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條優美的灰色外牆,紅黑相間的宮廷式大門,綠意盎然的銀杏古樹……一座風格獨特的全封閉式建築矗立在集商業、服務、文化為一體的「神州第一商業街」——王府井大街上。這個神秘的、建築正是由北京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建設管理,中國鐵建十六局集團承建的北京地鐵8號線三期01標項目。
該項目包括一站兩區間,即起點——王府井北站區間(181米)、王府井北站(211米)、王府井北站至王府井站區間(588米),全長980米,平行下穿王府井大街,其施工難度可謂是地鐵建設中的高精尖「心臟搭橋手術」,不允許發生任何細小的差錯。該工程同時也是北京市政府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軌道交通基礎建設工程,承接著貫穿首都南北的重要任務,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大街上進行地鐵施工就如同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為了克服環境影響與緊張工期間的矛盾,在複雜的施工條件中拼出一條出路。面對「極難推進的前期工作、極苛刻的外部環境要求、極惡劣的水文地質條件、極低的施工工效」四大困難,在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公司第一項目中心的指揮和幫助下,北京地鐵8號線三期01標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中「綠色」內涵為己任,將環保理念和標準化建設融入到施工過程中,精準定位,適應新形勢,滿足人民的環保需求;響應北京市政府十三五時期信息化發展規劃的號召,「地鐵+」創新地鐵施工理念,以網際網路概念領跑行業,贏得未來;恪守「高起點、高標準、常態化」的綠色文明標準化施工建設方針,首創北京地鐵領域的八個「第一」:第一次採用全封閉圍擋,第一次使用多層次立體化降塵系統、第一次使用空氣能採暖系統、第一次應用二維碼提高質量可追溯性、第一次使用焊煙淨化器、第一次施工現場環保監測系統、第一次使用預拌噴射混凝土、第一次應用手機微信隱患平臺控制安全質量。新型標準化地鐵建設讓施工工地徹底擺脫了「髒、亂、雜」的舊模樣,變得高端大氣、創意十足,成為鬧市中一道美麗的景致。
集約立體新布局鬧市中打造「小生態」
8號線三期01標地理位置特殊,毗鄰中南海、緊靠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天主教堂、周邊是鱗次櫛比的商業大廈,每天來往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這樣的商業、文化、政治核心城區施工,項目部必須做到既不能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還要保證正常的施工空間,更要將工地施工擾民的影響降到最低。
面對挑戰,在建管公司和各級政府的幫助下,項目部歷經兩年、多次修改方案,最終決定嘗試高顏值的全封閉式工地,全力打造首都第一家地鐵施工「生態圈」。與傳統全封閉施工不同,此次封閉範圍囊括了項目部和施工場地的全部工作生活區,做到與外界完全隔絕,借用業主的一句話「從此一隻蒼蠅都飛不出去」。整個全封閉圍擋採用內層克沃板+外層金屬面壓花保溫裝飾板的雙層結構,起到很好的保溫、隔音、降噪和防塵效果。
在確定廠房化施工的方案後,項目部又先後4次對佔地方案進行了調整和優化。極致壓縮使用空間,其中一號豎井常優化比率高達44%。二號豎井優化比率高達60%。工地外觀設計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一個身披仿古色調同肅穆的教堂珠聯璧合,另一個採用金色調與旁邊的商場相得益彰。
走進工地內,看不到塵土飛揚、物資雜亂、汙水橫流,處處體現出一種「濃縮即是精華」的視覺感。在這來之不易的4000平方米內,項目部將空間組合學運用到了極致。利用立體化集約化的原則布置場地,向上部空間挖掘場地,分層布設,做到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空間布置從下至上:一層設置了豎井口、渣土場、洗車槽等工作區域;二層為材料堆放區和空壓機等設備區,材料區內格柵、網片、小導管等分門別類,擺放整齊。
降塵節能有新法文明施工爭創標杆
王府井是擁有亞洲最密集商業樓宇的百年老街,素以傳統古樸和時尚前衛兼容而聞名天下,複雜而敏感的周邊環境使項目施工猶如在顯微鏡下進行。機械設備運作時產生的噪音、施工時引起的揚塵、渣土外運時的遺撒,任何微小的瑕疵都有可能被無限放大,進而影響項目正常施工和企業形象。8號線三期01標項目部項目部精益求精,創新使用一系列綠色環保施工措施,重拳出擊放大招,確保綠色文明標準化施工,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對環境負面影響,實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
為斬斷揚塵的源頭,施工場地進行了全面硬化,並在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的指導下,項目部於國內首次在暗挖工程中採用預拌噴射混凝土工藝並不斷創新改進。取締現場攪拌、砂石堆場等易產生粉塵的環節,改工地簡易攪拌站為散裝預拌噴射混凝土,對混料機攪拌系統進行布置和改進,設置二次攪拌設備,在下料口增設布袋式除塵機。在儲運、攪拌及應用的全過程無明顯粉塵排放,大大降低工地揚塵,改善噴錨作業面的作業環境。
為杜絕揚塵在施工過程中的傳播,在出入口修建了專門的衝洗平臺,在半封閉施工區域設置可旋轉式除塵霧炮機,對粉塵顆粒吸附、聚合、沉降,達到消除汙染物和減霾的目的,其噴灑耗水量僅為傳統灑水車的20%-30%,覆蓋面積卻高出20倍。同時,在渣土場區及井口工作面分別安裝了高壓噴霧除塵加溼噴淋系統,一旦環保檢測儀測出粉塵超標,噴淋設備就自動噴霧除塵降溫,實現全封閉空間的有效降塵。同時使用脈衝除塵器對施工豎井口進行監視,只要有一絲灰塵冒出,就會被這巨大的「吸塵器」吸走,溼式除塵與乾式除塵雙管齊下,獨創的立體化除塵方法,讓來工地檢查指導的各級單位、各位領導頻頻點讚。
為了解決空壓機耗電耗能難題,項目部選用了永磁變頻節能壓縮機。這種機器設計結構緊湊合理,佔地面積小,僅為普通調頻機器尺寸的1/3。變頻恆壓輸出,一個壓力自動對應一個最大頻率,使得變頻器運行在較低目標壓力下時提供更多排氣量,並且在較高的目標壓力下安全運行、不超功率。實測正常運行每小時僅需17度電,節能顯著。而靜音程度不到67分貝,比王府井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聲音還要低。
別人能看到能想到的項目部要求要做到極致,別人關注不到的更要別出心裁地精益求精。為了「汙水」不流外人田,項目部修建拼裝式的地下三級汙水沉降池,工地汙水經沉降處理達標後才可對外排放;為了有效防止光汙染外洩,在電焊和切割作業處,創新採用移動式遮光棚;為了打造空氣品質過關的施工環境,導洞內將使用電動挖掘機和電動三輪車代替傳統柴油機械進行施工,把工人的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高標準零事故安全質量引領行業
千磨萬擊還堅韌,艱難困境勇向前。北京地鐵8號線三期01標項目面對地質條件惡劣、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管線錯綜複雜、施工風險極高的四大困難,詳細籌劃施工組織設計,以高標準、超一流的思維要求和約束自己,全面落實暗挖施工標準化作業和標準化管理。讓標準成為習慣,使習慣符合標準,讓結果達到標準,多舉並措克難關。項目部採用一系列標準化的施工布設,創新應用「地鐵+」技術,不僅極大地改善了洞內作業環境,更是突顯中鐵建十六局地下隧道工程專業優勢,徹底擺脫傳統工地「髒、亂、雜」刻板印象。
進入隧道內,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風水管及動力電纜,各管線懸掛標識,清晰明了;隧道洞頂上一條筆直的黑色粗管正是二級硬質風管,利用橫通道內的排風機,將新鮮的空氣直接送至掌子面,有效杜絕空氣汙染,保證隧道洞內通風。每隔五米的低壓燈全天候的為洞內照明保駕護航。在橫通道豎井側端頭,車擋裝置,與橫杆護欄及車輛保險繩聯動成為電動三輪車裝卸渣土的「三保險」,在紅綠報警燈的指示下,電動三輪車井井有條,規範作業。洞內埋設的多個鐵片反光準星沉降監測點位,與在地面設置專用鑄鐵翻蓋監測點聯動,成為地鐵施工的眼睛和耳朵,時刻監測地下與地面的一點點移動變形。
工程安全質量是項目管理的靈魂。項目部創新應用「地鐵+」技術,引爆施工信息化潮流。為確保格柵驗收質量可靠並具有可追溯性,項目部給每一類合格格柵都掛上了「二維碼名片」,只要掃一掃,格柵進場時間,進場驗收記錄情況、隱檢驗收記錄情況便一目了然。除此之外,項目部利用微信安全隱患管理平臺,安全質量隱患檢查人員在施工現場的發現安全隱患,立即拍照上傳至系統,相關責任人即時收到整改指令,立即整改。實現安全隱患能夠實時處置,整改指令完整閉合,讓安全隱患無處遁形。