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鳳凰臺村位於鄭州市金水區鳳凰臺街道辦事處轄區。人口2000多人,轄區面積1500畝。村中有幼兒園、小學、診所等公共設施。鳳凰臺村毗鄰未來大道、鄭汴路、中州大道等城市主幹道。
村名由來
古代,該地有一個關於鳳凰的傳說。傳說鳳凰捨己救人而死,死後人們就把它埋在湖邊上的崗上,起名叫鳳凰臺。後來有人從外地來到這裡定居,逐漸發展成村子,村名就叫鳳凰臺村。
歷史脈絡
商朝時期,有人在此定居。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拓跋弘曾把這塊風水寶地賜封給他的勳功僕射李衝,並賜名「僕射陂」,李衝在這裡種植大量的蓮藕,使這裡成為「綠水映倩影,荷花送清香」的名勝景區。
唐宋時期,鳳凰臺村長期以農業為主。
明朝時期,「僕射陂」一帶逐漸形成景區,有「鳳臺荷香」的美譽。「鳳臺荷香」後成為「鄭州八景」之首。
清朝時期,鳳凰臺村裡利用水源較為充足的優勢,開始種植水稻。為鄭州市最早種稻的村莊。稻米質量好,被定為「貢米」。
清乾隆六年,鳳凰臺蓮開並蒂。
1991年7月,鳳凰種雞場、城東貨場投入建設。
2000年,祭城鎮鳳凰臺村民委員會和河南鑫山置業有限公司聯合建設鄭州商品大世界二期工程,總投資3600萬元,為河南省最大的綜合性商品批發市場。
2000年以來,轄區建起東建材、鳳凰城等大型建材市場。隨著鄭州經濟的快速發展,村兩委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經濟,使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總資產達20億元。集體經濟的發展,使村民的生活更加美好,鳳凰臺村的面貌也有了質的改變。
2006年8月9日上午,祭城路街道辦事處、鳳凰臺街道辦事處隆重舉行揭牌儀式。區四大班子領導出席揭牌儀式,各鎮、街道辦事處黨政正職、區委各部委、區直機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區東區工委部長以上幹部,祭城路街道辦事處、鳳凰臺街道辦事處全體幹部職工及辦事處轄區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等參加了掛牌儀式。
2007年,通過「城中村」改造,鳳凰臺村從過去的髒、亂、差的城中村,變成了現在的集住宅、步行街、商業中心、建材市場、文化廣場為一體的高檔社區。村民家家戶戶住上了高樓大廈,人均住房面積達200平方米。
2010年,鳳凰臺村按照上級政府的要求又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從此村民變成了股東,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集體資產人均達47萬多元,每個分紅人均可達1萬多元,成了遠近名副其實的富裕村、文明村。
村莊檔案
明嘉靖《鄭州志》載:「僕射陂,在州東。後魏文帝賜李衝,因名之。」僕射是古代官職名,秦漢時相當於尚書,漢末至唐宋時相當於宰相,鄭州僕射陂因僕射李衝而得名,成為鄭州歷史文化名勝,屢屢被文人墨客形之歌詠。
明代永樂進士、卒諡文清公的薛瑄(1389—1464年),永樂間鄭州鄉貢馮振,宣德間河南提學僉事曹璉,河南參議高信,都曾寫詩歌詠僕射陂,那「荷芰分香花有豔,鯨鰲伴月水無波」的詩句曾經給人以無窮遐想。
明萬曆間,任戶部主事的鄭州人陰化陽在僕射陂岸邊鳳凰臺周圍購田建園,臺上建「來儀亭」,臺南北建牌坊三座,臺東建「石淙莊」,莊內有「鳴鳳堂」、「蘧覺軒」、「望遠亭」、「先月樓」、「棲雲塢」、「茹翠洞」等,另建「君子亭」、「知樂亭」、「猗猗院」等。他在《東山勝地記》中記曰:「鄭巽隅有鳳凰臺,遙睇山巒,雲翠飛動。」「臺之自北而東,綠柳長廊,碧荷水殿,夏秋間,極目注望,荷香十裡。識者擬之為東山勝地。餘素有山水之癖,遂竭孚囊以買山。」 「至君子亭,則池塘環抱,如坐冰壺中。芰荷之紅白動蕩,恍若能解語者。」「每攜達人著屐登眺,其西之雉堞,峙在咫尺,而城中塔影,又隱隱雲樹間。自西而北望,則太行山、紫荊山若從雲際飛來。正西南而望,則遠而嵩少,近而梅泰,足豁雙眸。臺正南,其山岫又環繞如屏,與嵩少梅泰若一脈逶迤。」
據《鄭縣誌》記載:「乾隆六年,鳳凰臺蓮開並蒂」。古人認為蓮開並蒂為祥瑞。為了突出鳳凰臺的蓮藕,《鄭縣誌》上還繪有一幅《鳳臺荷香》圖,清代著名詩人王士貞,賦詩頌道:「野塘菡,荷正新秋,紅藉香中過鄭州,僕射陂頭疏雨歌,夕陽山映夕陽樓。」
清初鄭州的張抱(順治進士、曾任陝西省安塞縣知縣),曾步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詩韻,寫了一首遊鄭州鳳凰臺的詩:
鳳凰臺上鳳凰遊,四壁薰風拂細流。
過雨菱荷走珠顆,迎暉山琅疑丹邱。
蟬鳴綠樹深深地,鷗泛碧波曲曲流。
對此正堪娛水日,肯將盈昃恣閒悉。
這首詩比起李白的大作,當然大為遜色,但它卻把古代鄭州鳳凰臺這個避暑勝地的景象留給了後人。
傳說故事
鳳凰的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這塊地方有一個湖泊,名叫東湖,俗稱東湖勝地。湖水清澈甘甜,湖邊上長著茂密的梧桐樹,樹上住著一隻美麗的鳳凰。渴了飲湖中水,飢了食梧桐果。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百鳥便飛來朝鳳。眾鳥兒歡聚一塊兒,一同飛舞歌唱。
後來,人們發現這裡的水,不但能喝,還能澆地種莊稼,所以都慢慢遷到這裡,安家居住,與鳳凰成了鄰居。東湖邊崗上築有一個鳳凰臺,雕梁畫棟,建築優美。臺旁蒼松翠竹,風吹翠竹聲若鳳鳴。每到荷花盛開的時候,來鳳凰臺的遊人絡繹不絕。人們登臺四望,滿湖景色令人心醉。
有一隻老鷹飛到鳳凰臺後,目睹了鳳凰臺的一切,對鳳凰非常嫉妒,總想把鳳凰趕走,霸佔這片地方,自己在此享樂,為了把鳳凰趕走,老鷹挖空心思,挑撥附近的青龍和鳳凰作對,青龍受了老鷹的欺騙,不分青紅皂白,一頭鑽進湖裡,把東湖水喝的一乾二淨,企圖把鳳凰渴死。
從此,這裡的人們也就沒水喝了。莊稼沒水要枯死,荷花沒水要乾枯,大家焦急不安。都非常痛恨老鷹和青龍。而正直善良的鳳凰覺得這裡的人們,為它遭受災難,實在不忍心,就決定舍已救人。讓自己的淚水流入湖中,去養育人們。於是鳳凰晝夜臥在湖邊,哀鳴流淚。流呀!流呀!直到流滿了一湖淚水,它才停止了呼吸。
人們為了紀念捨己救人的鳳凰,就把它埋在湖邊上的崗上,起名叫鳳凰臺。又在崗上修了一座鳳凰亭,還把這裡定為鳳凰臺村。
貢米的故事 鳳凰臺村的特產當屬質量最優的「貢米」,村民們人人都倍感自豪。
從土地來說,鳳凰臺村北地勢低洼,水位較高栽種水稻、栽種蓮藕得天獨厚,水稻、蓮藕已有悠久歷史。這裡的水稻不管咋說,都是出了名,因為水質好,生產的大米潔白透亮,米粒細長。一頭粗一頭細,好像鳳凰的眼睛一樣。因鳳凰死的冤屈,蒸熟的大米就成立狀,表現她威武不屈的英姿。做成的米飯香味撲鼻,就是剩飯存放幾天,也不變味。鳳凰臺的大米人人讚不絕口,被譽為久負盛名的「鳳臺仙」,被皇帝看中成「貢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貢米」作為專供特產也很受青睞。
(郭增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