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金融評論招人啦!
我們需要有金融及經濟學知識體系,對證券、銀行等資本市場熟悉,對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計算機技術有濃厚興趣的觀察者、寫作者,加入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Fintech報導團隊,熱烈歡迎金融業者及媒體人轉換賽道!
過去一周,金融科技領域又有哪些不可錯過的資訊消息?
● ● ●
最近,智能投顧市場又不淡定了。根據觀察,許多本是面向一般投資者,俗稱散戶的智能投顧公司,其業務都開始陸續轉向B端,收縮或者放棄C端,包括投資海外標的和投資國內市場的平臺。說好的逐鹿2.2萬億美元市場呢?大家又為什麼都轉向了?
歸結起來原因有兩方面:
C端獲客高企不下的流量成本
「國內金融市場是一個很不有效的市場」
然而智能投顧轉型B端市場,要邁的坎也不少:
券商做智能投顧最大的糾結在於,怎麼定義智能投顧做得好與不好?是交易量大,還是客戶賺的錢更多呢?其實這是有悖論的。美國智能投顧的定義是,幫助客戶少交易,做長期穩定的投資。但券商是通過交易佣金來收益的,希望你頻繁地交易,那怎麼創造一個讓你頻繁交易而且還能掙到錢的智能投顧?這是無論螞蟻金服等巨頭還是券商,在中國這個被動投資還不成熟的情況下都要面臨的問題。
足夠了解C端客戶嗎?「很多智能投顧對客戶的了解只能針對一群客戶,而不是一個客戶,無法為每個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璇璣CEO鄭毓棟表示,在刻畫用戶畫像時,很多客觀問題是難以得出用戶的主觀情況(風險忍受度)的,因為其可能有所隱瞞。
通聯數據(DataYes)是萬向集團投資成立的一家金融資訊和投資管理服務公司,該公司希望通過大數據、雲計算、機器學習等信息技術,為資產管理人提供新的金融資訊和投資研究數據分析服務。前不久,該公司獲得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頒發的「中國人工智慧金融行業領軍企業獎」。
那麼,網際網路IT技術+金融,放下區塊鏈不說,在這個「言必稱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時代,萬向旗下專注於資產管理創新的通聯數據,又在做些什麼呢?
● ● ●
雷鋒網獲悉,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官網上發布了2017年度工作人員招聘公告,公告顯示,央行的直屬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科學研究所開始招聘從事數字貨幣研究與開發工作的人員。
根據介紹,隨著數字貨幣的迅猛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加快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因此將招聘多名「從事數字貨幣及相關底層平臺的軟硬體系統的架構設計和開發工作」,以及「研究數字貨幣中所使用的關鍵密碼技術,對稱、非對稱密碼算法、認證和加密等」的技術人員。
這讓人驚訝而又意料之中。在今年1月20日央行召開的數字貨幣研討會上,央行表示已成立專門的研究團隊,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而據知情人士消息,早在2014年,相關部門就已經開始關注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的研發應用。據雷鋒網此前報導,央行副行長範一飛說過:「從現有的一些類數字貨幣看,其背後都運行著去中心化機制,主要通過分布式記帳方法建立信任體系。但這些類數字貨幣依然存在著與歷史上私人貨幣一樣的根本性缺陷:價值不穩,公信力不強,可接受範圍有限,容易產生較大負外部性。因此,由中央銀行推動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勢在必然。」
關於這套法定數字貨幣,知情人士透露,技術上其與現行的比特幣、以太幣等會有一定關聯,比如基於區塊鏈技術研發,並將保持不可篡改性、自治性等功能特點。不過,由於央行在安全性、可調配性和交易性能等方面的需求問題,其共識算法也許不會採用當前的POW,又或者POS,而是另外研發一套專用算法,來滿足法定數字貨幣的要求。
關於其流通性,範一飛曾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項目組總結表示,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這兩個極點之間,將會存在一個新的領域,各種區塊鏈系統擁有不同的非中心化程度,以滿足不同場景的特定需求。
據知情人士透露,作為新生事物的法定數字貨幣,它短期內不會直接到市面上流通,而是採用央行選取幾家銀行試點,銀行內部進行流通的形式進行發放,其內部會構建一個生態。如範一飛所言,「中國人口多、體量大,像換一版人民幣,小的國家幾個月可以完成,中國則需要約十年,因此,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也應該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穩步推進,比如可以選擇一兩個封閉的應用場景(如票據市場等),先行開展推廣,觀察其使用效果,逐步積累經驗,隨時改進和完善,待成熟後再推向全國。」
「在相當長時間內,法定數字貨幣和現金都會是並行、逐步替代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據參與準備研究的知情人士透露,不出意外,數字票據的信息很快將會落地。
● ● ●
據彭博社報導,新加坡中央銀行正聯合其他商業銀行以及R3區塊鏈組織,來合作開發一套以區塊鏈技術為底層支撐的銀行間支付系統。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董事總經理Ravi Menon在周三發表演講時表示,該試驗項目也將探索跨境交易。據悉,該城市的證券交易所,最大的銀行星展銀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及滙豐控股和美國銀行等跨國機構都將參與該項目。
「今天,銀行必須通過代理銀行來完成跨境支付,耗費的時間和人力物力等成本較高,」Menon說道,「今天這個項目是MAS在發掘中央銀行發行電子貨幣潛力的第一步嘗試。」
這恰好是在MAS宣布與R3聯盟進行區塊鏈技術研發合作後的一周裡公布的創舉。R3區塊鏈聯盟目前已經吸納了超過50加全球性金融機構的加入,一同合作開發區塊鏈在金融業的應用。
日前,IBM 宣布與 KYCK! 進行區塊鏈項目合作,它能夠幫助金融服務提供者提升對組織或個人的身份認證、監測資金來源,減少所花的時間和資金支出。
一直以來,IBM 在區塊鏈動作不斷。
IBM 最早的區塊鏈項目名為 Open Blockchain,起源於 2015 年左右。
在 2016 年 2 月份,IBM 加入了 Linux 超級帳本基金會(Linux Foundation Hyperledger)——一個致力於打造企業級區塊鏈框架的機構,並把 4.4 萬行原始碼共享出來。這一舉措極大地推動了區塊鏈物聯網商用開發。
目前,Hyperledger 已經發展了 50 多家公司。雷鋒網也報導過 IBM 大中華區創新事業部王允臻在區塊鏈國際周上的發言,他同樣表示,「IBM 會更全面開源 Hyperledger。它會通過可靠、通過一站式的服務,讓大家很快地部署區塊鏈。同時,IBM 會採取一種比較不積極,穩健的方法,循序漸進為企業提供比較可靠區塊鏈的解決方案。」
9 月份,IBM 目前已經在測試目前為止最大的區塊鏈應用項目,主要面向的是 IBM 的金融部門。這一項目據區塊鏈科技的副總裁Jerry Cuomo 表示,能夠節省約一億美金的相關金融糾紛,並將原本需要數月才能解決的問題減少至 10 天。
今年 10 月, IBM 的雲平臺 Blueminx 落地,計劃以此為基礎,推動區塊鏈與物聯網技術發展。針對區塊鏈應用推出首款基於雲的高度安全區塊鏈服務,主要面向金融、政府及醫療保健領域。
同樣是在 10 月份,IBM 與銀聯開啟了合作,主要創建的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系統,用於積分交易的服務。
據世界經濟論壇估計,大約 80%的銀行正在推廣區塊鏈技術。IBM 的研究也表明,15%的銀行準備在2017年推出區塊鏈商業產品;91%的銀行在存款業務中計劃推廣區塊鏈技術。世界最大的多貨幣現金結算系統 CLS,正在將區塊鏈技術引入其外匯市場。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 40 家大型銀行和金融機構正在測試區塊鏈技術,以跟蹤監管數字資產。
可以說,IBM 如果沒有跟進任何在銀行行業產生的重大科技變革,那麼它也勢必將喪失大量極具價值的客戶資源。這也難怪 IBM 會如此在意區塊鏈,並在期間投資如此多精力和人力了。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