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街道
多數是正南正北
斜街不多
而內城規劃嚴謹
斜街跟外城比就更少
比如位於地安門外大街
鼓樓前的菸袋斜街
今天,文旅君帶您
走進這條老街
了解它的昨天與今天
菸袋斜街
名字的由來
元代及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魚廳東街」。因為當年在這裡設有收貨船稅和漁民捕魚稅的官衙——「打漁廳」而命名。
清朝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文考》一書中稱之為「鼓樓斜街」,後來才被稱為菸袋斜街。由此可見,這條街巷是非常古老的,至少有600年以上的歷史。
清末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菸袋斜街內以經營菸具、古玩、字畫、風味小吃為主,其鋪面建築風格樸素並有北京北城特點,是北京頗有名氣的文化街。
菸袋斜街的名稱來源有二。
●其一:據說當時居住在附近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菸或水煙,菸葉裝在菸袋中。由於菸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菸袋鋪。
●其二:這條街形狀本身就宛如一隻菸袋。細長的街道好似菸袋杆兒,東頭入口像菸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像菸袋鍋兒。
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這條斜街便以「菸袋」命名。
清代時
專為達官貴人服務
菸袋斜街最繁盛紅火的時代是清代光緒年間,這個名稱大約也是此時叫開的。斜街裡出現多家飯莊、酒樓、煙鋪、茶館、浴池等。特別是出現了以經營菸具為主的「同臺盛」和「雙盛泰」兩個店鋪。
據說,當時的慈禧太后愛抽菸,不僅菸絲講究,用的煙杆子也是價格不菲,但是再精緻的東西也有壞了的時候,老佛爺的菸袋堵了,宮裡沒人能修好,連造辦處的能工巧匠也沒能修好菸袋,只有菸袋斜街裡的兩家店鋪——同臺盛、雙盛泰,能通老佛爺的菸袋。
老佛爺大喜,特賞這兩家煙鋪,並讓它們專為清廷內宮提供菸草服務。從此這兩家店鋪名聲大振,連帶著這條胡同也開始在北京家喻戶曉。
菸袋斜街成了京城菸草買賣最有名的胡同,來這裡做菸草生意的人越來越多,鋪子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有商家為了讓自己的招牌能一眼被顧客看到,就在門外立了一個巨大的木質招幌——一支金漆煙鍋,鍋內刷著紅漆,煙鍋外繫著紅布的穗子,煙杆仿照烏木的顏色刷成了黑色,菸袋嘴則按照翡翠的樣子刷白漆畫上綠色的斑點,這樣的招牌自然十分醒目。當時的北京還有這麼一句歇後語:菸袋斜街的大菸袋——一竅不通,說的就是這個大菸袋。
當時在這裡的商鋪,不論是飯莊、酒樓,還是煙鋪、茶館,都是為達官顯貴提供服務的,一般百姓很少出入其中。
清帝退位後
菸袋斜街
走進尋常百姓家
菸袋斜街平民化應該是清帝退位之後,由於民國政府將首都定在了南京,北京城商業發展受到影響,菸袋斜街就此逐漸褪去了貴族氣息,成為了平民交易市場。
那時居住在附近的滿清八旗子弟們失去了俸祿,為了生計不得不變賣祖輩留下來的古玩字畫;宮裡的太監也將從皇家偷盜來的文物送到這裡交易,於是菸袋斜街上的古玩店多了起來,並有「小琉璃廠」之稱。當時斜街上比較著名的古玩店有寶文齋、敏文齋、繡古齋、抱璞山房等。
據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短短的菸袋斜街上共有各種各樣的店鋪八十多家,除了古玩店、酒樓、菸具店等較為高檔的店鋪外,還有理髮店、春餅店、鐵絲鋪等這些更為平民化的經營商戶。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菸袋斜街
現在,經過整修和梳理之後的菸袋斜街,不僅成為了一個具有特色的獨立存在,還是什剎海酒吧街的主要出入口。斜街兩側林林總總的各色店鋪吸引了人流,街巷人頭攢動,叫賣聲不斷。
菸袋斜街於2010年11月10日正式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成為北京繼2009年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國子監街被授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後第二個被授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項目。
時下的菸袋斜街
已經成為京城中
最時髦、最熱鬧的街巷之一
不僅濃縮和匯集了
京城胡同文化的精髓
還成為了京城胡同旅遊的
招牌之一
今天的「古蹟探真」
就為您介紹到這裡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