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是怎樣乾涸的呢?現流傳於世的說法數不勝數,但總結歸類來講,大致原因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人們用水過度,導致羅布泊生態破壞,從而使羅布泊逐漸乾涸,淪為如今這樣的荒漠。
追溯歷史長河,有關羅布泊的最早記載應該是秦時的地理名著《山海經》。書中有云:"東望幼澤,河水之所潛也。"而其中的'幼澤'指的就是今天我們所認識的羅布泊。在歷史上,羅布泊曾有過許多的名稱,有因其特點而命名的,例如湖澤、鹽澤、涸海等,也有因其位置而得名的,例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洛普池等等。雖名字時常發生變化,但總體圍繞著海、湖這類與水相關的字眼。而到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代以後,羅布泊就被統稱為'羅布淖爾'了。這是由蒙古語直接音譯得來的名字,翻譯成漢語就是'多水匯集之湖'的意思。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那時候的羅布泊應該是一派欣欣向榮,水路四通八達的大湖風光,與如今這副悽悽慘慘的荒涼模樣簡直就是大相逕庭。不過,即便曾經如此繁華,也抵擋不過羅布泊走向乾涸的命運。
早在元代之前的漢朝,曾經頗為繁華的西域古城樓蘭王國就在這裡建城,樓蘭古城存在的這800餘年裡,也曾有過"廣袤三百裡,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的昌盛。關於樓蘭的消失之謎,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因古人的用水不當和氣候變遷而導致日漸消退的。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裡木河中遊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雖後期作出了最大程度的努力和改進,但在此之後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消逝了。
這處聯通中原與西域的重要樞紐,曾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南支的咽喉門戶,最終也只能無聲無息的退出了歷史舞臺,淪為茫茫大漠之中的一處廢墟。
不只是古人的用水無度,羅布泊的水源與塔裡木河還有著重要直接的聯繫。新中國成立後,大批內地人口遷移西部,開墾浪潮的大規模開展,大大增加了塔裡木地區的生態壓力。人口的激增和盲目的修建工程導致人們對用水的需求大大增加,塔裡木河開始出現大規模的縮減與乾涸,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羅布泊的面積也開始因為塔裡木河下遊斷流而急劇縮小,由此引發的生態效應開始無法控制,周圍生態環境發生巨變,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衛士胡楊樹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羅布泊推進。惡性循環的最終結果,也以羅布泊的徹底乾涸而悲涼的收場了。
和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融為一體的羅布泊,如今也已成為了寸草不生的地方,惡劣的自然環境早已不再適宜人類的居住,因為缺少了對它認知,人與人之間也開始依靠著道聽途說來的各種失蹤事件、鬼神傳說等流言,編造出關於羅布泊無人區的各種恐怖故事,真真假假,好壞參半。
當今各界對於羅布泊的消失原因,大體與綜上所述保持贊同的看法,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羅布泊的乾涸屬於自然界的必然現象。其依據則是與喜馬拉雅山脈不斷隆起、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雪線退化等大環境變動有關,雖然沒有具體的科學依據表明這一論證,但或多或少都會對羅布泊的乾涸造成影響吧。
近些年來,隨著越野、徒步、探險話題的逐漸火熱,人們對羅布泊穿越的關注度開始有所提升。除了對羅布泊環境的探討之外,還引發出了一項比較有意思的話題,那就是'羅布泊還能否恢復到原來的面貌?'
暫且不說能否恢復到原有的程度,但是看見這一話題,就讓攻略君聯想到了曾經同樣因為環境惡化而有消失風險的居延海。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的居延海,與羅布泊都是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逐漸走向乾涸。不過與地處遙遠新疆的羅布泊不同的是,居延海乾涸後產生了大量的風沙,加劇了內蒙古地區的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當地及附近城市的生態環境,這也就是"風起額濟納,沙落北京城"的來歷。為了不再使環境進一步惡化,也為了不讓居延海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守護居延海的綠洲,國家大膽"借水",在當時居延海水源不足的情況下,於2002年7月份開始逐漸把水源豐沛的黑河水引進居延海,歷經種種坎坷與磨難,乾涸了四十餘年的居延海生態環境慢慢得以恢復。從2002年到2020年,居延海的變化有目共睹,無論是生態上的恢復,還是旅遊經濟的發展,居延海的奇蹟都在向世人證明著沙漠也有變綠洲的可能!
目光再次轉向羅布泊,我們不能否認這裡還有恢復綠洲的可能性,但考慮到現實因素,這些可能性則變得有些小的可憐。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羅布泊的氣候異常惡劣,引調的水源能否留存下來不說,極端的環境給施工建設帶來的困難與壓力也是無法預估的,即便我國素有'基建狂魔'的稱號,也要充分考慮這項大工程的困難程度!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羅布泊真的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重現了綠洲奇蹟,我們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也都能得以實現。未來的路還長,誰都不知道未來的羅布泊會是什麼樣子。對於我們來說,眼前能做的,就是保護好現有的生態環境,沙漠也許不能再變為綠洲,但綠洲絕對不能因我們而淪為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