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裡,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共生於赤峰這片古老的土地,一起構築著農耕文化與草原文明交相輝映的田園牧歌。
從高空俯瞰今日的赤峰,田園疊翠,棚室如織,成千上萬棟溫室大棚,次第舒展,鋪陳於蒼茫原野,碧透於藍天之下,一望無垠,蔚為壯觀。9萬平方公裡的高原丘陵,律動著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的脈搏。
赤峰市位於北緯41°17′10″-45°24′15"之間,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0-7℃,境內河川秀美,清流含碧,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空氣清冽無雜,冬季漫長,土壤凍融交替,農業病蟲害低發,加之西拉沐倫河和老哈河兩大水系涵養滋潤,使赤峰蔬菜盡得自然之風韻,獨具天然、綠色、口感甘甜的自然稟賦。
耕者有其田,是中國農民亙古不變的夢想。然而,赤峰市三分之二的土地屬於草原、沙漠和荒山丘陵,能夠用來耕種的土地並不多。「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曾經是赤峰耕地狀況的真實寫照。如何把荒地沙灘變成良田,一直是這裡農民的一個奢望和夢想,為此赤峰人想了很多辦法,也借鑑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現代設施農業反季節性蔬菜產業的開發,就屬於一項偉大的發明和實踐。時光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先進灌溉技術的出現,對山地的充分利用已成為可能。經過不斷探索,赤峰市依靠科技的力量,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用溫室把充足的陽光轉換成植物的能量,再通過工程手段使丘陵山區瘠薄的土壤變得肥沃,過去的荒原和廢棄的土地,由此變成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利用的良田。這無疑為農業尋找到了新的耕作空間,赤峰市各級政府開始大力組織實施現代農業工程——溫室大棚。
跨越歷史的履痕,探尋歲月的珍藏,實踐從被稱為「內蒙古設施農業第一村」的沙坨子村開始。
1996年12月,棚外鵝毛大雪,棚內蔬菜飄香,寧城縣天義鎮沙坨子村330平方米塑料大棚裡的10000斤黃瓜喜獲豐收。由此,赤峰市拉開了設施農業發展的序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漸成為全市農業發展的主旋律。
天藍水清,一河朝陽,映紅了古老的赤峰大地。歷經二十年,赤峰市的農耕圖景發生了歷史性蝶變,冬耕暑耘,四季稼穡,設施農業的奇蹟在不斷被創造、複製、上演。在這遠離喧囂的高天厚壤之間,每一座山丘的神韻裡,都跌宕著一部設施農業發展的壯麗史詩;每一株禾苗的拔節中,都蒸騰著農耕者不斷求索創新的開拓精神。
這裡是中國北方單體規模最大的現代設施農業園區——赤峰市松山區公主陵。公主陵設施農業園區累計投資3.5億元,綜合佔地2萬畝,4822棟日光溫室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地鋪展在群山之間。
截至目前,與公主陵相仿的設施農業園區在赤峰市還有幾十餘處。全市設施農業綜合佔地面積已達到171萬畝,年產量460萬噸,產值140億元,畝均產量和產值遠超國家平均水平,內蒙古自治區設施農業總產值的六成收入都是由赤峰貢獻。赤峰的設施農業已被列入全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成為中國農業版圖上的新地標。
眷戀鄉土,鍾情農業,創意田園,赤峰農人們利用人工對陽光、溫度與水的騰挪轉換,使過去的荒山丘陵,創造出了最為繁複的蔬菜群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規模發展,湧現出寧城一肯中尖椒、朝陽山黃瓜、八肯中茄子、黑裡河食用菌、大城子番茄,松山區當鋪地有機蔬菜、城子甜椒等設施蔬菜生產大區。有22個無公害蔬菜品牌獲得地理商標認證,湧現出大壯、椒滿枝頭等知名品牌,赤峰現代設施農業在全國闖出了一片極具地域特色的新天地。
深秋,赤峰的室外氣溫降至5℃以下,溫室大棚裡的香蕉、木瓜、百香果等「熱帶移民」怡然自得,廣受消費者喜愛的火龍果、油桃、櫻桃等特色瓜果在赤峰早已被廣泛種植。它們是赤峰設施農業不斷探索「南果北移」的代表。
「乘上科技車,產出放心菜」是赤峰現代設施農業不變的初衷。網際網路設備和大數據的應用,溫室大棚的智能化控制正在變為現實。赤峰果蔬的新品種應用率達98%以上,新技術應用率達80%以上,農產品的標準化種植,科學化採後清洗、分級管理,不斷完善的農產品安全生產可追溯體系,確保了赤峰果蔬從田間地頭到舌尖上的安全。
目前,赤峰種植業種苗年需求量達到20億株,現有的12處工廠化育苗中心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巨大的發展潛力,讓這方穹天厚土升騰著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愁成為離別的腳步和隔空的纏綿。而在赤峰,你會隨處觀賞到具有高古氣質的村莊,觸摸到現代化的「歸園田居」。農業合作社是這裡現代農耕文化的嶄新象徵,果蔬生產統一訂單、統一種植、統一銷售,上下遊綿長的產業鏈,鄉愁行於其中,從味蕾布散到心身,鄉村用溫情和舌尖勾勒出人們新的精神宿地。
一忽間,赤峰的村莊被打開,農業嫁接起現代化工業生產,成為眾多人尋夢的驛站。以新新傑果蔬保鮮公司為代表的企業,將蔬菜推進車間,進行精深加工,果蔬由此身價倍增,這裡生產的系列保鮮蔬菜、脫水蔬菜,遠銷到北京、上海、廣東等16個省市以及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外市場,年交易140萬噸以上;
以江蘇綠港為代表的全國知名農業科技公司紛紛落戶赤峰。翁牛特旗山嘴子現代農業園進一步將設施農業與光伏發電有機結合,讓農業與工業完美牽手,實現了空間再利用,效益又提升。
天庭遺落三披錦,地角方添七彩虹。無論四季如何輪迴流轉,華北單體規模最大的赤峰天虹花卉市場,總是風情萬種,三千餘種花卉綻苞吐蕊,芬芳馨香。鮮花制種、苗木栽培、物流批發等花卉產業,扮靚了赤峰人的幸福生活。
赤峰的村莊有著自己的氣場,慢慢養出了自己的心性,成為城市居民精神的原鄉。以赤峰和潤農業和楚東現代農業為代表的設施農業綜合體的驚豔亮相,讓農業充滿了浪漫主義情調,有機果蔬採摘、研學教育、互動娛樂、土特產集市等精彩紛呈的衍生產品,被賦予生態、休閒、科技、文化傳承等更多功能,形成了農旅融合的特色近郊遊王牌產品,成為人們放飛心靈的空間。
守望家園,深耕田野,赤峰人把貧瘠的土地翻種成一首故鄉的驪歌,在歲月的枝頭久久彈唱。今天,赤峰農業重構著與土地的關係,瞄準中國高度、國際水準,每年三月,中國北方農業科技成果博覽會如期在這裡舉行,美國、義大利、荷蘭、以色列等十幾個國家及國內近千家企業參展,5000餘項科技成果在這裡集中展示。赤峰農博會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打造成為與陝西楊凌齊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行業盛會。而赤峰地區每年定期舉辦的番茄節、設施園藝學術年會等全國性的大會,也在不斷提升著赤峰蔬菜的品牌效益,網上博覽會、網絡信息交易平臺、農村電子商務等網際網路營銷方式,更是拓寬了赤峰蔬菜的發展之路,使一座座小山村的蔬菜已經做到了觸網而行。
赤峰果蔬的珍饈美味,豐收著無數口碑的感動,北京二商新美集團常務副總王兆華到寧城考察後說:「赤峰是北京方圓500公裡範圍內蔬菜產業的唯一一塊淨土。」北京海澱區商委副主任餘新星這樣評價赤峰蔬菜基地:「基礎好、種類多、品質優、潛力大。」
築夢荒原,綠野為筆,田疇為畫,現代設施農業鋪就的千重綠浪,以磅礴浩蕩之姿,凝結成農耕文化彌足珍貴的精神內核,創新的是生產方式,不變的是耕耘者的勤勉與赤誠。
深耕藍海, 風帆正勁,灼灼枝頭,回報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綻放著農業大市諸多的願景,一部氣壯山河交響曲,在天地間震撼迴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