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香港的人,應該沒人不知道下面這棟建築吧?
(圖源:維基百科)
沒錯!就是坐落在中環的中銀大廈!香港的地標性建築!從維港一眼望去,它絕對是顏值最高的那個!
(圖源:網絡)
可是,你知道嗎?就在昨天(5月16日),設計這棟中銀大廈的國際知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老人走了,享年102歲......
(圖源:香港01)
這消息一出,港媒轟動,微博、朋友圈也紛紛刷屏。今天,圈妹就給大家講講這位傳奇建築大師,以及他和香港的故事。
(圖源:網絡)
作品遍布全球的頂級大師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貝聿銘這個名字,就算沒聽過,你也一定看過他的作品!香港中銀大廈各位都已經知道了,北京的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也是貝聿銘設計的:
還有北京香山飯店:
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現在成為了遊客去臺中的必打卡之地:
讓蘇州人民引以為傲的蘇州博物館,這是他的封筆之作,也是留給家鄉人民最珍貴的禮物(貝聿銘祖籍為蘇州):
帶給孩子們無窮歡樂的澳門科學館:
(圖源:網絡)
這些都還只是貝聿銘在中國的作品,放眼世界,就更多了!比如,位於巴黎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中國駐美大使館: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甘迺迪圖書館,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項目」:
(圖源:網絡)
位於日本滋賀縣的美秀美術館,曾獲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全球十大建築,據說貝老先生的設計靈感出自《桃花源記》:
(圖源:網絡)
位於卡達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圖源:網絡)
位於德國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
(圖源:網絡)
還有位於美國克利夫蘭市的搖滾音樂名人堂:
(圖源:網絡)
除此之外,他在美國多個城市如休斯敦、波士頓、丹佛、阿特蘭大、印第安納、達拉斯等也留下了作品,1986年還榮獲美國裡根總統頒予的藝術勳章!
貝聿銘(右1)在白宮與裡根總統(右2)及夫人合影
(圖源:網絡)
當然拿大獎也是拿到手軟,是名副其實的一代建築大師!
部分建築業獎項
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
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
1989年日本帝賞獎
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
縱觀貝聿銘的所有作品,香港中銀大廈並不是最知名的那一個,但它可能是爭議最大的那一個,對整個香港意義重大!
(圖源:iStock)
大師與香港的緣分祖籍為蘇州,貝聿銘卻是在廣州出生的。而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央銀行總裁、香港中銀創始人貝祖詒,可以說,貝聿銘與中銀大廈的緣分在那個時候就隱隱埋下了。
貝祖詒
(圖源:百度百科)
1918年,為了躲避戰亂政爭,貝家移居香港,當時貝聿銘只有1歲。他在香港度過了童年時光,還入讀了香港傳統名校聖保羅書院。
年輕時的貝聿銘
(圖源:百度百科)
到了讀中學的年紀,他回到上海;後來又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拿下學士和碩士學位。
(圖源:網絡)
原以為貝聿銘與香港的緣分已被時間衝淡,沒想到一座中銀大廈,讓貝老先生與香港再寫新的情節!1982年,中國銀行派人拜訪貝祖詒,請求他讓兒子為中銀香港建設一棟新樓。
(圖源:網絡)
那個時候,中國歷史發生轉折,中銀希望建造一幢威嚴的新辦公大樓,以表現一種樂觀、和解的氛圍。也有坊間傳聞,是因為當時中銀的老對手——滙豐銀行,已經邀請建築大師諾爾曼·福斯特在香港港灣設計一棟高技術總部大樓,也就是後來的滙豐總行大廈:
(圖源:維基百科)
當年的貝聿銘65歲,早已是知名建築大師。能夠碰上給自己的建築作品添加一棟與眾不同的摩天大樓的機會,實在很難得,貝聿銘剛完成北京香山飯店的項目,就接下了中銀的委託,還跑到香港視察場地!
但是,中銀大廈這個項目卻沒有想像中容易!
1988年,正在建設中的中銀大廈
(圖源:維基百科)
為啥?首先,就地理位置來說,中銀所買下的地皮位於商業區的邊緣,土地狹窄,而且三面都環繞著高架橋,海景受到阻礙,還位處斜坡之上,位置不便;
被高架包圍的中銀大廈
(圖源:網絡)
在資金方面,中銀總部只願出資10億港幣(約1.3億美元),而隔壁正在興建的滙豐總行大廈擁有10億美元的建造資金,相比起來差了不止十條街;再有就是當時香港的政局——恰好處於中英雙方開始就香港主權問題展開談判的時候,滙豐是實力雄厚的英國金融機構,而中銀大廈勢必會成為現代化中國的重要標誌,兩棟大樓之間,怎麼可能沒點火藥味?
夾在中間的是李嘉誠的長江中心
(圖源:網絡)
雖然難度很大,但貝聿銘畢竟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他先跟政府換地,以原定地皮的一角換另一角,令場地變成更易處理的平行四邊形;而針對資金有限問題,貝聿銘從結構入手,儘量有效節約。
(圖源:網絡)
某天,貝聿銘跟同為建築師的兒子貝禮中在商量大樓結構時,聊著聊著突然畫了一個正方形,並畫上對角線分成4個三角形。
貝聿銘與兒子,中間為貝禮中
(圖源:網絡)
他提議兒子把4組三稜柱、頂部呈錐狀的實物做出來,然後隨意上下滑動三稜柱,令這幾個組件呈節節上升的形態,貝聿銘將它比喻為竹,寓意生機茁壯、節節向上。
(圖源:維基百科)
就這樣,香港中銀大廈的模型誕生了!萬萬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前瞻性的現代化建築,卻在當年受到香港群眾的集體炮轟!
風水問題引起爭議!
香港人民不買帳,說來說去,還不是因為風水問題!本身那塊地皮在二戰時被日軍總部佔領過,不少香港人始終相信,那些受盡折磨的囚犯依然陰魂不散,在那一帶作怪......
中銀高層則認為,外牆鋁條呈「X」形狀,為死亡象徵,不吉利。團隊考慮將「X」塗上紅色,而貝聿銘建議直接把鋁條中橫條的部份拿走,看上去就變成鑽石!結果,高層就真的接受了!
(圖源:網絡)
但香港大眾還是不滿意大廈的外形,批評就像一把尖刀,會招來厄運;就連當時的港督衛奕信也曾向貝聿銘「投訴」中銀的尖角正對港督府,煞氣太重,後來經風水大師指點後,通過種植柳樹的方式化解了。
(圖源:蘋果日報)
至於民間流傳最廣的風水傳言,還是這則「滙豐樓頂以兩個形似「大炮」的吊臂對抗中銀大廈的「尖刀」」......
(圖源:網絡)
雖然爭議不斷,但中銀大廈最終還是建成了!貝聿銘:「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的確,中銀大廈做到了,不僅成為香港地標,還令不少香港人感到自豪。
圖為貝聿銘在蘇州
(圖源:網絡)
早就幾十年前,貝老先生就移民到美國生活了,但他從未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在接受電視節目《築夢天下》訪問時,他說:「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圖源:香港01)
最後,用貝老先生這句話來結尾吧,「人類只是地球上的匆匆過客,唯有城市將永久存在」,祝大師一路走好。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