不會有蟲子在裡面?」

「好髒呀,我不敢下去,好害怕呀~」

「這裡會不會有水蛇和龍蝦,下田的話我的腳會不會被咬?」

……

創智農園社區互助會秘書長孫小樣翻開端午節小長假期間,社區內小朋友們體驗插秧的視頻,忍不住笑了起來。作為這個社區的居民,也是有兩個娃的90後年輕媽媽,孫小樣一直在關注如何讓城裡的孩子更好地了解大自然。

位於楊浦區創智天地旁的「創智農園」,這裡不僅景觀美麗,還每年產出水稻、蔬菜和水果,這裡是孩子們接觸自然、認識各種農作物的樂園。「這已經是我們第四年種植水稻了,看到孩子們一個個下地,享受著自然給他們的獨特感受,這才是自然給孩子們的祝福。」孫小樣說。

作為「創智農園」的合作方,上海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服務中心聯合創始人兼理事長劉悅來,不僅一直在關注「創智農園」的動態,而且對來自另外一個項目——虹旭生境花園的觀察報告感到非常興奮。

「你知道嗎?我們的合作夥伴上周在虹旭生境花園觀察到3、4隻黃脈翅螢,這說明市區裡面只要有合適的生態環境,就能讓螢火蟲回到城市中。」劉悅來說。

虹旭生境花園原本只是小區拆違後的閒置空地,曾經作為臨時停車場和垃圾堆放區。自去年11月29日建成以來,這裡的生物多樣化日益豐富。據虹旭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吳紅萍介紹,目前在這裡已經可以觀察到近20種鳥類。

改造前後對比

在虹旭生境花園還有專門一面牆記錄人們拍攝到的鳥類照片,像白頭鵯、珠頸斑鳩、北紅尾鴝、暗綠繡眼、黃腰柳鶯、紅脅藍尾鴝、鵲鴝、白眉鶇、灰喜鵲、鳳頭鷹……加上在這裡出沒的赤腹松鼠、黃鼬等哺乳動物,這裡已經成為在城市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正示範空間。

「我們鼓勵周邊的居民使用花園、走進自然,在花園裡放鬆身心。更希望增進兒童與自然之間的接觸和互動,我們在今年『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就組織過相關的活動,很受孩子們的歡迎,現在我們也在設計夏夜觀察螢火蟲的活動,希望能夠讓更多住在城市裡面的兒童,更加親近大自然。」吳紅萍說。

自然保護的一個縮影

劉悅來的另外一個頭銜是同濟大學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主任。據他介紹,他的團隊在2019年做了88個社區花園項目,「目前在上海除了我們團隊直接參與設計營造支持的之外,通過我們團隊培訓賦能或市民自主學習,由社區設計、營造、維護的社區花園數量,已經超過了600個。」

在提到虹旭生境花園為什麼會吸引到這麼多鳥類時,劉悅來表示,除了其距離擁有豐富動物資源的上海動物園以及外環綠帶僅兩公裡外,更為重要的是在植物配置方面,使用本土植物,充分考慮到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的生境需求,「我們從食源出發,種植火棘、枸骨等掛果時間長、又受到鳥兒喜愛的食源植物,讓鳥兒們在食源匱乏的冬季也能填飽肚子。四季錯落的開花植物幫助吸引昆蟲,而昆蟲大大滿足了食蟲性鳥類的需要。」

「景觀設計是做什麼的呢?可能很多人認為是造亭臺樓閣,種花草樹木。按照我們自己專業的說法,我們是協調人地關係,塑造和諧宜居的景觀,詩不一定在遠方,讓城市更美好的是每一個擁有勤勞雙手和想像力的我們。」 劉悅來說。

能讓孩子們在城市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在劉悅來的許多項目中,都會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因而他也經常與其他領域的專家進行合作,像在虹旭生境花園項目中,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就參與了進來。

王放曾任美國史密森學會博士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後,2018年回國後,他試圖將城市生物多樣性監測的課題和經驗引入上海,這個計劃被命名為「城市裡的公民科學家」。在虹旭生境花園,王放在這裡安置的監測紅外相機,清楚拍攝到黃鼬在此穴居、外出覓食等生活行為。

王放團隊布設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黃鼬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城市經歷了特別快的發展過程,大量森林和溼地消失。但最近十年,城市生態又恢復得很快,到處在建街心花園,建城市綠帶、綠島。所以,我們想把中國的城市作為自然保護的一個縮影,來看看動物是怎麼迅速地變少,是不是又能夠迅速地變多?」 王放說。

共建共享生態之城

與劉悅來的交流中,他特別提到去年兩會期間,民革上海市委的一份提案——《發展市民花園,讓上海更美、更精細、更有溫度》,其中特別提到,市民花園,可分為社區花園、鄉村花園、園區花園、校區花園、樓宇花園等不同類型。

在這份提案中特別提到:

要支持景觀規劃、園藝設計等專業性社會組織為市民花園提供技術諮詢和培訓服務,培育帶動更多的民間花友會和「社區規劃師」;充分發揮市民花園公共活動載體和情感交流的功能,破除鄰裡獨立、人際冷漠的心理隔離,推動居民由「生人」變「熟人」,成就睦鄰社區。

今年上海兩會,民革界別、民進界別提交了一份《關於以窗臺陽臺彩化為抓手,進一步激活花文化的基層治理功能的建議 》:

建議市、區、鎮三級政府協同整合資源,選擇條件具備的街道和社區率先開展窗臺陽臺彩化,可在黃浦、靜安、徐匯、長寧等中心城區先行先試。以「小而美」的窗臺陽臺彩化為抓手,進一步提升上海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不久前,上海市政協首次提案遠程協商辦理,聚焦「窗臺陽臺彩化」。上海市政協常委、民革市委副主委王慧敏首先代表提案者介紹提案形成背景,回顧民革市委近年來持續開展的「花文化」重點課題調研,和民革、民進兩個界別自去年年中以來圍繞這一議題持續深入探討並最終形成提案的過程。

王慧敏特別提到了浦東新區的「繽紛社區」項目,其由政府引領,專家指導,社團參與,居民自治,為城市微更新增添了繽紛色彩,為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經驗支撐,提升社區空間品質和社會治理水平,充分體現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

「像浦東新區金橋鎮佳虹社區,空閒綠地改造的農園成為了許多居民牽掛的『後花園』,居民可通過認養來栽花種菜。這個都市農園不僅增強了居民參與改造公共空間的熱情,更提升了居民們的社區認同。」王慧敏說,隨著「繽紛社區」建設項目的不斷推進,街鎮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管理意識被進一步激發,逐漸由傳統「坐著等、伸手要」的被動心態轉變為自發、積極主動參與社區管理。

無論是社區花園,還是窗臺陽臺彩化工作,都不能做成「盆景」,而要成為打通社區親近自然的「通道」,在美化社區的同時,為居民活動提供場地,挖掘出它的最大價值,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充分發揮生態建設的槓桿效應,撬動上海形成更美、更精細、更有溫度的良性互動和生活生態圈,助力生態之城的建設。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相關焦點

  • 上海本地並非沒有螢火蟲 記者記憶裡的螢火蟲
    不過,我比一般人幸運的是,因為大學畢業後一直跑園林綠化條線,每年夏季公園組織的夜遊、夏令營,我都會借著採訪之名,和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家長一起去尋找、觀察螢火蟲,重溫兒時的記憶。每次,孩子們在上海植物園或者上海動物園看到星星點點的螢光,總是會忍不住興奮地尖叫,「螢火蟲!螢火蟲!」一如我兒時一樣。  正因為螢火蟲現在成了「稀缺品」,一些商業機構便動起了利用它牟利的腦筋。
  • 結對共建聚合力 「幸福社區嘉年華」走進錦城社區
    12月8日,2020年「芙蓉錦程薈」幸福社區嘉年華系列活動走進成都市武侯區簇橋街道錦城社區。當天的活動以「愛成都·迎大運 結對共建聚合力,黨建融合促發展」為主題,由成都銀行攜手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華西社區傳媒主辦,成都銀行金履三路支行、武侯區簇橋街道錦城社區共同承辦。
  • 上海140個小區出現貉蹤跡,還有螢火蟲狗獾…野生動物進城過得好嗎?
    而對一座城市來說,它們的棲息,或者回歸,無疑是生態環境最直觀的指示劑。近年來,人們發現上海城市地區陸續出現螢火蟲、狗獾、貉、刺蝟等野生動物,這被認為是城市生態恢復的表徵,卻也暴露出人類與自然相處時的無所適從。
  • 上海140個小區出現貉?還有螢火蟲狗獾刺蝟…野生動物進城生活得好嗎?
    而對一座城市來說,它們的棲息,或者回歸,無疑是生態環境最直觀的指示劑。近年來,人們發現上海城市地區陸續出現螢火蟲、狗獾、貉、刺蝟等野生動物,這被認為是城市生態恢復的表徵,卻也暴露出人類與自然相處時的無所適從。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看似一對矛盾,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的博弈、共生,能不能找到一條合理的出路?上海正在探索。
  • 魔都上海竟能看見螢火蟲精靈?來安徒生童話樂園暢享一場視覺盛宴
    為了讓都市裡的孩子們更好地走進自然,認識、體驗鄉野風情,與空中的那抹「流螢」約會,6月1日,「點亮仲夏,童話之夢」首屆螢火蟲文化科普展在上海安徒生童話樂園盛大開幕!螢火蟲文化科普展活動區域設置在城堡廣場,將打造兩個上百平米的封閉環境黑暗展館,白天工作時間內輪流開放。螢火蟲,大自然中小而美的生靈,其短暫的生命,如童話般璀璨奪目、又默默逝去。它承載著多少童年的歡樂時光與記憶,長大以後,忽然發現已經許久未見到那一抹微妙的光影。
  • 我們的老宅基成了上海最大的螢火蟲棲息地!!
    我們的老宅基成了上海最大的螢火蟲棲息地!!無心插柳的是,野鳥們傳送了大量的種子,樹苗在荒地裡萌發,連同當年種下的小樹苗現在都已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形成了原生態的林地。而那些破磚瓦和小樹林經過十幾年的生長,意外地給野生動物的繁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一位村民興奮地說:「大自然接管了這裡!」走進杉樹林裡,城市的光亮被更多地阻隔掉。除了頭頂上窄窄的一道天空,舉目四顧都是幽暗的森林。
  • 河西區掛甲寺街前程裡社區:構建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疫情期間,「困」在家中出不了門,但前程裡社區的老人一點兒也不寂寞,他們每天「隔空」交流著種菜心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報天津北方網訊:「我家的豆苗長高了不少,你家的得加油嘍!」疫情期間,「困」在家中出不了門,但前程裡社區的老人一點兒也不寂寞,他們每天「隔空」交流著種菜心得。
  • 人民網-拯救螢火蟲, 也是拯救生態環境
    每到夏天,各種螢火蟲放飛活動就會紛至沓來。今年,原定於6月29日在上海周浦花海舉辦的放飛百萬螢火蟲活動,在其負責人被地方政府約談後緊急「剎車」。而民間機構的舉報和自媒體發聲也對此次活動的取消有重要助推作用。  事實上,這早已不是螢火蟲商業化第一次引發爭議。
  • 南寧高新區林科院社區:共建花園式社區 共享美麗新家園
    共建花園式社區 共享美麗新家園——南寧高新區林科院社區做好「五個落實」助力創城走進南寧高新區林科院社區,園林景觀與周圍環境相映成趣,居民藉助各種休閒設施健身鍛鍊,創城公益宣傳廣告隨處可見,林蔭道上孩童玩耍嬉鬧,一幅和諧美好的社區生活畫卷展現在你面前。
  • 國內那些可以邂逅螢火蟲的聖地
    最重要的話寫在最前面,韓寒說「愛要克制」,螢火蟲很美是大自然饋贈,但是我們不能自私的獨佔美麗,破壞它們的生態環境。我甚至聽說有的商家為了能用更高的價格販賣螢火蟲,企圖讓螢火蟲滅絕。我想我們都不希望螢火蟲出現在動物滅絕圖鑑中。
  • 觀察螢火蟲捕食蝸牛 武漢高中生自然筆記獲全國一等獎
    長江日報訊(記者楊楓 通訊員吳罕硯)近日,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高三(6)班學生葉俊麟憑藉《螢火蟲捕食蝸牛》自然筆記在2019年全國青少年自然筆記大賽中榮獲全國一等獎,並在國家生態環境部官方微信平臺上進行了展示。
  • 嵩雲科技+綠色基地 共建共享建業大生態
    ,現摘現發,無激素、不催熟小番茄通過一家優選平臺,進入建業業主的家庭餐桌,共同開啟社區服務新實踐。一家+綠色基地 共建共享建業大生態建業集團自2015年6月開啟新藍海戰略轉型,兩年有餘的光陰中,「建業+」大生態格局中的每板塊都在為達成客戶心中的美好生活而全力以赴。一家、建業綠色基地依託各自優勢,通過為業主提供「安全、綠色、優質、專享」的農產品,豐富業主的家庭餐桌。
  • 最佳螢火蟲季,來浦東看吧!
  • 社區共建花園怎麼建你來定?羅湖區15個社區共建花園徵集中
    為增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公眾參與感,提升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社區共建花園作為城市綠色公共空間的一種形式,已被確定為花城建設「八年成規模」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花城建設工作部署,為了更好的活化城市綠地,羅湖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將啟動2020年社區共建花園建造活動,動員社區居民、學校、企事業單位、團體組織、義工志願者共同參與選址、設計、建造和管養運營,將城區街道、小區、校園、屋頂不起眼的小地塊變身為融合兒童友好、自然教育、生態服務、休閒娛樂、溝通交流等多元功能的城市綠色公共空間,為市民共享「花樣生活」提供重要載體。
  • 生態旅遊!長三角唯一螢火蟲主題公園正式運營
    此次合作七彩金虹景區將秉承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打造3A級美麗鄉村的理念,與樂享體驗教育公司攜手,全面開啟螢火蟲主題公園的市場化運作。七彩金虹螢火蟲主題公園運營發布會的成功舉行,預示著項目正式亮相市場。項目將以生態、教育、愛為主題,以螢火蟲作為特色背景,與七彩金虹鄉村旅遊產業形成互補,共創景區生態旅遊新思路。
  • 又到了看螢火蟲的季節!廣東夜觀聖地大盤點「尋路記」
    亮亮的繁星相隨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每年夏天讓人期待的除了海邊、泳池就是這藏在大自然裡的此時就像走進了星光熠熠的童話世界美麗而夢幻螢火蟲對棲息環境要求極其苛刻只有無空氣、水土、農藥汙染的生態環境下才能生殖繁育一旦棲息環境受到人為汙染或幹擾
  • 唐家河保護區建立社區共管共建機制
    本報訊  四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兩年以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建設為契機,將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社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建立社區共管共建機制,使社區居民參與自然保護,達到共管共享雙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的。  隨著唐家河保護區生態保護力度加大,保護區野生動物數量不斷增加,低海拔區域野生動物遇見率極高。
  • 互惠互利 共建共享——記紹興市越城區府山街道越都社區黨委
    互惠互利共建共享  社區黨建「契約化」共建新模式碩果喜人記紹興市越城區府山街道越都社區黨委   「粽子PK賽」、「世合在越都」……這兩天,紹興市越城區府山街道越都社區與共建單位的活動一個接一個,今天上午,社區幹部們正忙著為七一前夕共建單位來慰問社區老黨員的事忙著張羅
  • 螢火蟲,螢火蟲,你在哪裡?
    東方網8月25日消息:「螢火蟲,螢火蟲,慢慢飛;夏夜裡,夏夜裡,風輕吹;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讓螢火蟲給你一點光……」當我們輕聲吟唱起這首歌謠時,是否想過,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看到螢火蟲了?    眼看夏天就要過去,可那些典型的夏天風景卻離我們越來越遠:比如在我們身邊飛舞的螢火蟲,比如讓我們能「臥看牽牛織女星」的銀河……鋼筋水泥的大城市裡,到哪裡才能找到這些自然景觀?
  • 錦江區東湖街道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營造出良好營商環境
    這也是轄區倡導共建、共治和共享,社區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18日的這次環境治理活動,錦江區東湖街道紀工委監察辦還特地派出專員,全程督查整個執法過程,確保每個執法隊員文明執法。記者現場看到,執法隊員和志願者們抱著厚厚的宣傳資料,逐一走進翡翠城社區每一家店鋪,詳細詢問門前三包和垃圾分類的落實情況,持續了兩個小時,共向100多戶商家和5個居民院落髮放了宣傳資料200多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